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松
史料是我们研究和佐证历史的材料,站在历史教学的角度则是历史教学中的一切素材,包含了文字、图片和表格等类型的史料。在高考中,运用史料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是基本的能力要求,史料性的选择题、非选择题是很常见的题型,对考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务必重视史料的教学。
一、借助史料创设情境,还原历史场景,提高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高一的学生刚接触高中历史,要引起他们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喜欢上“学历史”,合理地运用丰富的史料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应成为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上课的导入环节,可通过丰富直观的史料进行导入,增添历史感。如学习“雅典民主政治”一课时,可展示雅典古代奥运会、古建筑和伟大人物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进一步启發学生思考“为何雅典会创造如此辉煌的古代文明”而导入新课。另外,高一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往往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点容易张冠李戴。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可通过补充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加以区别。如对于“翻车”和“筒车”,可展示相关图片加以区分,两者的实物图像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印象更深刻了,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多了。
二、培养学生对史料阅读的兴趣,多接触和感知史料,消除畏惧心理
高一的学生,刚接触较多的史料,特别是文言文史料,难免产生厌烦甚至是畏惧心理,“谈史色变”。不能让这种畏惧心理延续,务必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史料解读实际上并不难,树立自信去克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适度接触各类型史料,见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能适应一定难度的史料分析,便不再惧怕史料。首先,有一些常见的、经常在试卷中看到的史料,可重点引导学生阅读,并形成知识点与史料的对应关系来加深印象。如在讲到分封制的其中一个特点——分封对象的主体是亲族,教学中可对应这则材料“《荀子》载‘兼制天下,立71国,姬姓独居53人”去理解掌握,形成知识点与史料间的对应。其次,对于重要的史料,需指导学生读懂读透,找出关键字句进行品味。要学生读懂读透,首先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做好充分准备,才可能指导学生细细品味。高一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分析能力,但进入高中后马上面临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仍然感到史料阅读的“痛苦”,需要引导学生尽快去适应,关键是以认真和耐心的态度去对待,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品质,适应好文言文史料阅读这一关,以后再接触现代文史料阅读就相对轻松了。
三、借助史料精心设问突破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史料的使用中要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情境,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精心设问是运用史料教学最重要的一环,设问水平如何也直接影响史料价值的发挥。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去阅读史料,学会找准关键字句,获取解决问题所需的重要信息。经长期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必将更加灵活,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将不断提高。如人民版必修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中,基于洋务运动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但课本相关内容较少,于是选择了四小段史料进行补充,分别是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时清王朝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材料二“引自李鸿章传记的一段话”、材料三“洋务运动的开展情况”以及材料四“引用一位学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根据以上史料设置以下四个问题:1.洋务运动的兴起在怎样的背景下,请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简要概括。2.洋务运动兴起的目的是什么?从中可看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3.洋务运动最后破产告终,但为何其历史功绩仍然值得高度肯定?4.有人说,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同吗?通过这样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史料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组成部分,教师要对史料的运用特别重视,使之更加科学合理,而高一年级作为高中的起始年级,教师要开始让学生接触熟悉史料,提高对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解读能力,为高二、高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