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课程意识 重组教材内容

2020-06-01 18:39黎砚
师道·教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辛弃疾教材内容意识

黎砚

学期伊始,老师大多按教材中的单元顺序,或者小调单元顺序,然后按单元中的课题顺序展开教学;学期期末,再以单元或者单课为教学单位展开复习。这种拿着教科书,循规蹈矩的教学局面,既让师生乏味,还难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变得“面目可憎”。

树立课程意识,是改变这一教学局面的关键。有专家指出,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有了课程意识,老师会自主利用教材,进行重组、编排,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重组教材内容的前提是老师必须研读教材,首先是大到整本教材,老师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实现“诲人不倦”。带着“研究性”的态度去讀教材,读出编者的匠心,读出自己的体会。其次是小到一篇课文,老师要通透地解读,先独立琢磨文本直至思考出“教什么”和“怎么教”,再看教参做参考或修正。

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之上,重组教材内容的方法有不少,在此举三例。

以作者为重组教材的核心,既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知人论世,又能使迅速使学生把握作者作品的风格与特色。部编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中有三首辛弃疾的词,分别是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里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外古诗诵读里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第六单元第23 课《诗词曲五首》里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将这几首词编排在一起教学,师生仿佛回到南宋,与辛弃疾一起经历他一生中的一些重要的时刻,体会作者的悲愤、无奈与抑郁。宋词教学有了生活的情味和高尚的意境。辛弃疾词作的风格也鲜明地展示了出来。到初三总复习的时候,可以把所有辛弃疾的词作一起比较鉴赏,事半功倍。

以主题为重组教材的核心,能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领悟不同的匠心所带来的相同或不同的艺术效果。部编版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中有三篇文章: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2课)、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第3课)和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13课)。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这三篇文章透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是表达对人物的赞扬仰慕,却有不同的选材、角度和表达方式。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都是提升语文思维品质的好方法。

以写法为重组教材的核心,能使学生对具体写法的作用有更深入准确的理解,甚至对不同作者的写作境界有更深刻的领悟。部编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中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这两首词都运用了典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还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不满。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加深了对用典的意义、作用的认识,且两首词作中都提到孙权,也可试做分析,一窥宋人微妙的心境。

重组教材内容的方法很多,根据教学的需要可灵活取用。树立了课程意识,才能真正地“用教材来教”,语文教学有了个性化地发展空间,逐渐形成老师自己的教学风格。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辛弃疾教材内容意识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