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中专业导论课程构建研究

2020-06-01 13:07曹鸿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导论特质课程体系

曹鸿娟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0 引言

专业导论课对大学新生至关重要,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以迅速知悉和掌握专业发展概况、内涵特点、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基本要求、学习内容与方法、专业涉及的主要学科知识和课程体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未来就业领域及其前景等.[1]作为先导课程,还能帮助高校新生迅速形成较系统的专业认识,有利于其及时了解未来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明确方向并拓宽视野和思路,增强专业兴趣及自信,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制定学习规划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据调查,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为大一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的重要性,但多是在入学教育阶段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开设,采用专门课程形式以学期为单位进行系统开设的院校还较少[2].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专业导论课”,核心期刊论文数目仅为6篇,普通期刊的数目也仅为167篇.从发表年限来看,2013年开始,逐年递增,显示出越来越多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专业导论课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本课程的开设,并加强了相关教研工作的力度.本文基于高校转型发展和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需要,以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证研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1 专业导论课的理论基础

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帕森斯特质理论和舒伯生涯发展理论.帕森斯特质因素理论和职业设计的三要素模式认为,每个人的个人特质都不一样,如果能清楚、客观地认识自己,再深入了解各种职业必备的条件及所需的知识,实现人职匹配,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及发展是非常有利的.[3]舒伯生涯发展理论也提出大学阶段是学生生涯发展探索阶段,可以使学生职业偏好逐步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4]

1.1 特质因素理论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从事个人特质与职业匹配研究多年,提出了特质因素理论,认为人与职业的匹配是职业选择的核心.[3,5]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质,即人格特征,如性格、兴趣和特长等.在职业选择中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类型,故又称为人职匹配理论.

帕森斯认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应注意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认识自己,即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第二,了解职业,即全面了解从事该职业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第三,客观评价个人特质与职业的匹配度,即客观衡量个人特质是否满足或者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满足职业需求,具有何种优势、劣势,能否及时补偿,能否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等.他认为人职匹配是可能的,而且个人特质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匹配度越高,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5]

专业导论课的开设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解专业未来的就业领域与发展前景,分析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在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学习计划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1.2 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人的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保持和隐退五个阶段.[4,6]

表1 舒伯生涯发展五阶段表Tab.1 Five Stages of Career Development Table of Super

舒伯认为,15-24岁期间,青少年通过家庭活动、学校活动及社会活动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特质进行探索,并使自己的职业偏好逐步明朗和具体化.而这段探索期又分为试探期、过渡期和承诺期三个阶段.在试探期(15-17岁),青少年单纯根据兴趣、能力、需要及获得的机会,在幻想、讨论、学习及社会活动中加以尝试,这期间的职业选择多为短暂性的决定.在过渡期(18-21岁),通过专业学习、训练或经过就业市场的磨砺,会更多地考虑现实因素和条件,从一般性的选择向特定的选择过渡,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和价值.在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24岁),初步确定职业生涯方向并进行尝试,根据职业体验判断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重新进行职业选择探索.

大学阶段学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交际,参与一定的社团活动、社会活动,均能为职业生涯的探索、具体化提供极大的帮助.而专业导论课的开设能为学生指明专业学习的方向及就业面向,了解应为未来职业发展储备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及职业生涯.[6]

2 专业导论课的课程特点

专业导论课具有引导性、基础性、全面性、概括性以及与时俱进等特点,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

2.1 引导性

引导性是专业导论课的重要特征,为专业学习指明方向.很多同学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对所学专业是什么、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了干什么认识不足.而专业导论课的开设目的就是专业、系统、科学地解答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尽快认识所学专业,了解专业对应的行业、职业及岗位群,了解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熟悉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流程,了解其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初步形成较全面、系统的专业认知.

2.2 基础性

专业导论课的课程性质及教学对象决定了课程的基础性.专业导论课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专业认知水平,以专业基础性知识为主.大学新生对专业的认识很模糊,专业知识及实践经历均很欠缺,很难对专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应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3 全面性

专业导论课的全面性是指其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专业概况,如发展历史、现状、取得的主要成绩等,还应该详细讲解专业的内涵特点、培养基本要求、主要的学科知识和课程体系、学习内容与方法,并就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专业未来就业领域及其前景等进行预测.帮助学生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全面、系统的专业认知结构,了解专业全貌.

2.4 概括性

专业导论课的引导性、全面性及开设周期决定了其概括性.概括性是指教学内容应以高度概括的理论讲解为主.专业导论课是一门目标明确、体系松散的课程,难以指定专门的教材.因此要求其课程内容要科学设计、合理论证,点面结合,高度概括.

