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初步课程空间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探讨

2020-06-01 03:28俞梦璇付晓惠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九宫格空间设计平面

张 浩,俞梦璇,李 茜,付晓惠

(安徽工程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学专业成立时间较短,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继续,由于生源原因,理科学生大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手头绘画功底弱,因而学生比较注重技法表达,传统的线条与渲染练习、美学构成训练成为了建筑初步课程的主体.因此建筑初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来正逐步进行改革,树立“空间与建构”理念、推行模块化教学方式,其知识体系主要包含空间围合、空间限定、材料认知、结构认知、功能认知、尺度认知、环境认知、形态认知等,授课模块包含技法训练、建筑认知、建筑抄绘、空间设计、实体搭建、案例分析等[3].

空间设计教学模块是建筑初步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学生从单一空间围合与限定、多空间训练形成抽象空间认知,接着通过人体尺度、功能组织等操作训练建立功能空间体验.笔者基于近几年的空间设计教学改革,探讨总结两种空间设计教学方法,对其基本思路、方法、效果进行分析,期望进一步深化建筑学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的改革.

1 空间设计教学环节的思路与探索

结合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学专业近几年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教学组针对2016 级、2017 级、2018 级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逐步调整,核心是建立“空间与建构”的建筑设计基础新思维,旨在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认知、空间建构的基本概念.综合近几年空间设计教学环节的经验,教学组提出了两种空间设计教学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平面积聚或切割的空间构成,此方法主要借鉴了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平面切割》《平面积聚》《平面积聚和切割的空间构成》等教学思路[5-6],这类方法引导学生从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空间构成,强化理性思维.另一种方法是九宫格立方体空间操作训练,此方法主要借鉴厦门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空间建构思路[7],尝试直接运用模型来构思设计、深化建筑设计过程,摒弃单纯的美术构成训练和从平面发展空间的模式.这两种方法都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思维方式,空间设计过程中个单元训练内容循序渐进、训练知识体系由简入繁,前阶段的训练成果是下阶段设计的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

1.1 方法一:平面积聚或切割的空间构成

教学组在2016 级、2017 级的建筑初步空间设计教学内容引入“平面积聚或切割的空间构成”理念,形成空间设计教学模块.该教学模块共包含四个单元,主要内容见表1.

表1 平面积聚或切割空间设计教学模块内容一览表

(1)空间围合与限定.该单元旨在让学生掌握空间围合与限定的概念、组合方式.学习水平与垂直限定的基本类型,以简单形体元素进行二元空间组合(如图1)并强化素描与钢笔画技法练习.

图1 空间围合与限定练习作业

(2)平面积聚与切割.这是二维平面图形构成的主要方法.平面切割练习让学生在6 cm×6 cm 的方格中,按照 比例直线切割形成母题,以母题网格为基础分割完成12 个不同平面构成作品.平面积聚练习同样先将6 cm×6 cm 方形平面作“米”字形分割,所得图形为操作的基本母题,在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圆这三种基本形中选择一种或者二种,添加4 个单元到其中,再作12 个积聚小图(如图2).两种练习都是基于一定规律约束下,进行平面构图练习.

(3)积聚或切割的空间构成.本单元任务是让学生充分利用上一阶段平面构成的成果,要求选取一个切割或积聚平面图形作为母题,对图形中部分线、面元素进行垂直升起.体量升起的高度由三维空间网格控制,只能为4 cm 的1、2、3、4 倍,最大高度不超过16 cm,且必须有一个垂直面达到最大高度;水平面、垂直面单元格必须为实体或者空,不能在实面进行部分挖空;运用联合、分离、覆盖、透叠等组合方式最终完成三个不同类型的空间构成作品(如图3).

图2 平面积聚与切割练习作业

(4)立方体的空间设计.该单元基于前面三个阶段的训练成果,要求学生以24×24×24 cm3的方体为基本框形,以4 cm 的网格模数作为控制,建立空间几何框架(几何学与结构秩序),在这个框架中分别定义出实体与空间、垂直与水平分割、围合与开启(如图4).对空间赋予一定的概念性功能,强化形体关系,加强对空间组合的理解,了解并掌握功能与空间、尺度认知、材料认知、结构认知的概念,学习空间组织的基本原则.

方才的那番搏杀,实已消耗了天葬师太多的体力,纵然略占上风,却也到了强弩之末。此刻见棘球呼啸而来,不由得心神巨震。

(5)小结.在2016 级、2017 级建筑初步课程空间设计教学环节采用了以上教学方法,总体思路:首先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以及理论知识讲解,让学生掌握空间的基本概念、围合限定方式;再从二维平面图形构成入手,通过理性法则与秩序来建立逻辑,以平面切割与积聚的成果为母题,在方形网格中进行三维空间建构;最后基于以上单元训练的成果,深化结构认知、尺度认知等理念,进行立方体空间设计.总体来说,整个模块知识体系是递进式的教学思路,前后教学成果具有连贯性,从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空间设计,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建立一定的空间认知、规范约束思维方式;整个过程中加入理性的规则与方法,较为符合建筑学专业理工科学生的基本思维.过程管理与成果导向具有一定的识别性、秩序性,强化形式,学生便于掌握.在理性与规则的要求下,逐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奠定建筑设计知识体系的基础.整体过程中,前三阶段按照规则方式训练,作业成果良好;但是,第四部分立方体空间设计环节,教学过程中有意删除一些约束条件,让学生自己控制逻辑,而学生却做不出具有创意的作品,原因是习惯了从二维到三维的模式,需要规律来约束;并且前三个阶段的成果以及空间组织手法,不能有效的运用到最终的作业中去,暴露出尺度认知、材料认知等概念认知不够.

