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先,陈 浩,董廷旭
(1. 绵阳师范学院国土资源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006;2.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四川绵阳 621006)
“校本资源”的概念还存在一定争论,但内涵可从“校本”与“资源”两方面理解.“校本”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而我国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1-3].“资源”的概念存在广义、狭义的争论,其与“校本”结合时,造成“校本资源”也存在广义、狭义之分[4-5].结合前人研究及研究趋势[6],本文将“校本资源”定义为“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或为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一切可以被开发利用的物质、信息、精神、硬件和软件等有形或无形的资源”.
“校本”与“地理”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资源整合与开发、教材开发与编写、案例教学、实践(或现场)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7-9].“校本资源”与“灾害地理”的相关研究较少,方兴未艾,多与课程(资源)开发、案例教学、防灾减灾和乡土地理等内容相关[10-12],还存在校本与乡土资源挖掘不够、系统性研究不强和实践性较差等问题.
基于此,本文以绵阳师范学院北校区内的灾害地理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灾害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组织、带领学生进行灾害地理资源现场调查实践,探讨“灾害地理学”课程实践改革与收获,以期为诸如“灾害地理学”的地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研究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绵阳师范学院北校区内,为中丘地貌,海拔453~550 m(图1).区内斜坡十分发育、平地较少,建筑多沿斜坡中部(470~500 m)分布,且修建有人工湖,坡脚为河流(芙蓉溪),人为活动较为剧烈,存在较多的灾害疑似点与隐患点,具有较丰富的灾害地理实践教学现场选点,是进行校本资源开发与课程实践的理想场所.
图1 研究区位置及灾害(隐患)分布图Fig.1 The Location of Studied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Disasters (Hidden)注:图中灾害(隐患)点名称详见表1
依托研究区的校本资源特征,针对“灾害地理学”课程,进行了实践改革的设计与实施.
(1)实践改革背景与意义:“灾害地理学”一般为理论课,无实验或实践学时,学生学习较为枯燥;进行实践改革可以激发课程活力,可以挖掘校本或乡土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2)实践环节设计: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在研究区进行为期一天(8个学时)的实践活动.
(3)教学对象:绵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大三学生.
(4)实践方式与内容:
① 实践流程:首先,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区的灾害(隐患)实地调查,并做好记录;然后,教师对学生工作进行现场检查,学生再查缺补漏;最后,学生完成实践报告;
图2 实践点的观察记录样式与内容Fig.2 The Observation and Recording Style and Content of the Practice Points
② 调查内容:对研究区的自然、环境、人为灾害(隐患)进行调查、分类与记录;
③ 记录方式与内容:按模板(图2)分点进行记录,照相,并用卫星地图软件(如奥维互动地图)标记实践点(或调查点)、调查(行走)航迹.
经过现场实践与学生反馈,“灾害地理学”课程实践改革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激发课程活力、挖掘校本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改革目标,且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如下丰富成果.
依据灾害成因的三分法分类方案[13],将研究区灾害(隐患)类型划分为3大类4小类9种(表1).每个灾害(隐患)实践点,可依其状态与性质,分为灾害(发生)点(含遗迹点)、隐患点或(工程)治理点.据此,在研究区识别、划分出至少27个灾害(隐患)实践点(图1、表1).
表1 研究区灾害(隐患)划分方案Tab.1 The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Disaster (Hidden) in Studied Area
3.2.1 地震灾害(隐患) 研究区典型的地震灾害(隐患)实践点有2处(表1),为“5·12”大地震的遗迹点,造成建筑物外墙面脱落、墙体开裂(图3a),甚至形成危房,危害较大.
3.2.2 崩塌灾害(隐患) 研究区典型的崩塌灾害(隐患)实践点有6处(表1、图3b~图3e),主要为人为开挖斜坡→造成高角度临空面→危岩失稳成因,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学生宿舍6栋北侧崩塌点(BT4)(图3c),该点距离学生宿舍太近、且无治理工程,威胁很大;其次为足球场东侧崩塌点(BT5)(图3d)、东校门道路两侧崩塌治理点(主动防护网)(BT6)(图3e),它们为师生日常活动场所或交通要道,威胁大,仅BT6有工程治理.
3.2.3不稳定斜坡灾害(隐患) 研究区典型的不稳定斜坡灾害(隐患)实践点有6处(表1、图3f~图3h),主要为人为修路、修房开挖斜坡造成,主要沿太白路和清水园(人工湖)分布,其中威胁大的是体育馆不稳定斜坡点(XP1)(图3f)、三教背后不稳定斜坡治理点(挡土墙+排水沟)(XP3)(图3g)、三教前面不稳定斜坡点(XP4)(图3h),它们位于交通要道、师生重要活动场所,需引起足够重视,如XP1已产生裂缝、且有醉汉林、马刀树发育,说明斜坡正在蠕动变形;XP3斜坡与教学楼距离过近,且在斜坡上有人为开垦活动及醉汉林发育,所幸已有部分工程治理措施;XP4虽有部分挡土墙,但由于剧烈人为活动或治理工程年久失修,路面已发生较大面积的蠕动变形,造成地面(阶梯状)沉降、地裂缝与醉汉林发育.
3.2.4地面沉降灾害(隐患) 研究区典型的地面沉降灾害(隐患)实践点有3处(表1、图3i~图3j),主要与地基(或路基)变形、悬空或斜坡蠕动变形等因素有关,如威胁较大的桃笑亭地面沉降点(CJ2),已产生大幅度沉降,需尽快隔离、治理(图3i).
