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校园传承路径探究

2020-06-01 07:26吴尚缘
北方音乐 2020年7期
关键词:瑶族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十九大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被提上议程,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高校艺术教育课堂,才能更好地实现非遗舞蹈的活态校园传承。连山瑶族小长鼓舞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瑶民祭祖祈福、传教凝族的重要媒介,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文章通过阐述连山小长鼓舞蹈的艺术价值,为研究连山小长鼓舞蹈进入校园的传承方式寻求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连山小长鼓舞;校园传承;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028-02

【本文著录格式】吴尚缘.“非遗”连山瑶族小长鼓舞蹈校园传承路径探究[J].北方音乐,2020,04(07):28-29.

瑶族,古老而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早在5000年前炎黄帝时期就已经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且十分稳定的民族实体,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祖国南疆的开发和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个创造山地游耕农业文明的民族。正是因为瑶族历史悠久,瑶族人民深居大山,民风古朴,对音乐和舞蹈的热爱更是有着视作精神图腾的依赖,千百年来瑶族歌舞的发展不仅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更具独特的风格和古朴的热爱之情。此背景下成长的连山小长鼓舞,深厚的内涵为引进校园的传承路径提供了丰富的动力。

一、“非遗”瑶族小长鼓舞蹈的价值

(一)传统文化:休戚与共的祖先崇拜

连山瑶族又称为“过山瑶”,因“食尽一山、复徙一山”而得名, “一年一小迁, 三年一大迁“这一规律的游耕习俗也使得瑶族更赋兼容性,沉淀了“过山瑶”的民族文化内涵。

连山小长鼓舞溯源于对盘瓠的原始祖先崇拜,瑶民称“镗构”,作为瑶民原先的生活生产工具用来开山、挖地、搭屋、建瓴的生活生产工具,后演变娱乐的鼓乐器,奏之以和舞。连山小长鼓常用于“盘王节”祭祀仪式,也是 “神老节”“浴佛节”、乔迁、添丁事宜的民俗传统礼仪。

小长鼓舞是瑶民与神灵相通的重要媒介、祈愿祈福的神圣仪式,不仅承载瑶民的生活智慧,更象征着“过山瑶”支系的瑶民对本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宿感的高度统一。

(二)美学典范:中心对称的美学规律

连山小长鼓舞集紀实性、具象性、程式性和表演性于一体,体态多屈蹲、弯腰等,形态犹如翻山越岭穿丛林,一步一颤膝、手持鼓一绕一反转、一转一拍打,讲究动作小而灵活。

在舞蹈动作的套路发展上,遵循严格的程序化规定。如开始有“拜鼓”、结束时有“行礼”,共有 “七十二套路”。表演时二人、四人对称起舞,舞动时进退相向、阴阳相对、程式井然、刚柔并济,无一不体现着瑶民的对称美学规律。

(三)风格特质:历久弥新的生命律动

刘青弋诠释“舞蹈艺术是‘体现(Embodiment)概念的集中表现。身体的动作语言是创作者行为动作在艺术作品上的迹象,必然揭示着创作者种种潜在的思想意识内容。”艺术形态重的身体形态、动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与时代文化的变迁密不可分。

瑶族民间的盘王节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这一盛宴亦为祭祀祖先盘古的重大节日,这一民族祭典在海内外的瑶族人民心中意义非凡。在盘王节盛典期间,族民们杀鸡、宰牛,唱起盘王歌,跳起长鼓舞来祭奠盘王。“盘王节”代表着瑶族的文化符号,体现了民族向心力、团结了民族精神,作为一场人文盛典,丰富着瑶族舞蹈的精神内涵。

连山小长鼓舞风格规范朴实、灵敏稳健,舞蹈生命的律动性多从瑶族迁徙历史、瑶民生活场景、瑶族凝聚精神等方面传递。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祭神祭祖方面,还包罗祈愿祈福、授业传教、自娱凝族等内容。这种传统古朴的表演艺术中,不仅凝练了瑶族的美学价值,也塑造了非同凡响的风格特质。

二、“非遗”瑶族小长鼓舞蹈的校园传承

(一)本地基础教育:百花齐放

瑶族发轫于古老的原始社会,不屈不挠、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小长鼓舞在清远连山当地基础教育校园传承以素质教育培养、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为主。

清远市佛山希望小学将瑶族小长鼓韵律课间操作为切入点,以素质教育培养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地积极参与,训练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自由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学习风气。

如今的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汲取知识的阶段,给予非遗养分的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艺术修养,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这不仅有助于青少年思维的全方面发展,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更加有益于召唤灵性和启迪智慧。

(二)区域高等教育:寥寥可数

广东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各院校、科研单位、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都相继开设了非遗教学课程并成立了非遗研究机构。目前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成果喜人。连山当地中小学开设非遗舞课程、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活动及舞蹈资料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等传承途径。

美育是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主题,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以提升学生生活品质、构建和谐心灵、丰富精神世界为目的的。连山小长鼓舞蹈形态所凝结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思想情感进入校园,通过艺术教育课程潜移默化中传递着真善美的理念,让学生感知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的传统文化。

连山小长鼓舞凝结着瑶族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智慧。我国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将重心放在非遗教育传承上来,让非遗真正走进学校传承,丰富艺术教育课程。

三、“非遗”瑶族小长鼓舞蹈的校园传承路径

(一)政府扶持项目:成立专项基金

政府应大力扶持非遗舞蹈连山小长鼓舞进校园,在既注重非遗舞蹈文化的静态延伸,也不忘非遗舞蹈文化的活态传承背景下,以政府为主导,成立非遗舞蹈连山小长鼓舞进校园专项基金,专款专用,落实政策和方案支持引导。在扩大传播途径之余,保障教学师资力量,为自身的发展增加深度和广度,为连山小长鼓舞进全国校园夯实基础。

(二)拓展教学空间:传承人进校园

如今连山小长鼓舞陷入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请传承人进艺术教育课堂,一方面使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古朴纯粹的传统技艺,一方面贯彻“先继承再发展,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发展”的理念,鼓舞舞蹈教育工作者将目光放到非遗传承上来,发展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培养传统文化自觉力、自信力,丰富学生内心情感表达。

(三)开发舞台表演:学生二度创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山小长鼓舞的传承在学校传承中面临着对传统的取舍问题,也包含着发展和创新的度量问题。曲解非遗舞蹈的传承宗旨而向商业化、泛旅游化发展会使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失真。

应鼓励学生尊重传统舞蹈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赋予传统连山小长鼓舞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性,用舞蹈表演艺术的方式延伸瑶族的悠久历史、民族内涵和非遗舞蹈精神的博大。避免非遗舞蹈的学校传承摒弃传统、求新求异,忽略了本质内涵。

四、结语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冲击下,连山小长鼓舞凭借自然的传承方式势单力薄,传统又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质,而理论研究、舞台表演艺术开发都无法保障连山小长鼓舞传承的连续性,那么非遗舞蹈的学校传承就是连山小长鼓舞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有效路径。

作者简介:吴尚缘(1997—),女,湖南长沙,硕士,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岭南舞蹈文化研究与教学。

猜你喜欢
瑶族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当猫邂逅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