李翔 王旭波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高热使用退热药联合中医外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小儿高热患儿,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退热药进行治疗, 研究组在退热药的基础上进行中医外治,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的73.3%, 不良反应发生率6.7%低于对照组的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流涕/鼻塞消失时间(3.78±0.54)d以及发热消失时间(1.76±0.22)d均短于对照组的(5.77±0.35)、(3.77±0.43)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高热的治疗过程中, 采用中医外治联合退热药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 高热;小儿;退热药;中医外治;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3.067
高热是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危重症, 患儿发病时腋温>39℃, 该疾病发病率较高, 治疗难度较大, 同时也是病情预后以及转归的重要转折点[1]。考虑到小儿患儿群体年龄小、体温调节中枢机能尚未完全发育以及病情多变的特点, 治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做到及时有效的退热。中医研究指出, 小儿发生高热大多是由于外感发热且不能科学有效的控制进行发展而来, 同时患儿出现外感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时行病毒以及六淫之邪的侵袭, 导致患儿客于肺卫, 正邪交争进而导致[2]。本研究在采用退热药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外治对研究组患儿进行治疗, 且整体疗效显著, 可有效提升治愈率, 缩短患儿门诊治疗时间, 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门诊收治的60例小儿高热患儿,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研究组男15例, 女15例;年龄0.6~10.0岁, 平均年龄(5.43±2.21)岁;病程1~3 d, 平均病程(1.34±0.64)d。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0.5~12.0岁, 平均年龄(6.43±2.51)岁;病程1~3 d, 平均病程(1.72±0.54)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两组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所列的有关小儿高热的相关诊断标准[3];病程≤3 d;治疗前未使用其他退热剂、抗生素进行治疗。排除标准:对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过敏体质者。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退热药进行治疗。患儿口服复方锌布颗粒(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83104)10 mg/次,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0006)8 mg/kg,
1次顿服进行治疗。
研究组患儿在退热药的基础上进行中医外治, 主要包括以下方式。①耳尖放血。研究使用小尖刀、粗豪针以及三棱针等工具刺破耳尖穴位浅表脉络, 实现泻内蕴热毒的效果, 待血液颜色转为鲜红停止。②推拿。研究采用推脊、按揉大椎穴以及捏脊等方式治疗小儿高热。③中药灌肠法。研究采用荆芥、柴胡、青蒿、薄荷以及生石膏等制成水煎剂通过灌肠的方式治疗小儿发热。④穴位贴敷。研究选取合谷、曲池、肺俞以及大椎等穴位, 通过药物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穴位贴敷。药物选择如下:蒲公英、板蓝根、香薷以及麻黄等。⑤刮痧。刮痧部位如下:颈后发际至大椎, 耳后乳突至锁骨, 风池至肩颈、随后刮膀胱经和背部督脉, 注意在胃俞、肺俞等部位加强。⑥药浴。研究采用川芎、炒牛蒡子、荆芥、连翘、薄荷、青蒿、柴胡、桂枝以及麻黄煎液药浴。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扁桃体红肿、流涕/鼻塞、咳痰咳嗽、发热)消失时间、不良反应(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皮疹)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没有出现改善甚至是出现了加重、血液学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未出现明显差异, 可判定为无效;临床症状出现部分改善、血液学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出现改善, 可判定为有效;患儿经治疗后各项症状大部分消失, 且血液学检查结果显示出现显著改善, 偶见咳嗽与疲乏, 可判定为显效;患儿症状完全消失, 且血液学检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可判定为痊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的7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儿流涕/鼻塞消失时间(3.78±0.54)d以及发热消失时间(1.76±0.22)d均短于对照组的(5.77±0.35)、(3.77±
0.43)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扁桃体红肿、咳痰咳嗽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6.7%低于对照组的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现如今,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 现代医学在对小儿高热进行治疗时, 大多选择损伤小、副作用低的疗法。而中医外治的显著优势在于操作相对简单, 且见效迅速, 整体副作用小[4]。研究指出, 中医外治可以实现患儿治疗过程中痛苦感以及不适感的有效降低, 现已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现阶段的研究表明外治法在退热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也证实了治疗不同病因的发热可选用不同的外治法[5]。但关于退热主要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 且临床上尚未统一操作标准, 因此, 中医外治在实际操作时整体效果差异较大。数据指出, 对于辨证选方科学正确且治疗规范操作标准的医者来说, 疗效通常极为顯著, 反之疗效则参差不齐, 严重的会导致患儿病情加重[6]。同时据相关文献报道, 复方锌布颗粒及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交替使用对小儿高热进行治疗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止出现药物耐药株[7]。锌布颗粒及对乙酰氨基酚主要作用机理是能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酶, 使前列腺素E(PGE)的合成释放减少, 故整体交替退热使用效果良好[8]。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的7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外治联合退热药治疗效果显著, 可显著缓解患儿临床症状, 缓解患儿病痛。研究组患儿流涕/鼻塞、发热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統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用药这一方式可缩短门诊治疗时间, 减轻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6.7%低于对照组的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整体来说联合用药的方式具有更高的治疗安全性, 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 中医外治法是一种相对绿色的退热方法, 在小儿高热的治疗过程中, 采用中医外治联合退热药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在未来关于小儿高热的研究进展中, 应将重点放到基础实验研究上来, 使各种外治法的机理作用机制更加明确, 临床操作的标准更加统一。
参考文献
[1] 郑硕, 邢彤, 杨宝钟, 等. 中医综合外治法联合环形激光治疗臁疮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2(33):88-92.
[2] 丁茜, 严炯, 闵仲生. 毫火针联合补肾活血方、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临床观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13(11):432-434.
[3] 吴文先, 高雅, 田丽, 等. 双金连合剂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 23(21):192-196.
[4] Ramchandra B, Krishna SS, Sigdel BB, et al. Comparison of Oral Versus Normal and High-Dose Rectal Paracetamol in the Treatment of Fever in Children. Journal of Nepal Paediatric Society, 2018, 37(3):220-223
[5] 赵芸鹤, 崔霞, 闫璐莎, 等. 雷火灸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证疗效观察. 四川中医, 2018, 36(3): 178-181.
[6] 吴亚臻, 李琴.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疗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 28(16):83-87.
[7] 郭大畅, 李战, 倪菊秀, 等. 加味金粟丹防治小儿高热惊厥180例的疗效观察.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 52(12):65-67.
[8] 许遵贤, 赵艳. 参苏饮治疗小儿高热验案举隅.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9, 41(2):194-195.
[收稿日期: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