2.5 与时俱进性

专业导论课的与时俱进性是指应根据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趋势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企业、行业的发展,专业相关的知识、专业的地位和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变化等进行调整.根据专业发展动态 ,对专业导论课教学内容持续地进行更新与完善.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选择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资料,增强教学内容新颖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习资讯.

3 专业导论课程构建

专业导论课的内容应目标清晰并有的放矢,在了解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有无偏差的情况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构建.

3.1 构建准备

通过多元化调查,了解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根据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通过心理测量、访谈、设计合理有效的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性格特点、能力倾向、兴趣爱好及特长;了解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有无认识偏差或专业偏见,为后续的课程教学设计做好准备.

3.2 思路与步骤

根据专业导论课引导性、基础性、全面性、概括性以及与时俱进等课程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专业概况介绍

专业概况介绍应包括专业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的师资、软硬件设施设备及专业特色、优势等.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分析行业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及条件,让学生清楚其专业学习的价值与方向;介绍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如教师的学历背景、主要任教科目、研究方向等,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专业信任感;介绍本专业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加强学生对本专业学习资源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介绍专业特色及办学成就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建设情况,了解师生获奖情况、进修深造情况和杰出校友等,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专业自信.

(2)培养方案详细解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规划.专业导论课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各部分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即需具备何种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了解毕业标准及学位授予条件,如应修学分数及所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详细解读专业教学计划表,让学生了解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分配;重点介绍专业核心课程,介绍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介绍本科四年教学安排表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的课程设置,如校级选修课、院级选修课、专业限选课,了解第二课堂学分认定与管理的办法.

为了更好地实施与实现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笔者所在院校全面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均增设了专业导论课.其目的在于让新生尽快了解专业内涵特点、培养目标、了解四年的大学生涯即将要学习的主要课程以及可以参加的集中实践活动及分散实践活动,应达到的毕业条件,对做好四年学习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3)专业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介绍

学生应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具体表现.通过了解所需学习的课程门类可以预测学生通过学习可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是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组成,其中课程观是指导.

从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能力素质结构出发,通常把学分制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体系.根据课程的性质和修读方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课程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下,很多院校践行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的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开设了专业辅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一个专业中最具有该专业特色的课程,通常以该专业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需具备的最核心的理念、技术为学习内容.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动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本专业范围内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了解了专业核心课程是什么,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才能充分认识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

任课教师需要对各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材及参考学习资料、资源等.这也对专业导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选择专业建设负责人、教学主管领导等对专业教学有全面认识和把握的教师担任.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打破传统的一科一师制,实行团队教学,邀请各专业核心课程骨干教师参与教学,进行课程介绍.

(4)学习资源与学习方法介绍

在专业导论课上,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专业书籍、期刊及电子、网络学习资源等.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提高其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系统介绍本专业的经典学习资源,介绍具有专业特色的学习方法,使其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加工、再吸收.

除课堂理论学习之外,学生应该增强参与意识,积极投身到第二课堂的实践、实训中,努力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努力解决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其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决策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及水平.教师可在专业导论课后半阶段增加展示、分享环节,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学、收获与不足,并及时反馈和引导.

(5)专业学习计划及职业生涯规划制定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全面了解专业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未来就业领域及职业要求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对大学学习生活进行合理的计划进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及职业倾向、时代背景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具体的规划和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特点,并根据主客观条件制定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7].

要制定实施良好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高校新生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应明确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努力奋斗的前提,制定目标应将阶段性目标和终极目标结合.目标制定应合理,能逐步实现才是关键.

其次,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侧重点.合适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大学阶段随着专业性的增强,同学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课堂理论知识,更需要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反思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4 结语

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计划,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做好职业规划.而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参照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及职业设计三要素,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全面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价.自身还需要明确个人的理想职业,综合考虑所学专业及爱好、特长,明确自己未来最渴望从事的职业,以及该职业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大学期间确立阶段目标与长期目标,努力学习、储备专业知识,锻炼专业能力,以达到职业要求.要实现个体潜能与职业潜能的最佳匹配,获取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最佳的人职匹配是以个体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与职业特点、要求进行匹配的.当然,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接受实践的检验,出现问题时及时调整与完善.

最后,专业导论课的开设还能帮助大学生有效规避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离自己尚远的错误思想,引导其认识到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黄金阶段,合理的规划能对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其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与被动性,激发其不断地挖掘自我潜能以实现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增强个人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导论特质课程体系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