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文
一、以教育督导为根本,确立学校发展策略
1.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人,学校的管理,都围绕着“人管”和“管人”来进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在发展制度建设的同时,人文建设必须先行。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是学校的小主人。学校如何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管理者的育人观、老师的教育观及文化育人等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学生的成长。笔者现所在的学校,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确立了“品格高尚、身心强健、乐学有方、特长明显”的育人目标。此目标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培养“贤明通达 品慧并举”的社会新时代的合格小公民的目的,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而努力。
2.全员参与学校发展的构建
全员参与是理念更是行动。学校不是校长个人的学校,而是全体教师的学校;学校不但是全体教师的学校,更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学校;学校不仅是师生的学校还应该是社会的学校。因此,在学校管理事务中,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学校管理层、教职工、学生及社会各界代表。各方代表在学校发展中全程参与,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管理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几个环节前后衔接、相互依存且相互制约。学校发展的构建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让全体人员参与到学校管理中的任何一项工作的全过程,特别是事关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笔者曾经所在的一所新建合并学校,在学校建成之初,教育局督导室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大力的引领与指导。督导室通过其手中掌握的资料,为学校穿针引线,为学校联系广东各名校,进行参观、交流和学习;介绍李季教授参与学校的特色发展规划。通过各方论证,最后确认以人的行为规范的培养作为新时代农村小学的发展特色,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这项以人的行为规范为内涵发展的特色得到市教育局的肯定,被评为了广州市特色学校。
3.全方位监督学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三章三十八条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失去监督的权力会滋生腐败,学校的工作,失去监督,同样也会导致偏差和不公正。学校除了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外,还应当有来自社会的更广泛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学校、年级、班级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各种家长委员会,老师和家长代表围绕孩子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展开讨论并逐步达成对许多问题的共识。全方位的监督与商讨使教师与家长联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以教育督导为助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1.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内涵发展的切入点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一砖一瓦均显特色,一草一木皆能育人”的良好校园文化。以笔者曾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实施校园生态化、洁净化、美丽化的“美化”规划,让校园弥漫优美的人文气息、书香意蕴,营造行美共同精神家园。“书法长廊”、“绿道源”、“书香驿站”,体现地方文化、行美特色文化主题;书法广场、书香驿站、楼名营造文雅、博雅、高雅、优雅、典雅“五雅”校园诗意文化;学运动、讲健康,学礼仪、讲文明,学书法、讲品味,形成“三学”、“三讲”学校特色文化;廁所文明、乘车文明和餐厅文明,彰显“三公约”文明行为文化。三公约由学生们自主酝酿、撰写、完善而最后形成的三项公约,并将此落实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以公约文化推进养成教育。此外,学校还以书诗文化推进儒雅教育;以绿道文化推进环保教育。将三项文化融合于班级文化和课堂教学中,着力于在内涵上办儒雅学校。
2.高效课堂是内涵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育督导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视导时,课堂教学质量应成为督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课堂的能效值。高效课堂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基础。无可否认,学科成绩是许多家长评价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都应作出相关的适应性调整。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文化素养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才能更好地接受新课程的挑战。高效课堂,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3.校本课程的规划实现内涵发展的可能
新课程标准增强了课程意识,它由单一的教材走向国家、地方结合的教材体系,由执行国家的教学大纲走向课程开发。新课程的开发为创造学校特色、传承当地文化、满足本校学生发展需要具有重大意义。校本课程的设置为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学校开设了一套校本课程《人文廖村》。这套教材共四册,供三至六年级使用,每年级一册。本套教材包括“让爸爸妈妈开心地笑起来”、“我是养蚕小能手”、“有趣的泥塑”、“走进自然,快乐体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寻访廖村的人文资源”、“难忘小学生活”八大系列主题活动。各年级学生按照“活动的主题——活动前的准备——活动的实施——活动的成果”开展实践活动。这套教材面向全体学生而开设,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观察、调查、访问、参观、考察、网络搜索等方式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健康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及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以教育督导为引领,实现文化育人目标
1.创新德育,活动文化浸润人的心灵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奉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员参与、全面发展”的基本攻方针。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避免传统说教,倡导“行为德育”。 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最乐于参加的,它也是教师实施教育学生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活动中育人就有了充实的内涵和不可小视的意义。把要传授的文明行为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植根于学校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成长。笔者所在的学校,除了常规德育以外,还增加了每月的“文明礼貌日”、“诚信签名活动”及“公约文化”等学校特色德育活动,使农村的孩子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快速赶上城区的孩子。
2.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塑造完整的“人”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那么,作为文化传授者的老师与作为文化学习者的学生,他们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等,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优秀民族,文明的传递,文化的发展一直在前进。作为文明传承者的老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兼备着时代的使命——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是我国公民所公有的核心价值观,老师在德育活动中应加强培养,使学生知书达理,品格高尚,做一个完整的人。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定能为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素质的提高,就是整个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