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他一心办教育,坚守安徽特色西藏班近二十载,打造出让教育部点赞的“合肥三十五中现象”;他桃李满天下,被藏族小伙姑娘亲切地称为“合肥好阿爸”;他用一颗真诚的为师之心,在皖藏两地之间架起一座美丽的桥梁。他就是潜心教学,奉献民族教育事业近二十载的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原校长范德标。
位于大蜀山脚下的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于2001年起承担安徽省“教育援藏”任务。就在这一年,范德标被选调到三十五中负责西藏班管理工作。创班之初筚路蓝缕,办学时间短、教学力量薄弱,一道道难题摆在范德标和同事们面前。
来合肥三十五中读初中的藏族孩子只有十二三岁,离家数千公里到内地求学。刚到合肥时,这些孩子对这边的环境、饮食和学习进度都有些不适应,如何让他们又好又快地融入新环境? 一直践行“教育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长情的陪伴”的范德标,带领着三十五中的教师们几乎每天都泡在学校,与藏族学生交流、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一开始这些淳朴的藏族学生们比较害羞,我们坚持把他们当自己孩子一般对待,全天候在学校陪伴,除了教学,我们在生活上也给予指导,慢慢地孩子们就适应了,有心里话也愿意和我们说。”范德标回忆说,当时校领导和教师们都是天天“泡”在学校,课余还会到学生寝室,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清扫寝室,整理床铺、被褥和衣物。
为了让这些离家千里的孩子在合肥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还建立了“代理家长制”,让孩子们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家长”老师,由这些老师分工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范德标等校领导轮流值班。一年365天,一天24 小时,时时有人在,事事有人管。
就这样,合肥市三十五中的教师们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余,还注重亲情的传递、情感的融通,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刚脱离家庭到陌生环境的孩子,关心他们学习、生活的细节,孩子们都亲切地喊范校长和老师们“阿爸”“阿妈”。每年放假期间,范校长还会和同事们千里迢迢送孩子回西藏,去孩子们家中家访,和孩子的家人交流;每年假期有家长从西藏过来陪伴孩子,范德标和教师们也会积极和他们沟通交流,加深了家长对学校、对安徽的了解,拉近了两地的感情。
作为一所汉藏合校,“加强交流、和谐共进”一直是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办学宗旨。西藏班学生刚来内地,有的用汉语交流还有些困难,范德标就带着教师们主动和学生用汉语交流沟通,并让藏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和汉班学生交流,尽快通过语言关。
“教育是长情的事业,需要温度,需要容错,学校要搭建平台、构建途径。”范德标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研究探索出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西藏班独特的教育管理与发展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看、带、疏、训、教”的“五字教育管理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三自教育”“班级岗位管理”“全员导师制” 和家长学校教育,将民族团结教育生活化、民族融合亲情化、校园建设人文化,为汉藏学生成长提供温馨如家的环境。
学校还积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手拉手”活动,让汉藏学生一起参加校神鹰训练队的训练和校格桑花艺术团的文艺汇演等。通过让汉藏学生结对子,促进了汉藏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汉藏学生对彼此的语言、文化、习俗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互融互通互相切磋,彼此感受到爱和信任。汉族学生家长亦对汉藏融合活动十分支持,有的家长节假日还会邀请藏族同学到家里做客。孩子们间的交往,在汉藏之间架起了一座民族团结的桥梁。