3.2.5地裂缝灾害(隐患) 研究区典型的地裂缝灾害(隐患)实践点有2处(表1),主要与路面热胀冷缩、路基变形或斜坡蠕动变形等因素有关,威胁较小.
3.2.6水土流失灾害(隐患) 研究区典型的水土流失灾害(隐患)实践点有2处(表1),主要为人为开垦斜坡所致,如体育馆果园水土流失隐患点(ST1)(图3k)处于XP1不稳定斜坡上,且还存在强烈的人为活动(开垦果园),土壤疏松、裸露,已有较多的醉汉林发育,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图3 研究区典型灾害(隐患)照片Fig.3 The Photograph of Typical Disaster (Hidden) in Studied Area a.地震危房遗迹点(DZ1); b.西校门正对太白路崩塌点(BT2); c.学生宿舍6栋北侧崩塌点(BT4); d.足球场东侧崩塌点(BT5); e.东校门道路两侧崩塌治理点(主动防护网)(BT6); f.体育馆不稳定斜坡点(XP1); g.三教背后不稳定斜坡治理点(挡土墙+排水沟)(XP3); h.三教前面不稳定斜坡点(XP4); i.桃笑亭地面沉降点(CJ2); j.学生公寓7栋南侧地面沉降点(CJ3); k.体育馆果园水土流失隐患点(ST1); l.芙蓉溪水污染点(SW3).
3.2.7洪水灾害(隐患) 研究区典型的洪水灾害(隐患)实践点只有芙蓉溪洪水隐患点(HS1)1处(表1),其与芙蓉溪大曲率的河道与过高的河床有关.
3.2.8水污染灾害(隐患) 研究区典型的水污染灾害(隐患)实践点有3处(表1),其中清水园水污染隐患点(SW1)、游泳池水污染隐患点(SW2)为地形低洼处,下雨天容易造成雨水携带泥沙、垃圾、污染物汇集,而芙蓉溪水污染点(SW3)(图3l)为生活废水、厕所粪污排泄点,其只经简单的沉淀池(或化粪池)处理就直接排入芙蓉溪中,易造成水体污染.
3.2.9人为火灾(隐患) 研究区典型的人为灾害(隐患)实践点有2处(表1),主要为电线乱拉、与树枝混搭,易造成电线短路、起火.
研究区灾害(隐患)的防治建议采取“威胁分级、防治依序”的思路.按照灾害威胁大小,可将上述9种灾害(隐患)排序为:崩塌灾害(隐患)、不稳定斜坡灾害(隐患)>地震灾害(隐患)、地面沉降灾害(隐患)>水土流失灾害(隐患)、水污染灾害(隐患)>地裂缝灾害(隐患)、洪水灾害(隐患)、人为火灾(隐患).防治内容包括监测预警与工程治理两方面.
3.3.1 监测预警建议 研究区灾害(隐患)监测预警可以在两方面采取措施:① 群测群防:在学校安保系统中设置群测群防任务,负责灾害(隐患)点的巡视、简易测量;可依据灾害(隐患)威胁大小,设置天、周、旬、月等不同的巡视周期;同时,多做防灾减灾宣传,发挥师生的群测群防作用;② 专业监测:可在威胁程度最大的崩塌、不稳定斜坡灾害(隐患)点,进行专业的视频监测、位移监测,这可与学校保卫处、相关二级学院协调实施.
3.3.2工程治理建议 依据灾害(隐患)点现状,崩塌灾害(隐患)、不稳定斜坡灾害(隐患)急需工程治理,比如学生宿舍6栋北侧崩塌点(BT4)与足球场东侧崩塌点(BT5),空间上属同一危岩体,可连片进行主动防护网、支挡墙、护面墙、锚固或喷浆等工程治理;体育馆不稳定斜坡点(XP1)、三教前面不稳定斜坡点(XP4)虽已有部分挡土墙工程,但其加固和支护较弱且已变形,建议采取“支挡墙+抗滑桩”的方案进行治理.此外,在学校进行灾害(隐患)治理,除治理的稳固效果外,还需考虑其是否美观;这涉及工程治理的分类,上述的属于土木工程治理,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方式,还有一种为生态工程治理,更加和谐、美观,例如在东校门道路两侧崩塌治理点(主动防护网)(BT6),在做坡面加固或支护时,可考虑用植生袋、或格构梁+植生袋、或种植常青藤等方式进行生态治理.
(1)本文以研究区校本灾害(隐患)资源为研究对象,以灾害(隐患)实地调查与评价的实践方式,完成了“灾害地理学”课程实践改革的设计与实施,成效显著,达到预期目标.
(2)将研究区校本灾害(隐患)资源划分出3大类4小类9种27个灾害(隐患)实践点,其中崩塌灾害(隐患)、不稳定斜坡灾害(隐患)发育最多、威胁最大,急需工程治理.
(3)需要提出的是,由于研究区的重要性以及“灾害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需要,对研究区的灾害(隐患)都进行了“放大处理”,若按照灾害防治行业规范,上述中的很多灾害(隐患)点,都不构成威胁,也达不到建点、建档监测与防治的最低标准,故请相关人员无需惊慌,只需提高日常灾害防治意识即可.
(4)校本课程资源(甚至乡土资源)挖掘是地理类课程实践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其野外实地调查(或现场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专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