除了来求学的西藏学生,每年还有藏语老师从西藏来到合肥三十五中给学生们上课。为了让藏族老师尽快融入环境,范德标等校领导让汉藏教师经常交流经验、一起研修教学,通过年级备课组、学科教研组、课题组等形式,让汉藏教师之间既有平行交流研修,又有交叉交流研修,以此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校还积极促进汉藏教师间的“传帮带扶”,除了新老教师间的师徒式合作,还有同教材教师的切磋性合作;有自由组合式的,也有学校建议组合的结伴。汉藏教师互为导师,一起备课,互相听课,交流探讨教育教学的经验体会。藏族老师们感受到汉族老师对他们真诚的关怀与帮助,和汉族老师融洽相处,亲如一家,更好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范德标的心中,“教师” 二字承载着丰富的涵义:不仅要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要做他们思想上的朋友、生活上的父母。在合肥市三十五中近二十年的管理时光里,范德标默默地践行着“爱、细、实、严”的民族教育方针。在教学上,范德标提出了“尽百分百努力,创一流西藏班”。
为让藏族学生们能更好地融入合肥的教学环境,范德标带领教师们综合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让他们树立“良好的习惯+勤奋=成功”的意识。学校还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任课教师、“代理家长”帮助自己负责的学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安排帮助内容,确定帮助时间和范围,定人、定时、定内容辅导学生学习。
生活即教育。早在21 世纪初,范德标就带着教师们在合肥三十五中实行特色课程,在课堂教学之外带学生走进工厂感受科技发展,走进农村体验采摘劳作,走进李府、包公园、科技馆等场馆体会历史文化,到巢湖边实地走访,增进藏族学生对内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了解。通过这种非封闭式学习,通过这些教学基地、实践基地,三十五中加深了学生们对社会环境、经济发展、人文文化、科技进步等各方面的了解。范德标希望用这种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开拓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思考。
“这个世上,没有完美的教育,也没有完美的教师,但会有一份近乎完美的爱。”范德标把“爱的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根本,他带头成天“泡”在学校里,忙工作、在西藏班陪学生。平时,他进课堂、查宿舍、看食堂、转活动区,给想家的孩子安慰,给受挫的孩子鼓励,还给生病的孩子端汤喂药。那些年范德标的电话甚至成了藏族学生家长的“热线”。
每年春节、藏历年,范德标都要在学校组织家长、学生、食堂师傅一起做藏民传统食品糌粑,与孩子们一起吃“古都”、跳“果谐”。在范德标的日志里,没有寒暑假、节假日,每一天都是工作日,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们身上。
范德标能叫得出西藏班许多学生的名字,知道他们来自哪个地区、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现在范德标因为工作调动,已经离开了合肥三十五中,但当年教过的孩子们有的仍然趁着节假日回合肥来看望他。在范德标已经换过的手机里,通讯录里依然保存着这些年从合肥三十五中毕业的众多孩子们的电话,随着手指的滑动,能看到一个个吉祥如意的藏语 名字,这些名字的主人公如今都像已经丰满了羽翼的雄鹰一样飞出了合肥三十五中,有不少已经步入社会,在各行各业为西藏的繁荣发展付出,也有的还在高校里继续深造。孩子们求学、工作,微信和电话成为范德标和他们经常联系的渠道,下班回家闲下来,他刷刷朋友圈,看看当年的小娃儿们如今在西藏各地的努力和成绩,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成就感。
对于在合肥三十五中读过书的藏族孩子来说,母校和老校长、老师们一直是他们的牵挂,无论走到何处,想起来都很温暖。去年国庆曾和同学过来看望老校长的尼玛桑布就是其中的一员,现在长安大学测绘专业读大三的他是2013 年到合肥读高一的。他回忆说,刚到合肥时他对饮食和环境都有些不适应,学习方面刚开始进度有点快,但是三十五中的老师特别好,带着学生们慢慢磨合适应,收获挺大的,视野拓宽了,学习进步也挺大。“毕业后很想老师和学校,去年国庆就和几个高中同学一起趁着假期过来看看母校,看看校长和老师。”
范德标的努力与付出,赢得了西藏学生及家长的普遍赞誉,他也成了孩子们口中和心里的“好阿爸”;他得到了教育部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嘉奖,先后获得“全国教育援藏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 等荣誉称号。2019 年秋季,范德标从民族教育的道路上,又迈向了特色教育的新征程——成为以外语和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合肥市第二中学的校长,在致力于让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教育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