图3 平面积聚与切割的空间构成作业

1.2 方法二:九宫格空间设计操作训练

结合上一轮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与实施效果,教学组对2018 级新生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在空间设计教学环节引入厦门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九宫格空间设计操作训练的方法,尝试一种新的设计训练模式,从空间的形式逻辑着手,直接从三维空间进行空间设计,而不是从功能分析着手推进设计,把空间构成训练转化成建筑设计的有机组成.主要做法是进行9×9×9 立方体空设计,从概念性抽象空间着手,先摒除功能,学习空间围合与限定的基本方式,建立空间层次和秩序,再逐步过渡到功能、结构、材料等元素的深化.本方法教学模块主要包含四部分,具体内容见表2.

(1)九宫格抽象性空间的划分与限定.本单元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制作两个9 cm×9 cm×9 cm 的九宫格立方体,利用空间围合、限定的基本方法形成几个不同的部分空间,各空间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旨在让学生掌握抽象空间概念的基本认识,加强对空间围合、空间虚实关系、空间开启位置与形状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从三维空间去探索建筑空间的初步能力(如图5).在此过程利用SU 软件辅助空间设计,初步接触软件学习.

图4 立方体的空间设计训练作业

(2)九宫格个性化空间的演变与深化.本单元旨在通过控制线的变化来组合新的空间秩序.移动轴线、添加轴线、消减体块等基本处理方式,借助空间围合限定的方式,构建复杂完整的空间模型,最终加强对多元空间概念的认识,进一步掌握空间演变的基本方法(如图5),学会在约束条件下充分利用空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2 九宫格空间设计教学模块内容一览表

图5 九宫格空间设计训练第1-3 阶段过程作业

(3)九宫格概念性功能空间设计.本单元教学任务是在上阶段的成果上逐步深入设计出具有一定功能性的空间,合理利用形态、空间、结构要素设计移动规模控制在180 m2左右小型建筑,主体建筑最大高度不超过12 m.该阶段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学习会如何把握环境、形式与结构的关系,结合功能要求,分析设计的利弊元素、形式结构关系,对建筑使用方式、基本结构、空间关系等进行完善.同时,掌握通过实物模型和SU 模型来构思的方法.

(4)小型公共遮蔽物设计.在经过前三阶段九宫格空间训练基础后,学生对空间设计有了初步认知,最终任务为小型公共遮蔽物设计,要求室内总面积不超过10 m2,高度不超过3 m,具有一定的实际或者抽象体验式功能,如行走、休息、观景、锻炼等,赋予其一定的人性化功能(如图6).该单元训练旨在让学生通过一个小品建筑及其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训练,进一步了解空间构成、建构、行为与空间关系、场地环境、空间叙事、身体与空间关系、形体秩序等概念;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步骤,即从实例调研、场地勘察、任务分析开始,经过多方案构思、优化选择、修改调整、深入完善等步骤;同时学习训练方案草图、草模、正式模型、钢笔画和彩铅技法的表现方法能力,最终实现正式方案合理表达.

图6 小型公共遮蔽物设计作业

(5)小结.九宫格空间设计操作训练方法,在设计初始就让学生接触三维空间,进行尺度认知、材料认知、环境认知;摒弃传统的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设计思路,基于抽象的三维空间构成练习,外加部分理性与规律的约束,将空间组织成有序的空间序列,坚持把握空间与功能的核心关系;从抽象的模型操作,进行空间组织的概念性推理,去寻求空间发展的多样性和空间使用的可能性,达到对建筑空间设计的方法与过程、理性与现实的统一.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偏弱,不能及时有效的完成手工模型,且过分依赖SU 软件来推敲模型.

2 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思考

建立两种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见表3),进行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然后根据评价指标,请同行教师、2017 级与2018 级学生对两种空间设计教学方法进行相关评价,得到以下反馈意见:

(一)同行教师意见:一是同时教授其他班级这门课程的老师反映:两次教学方法的调整,整体上改变了以往单纯美术构成训练的思路,使得空间设计环节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灵活,学生积极性有所提高,对空间设计的认识有所增强.“九宫格空间设计操作训练”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建构空间认知概念与方法.二是听取2017 级和2018 级在大二年级学习时候授课教师的意见,相关教师反映,接受空间设计教学环节改革训练之后,学生在大二第一个建筑设计作业中能够相对快速的认知和建构空间,空间形态和造型设计能力相比前几届有所增强,说明空间设计教学环节改革具有一定的效果.相比较而言,“平面积聚或切割的空间构成”方法过于强调从平面到空间,对于学生创造空间有一定的限制.

(二)学生意见:2017 级与2018 级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表示通过大一下学期建筑初步课程空间设计教学,自己加强了对空间的认知和理解,后期建筑设计过程中入手较快、软件能力也有提升;查阅两个学期的学生教学评价分数发现,2017 级授课学期教学质量评价91.185 分,2018 级授课学期则为92.409 分,也反映学生对于方法二的空间设计教学效果更加认同.

表3 两种教学方法评价指标表

通过对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总体来说得到以下启示:

(一)从教学目的来看,两种方法都是旨在通过单元模块化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空间围合与限定的方式、空间尺度、场所与环境、空间行为、空间建构等基本概念,逐步加深对空间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此增强其空间设计能力.

(二)从教学方法来看,两种方法都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前一阶段的作业训练成果都是后一阶段的基础、母题,这种方式加强了各训练之间的关联度与前后递进关系,形成更加明确的教学链条.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在教学中利用二维平面构成,让学生建立基本的构图秩序与规律,然后再进入三维空间设计;后者是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三维立体空间,了解空间的基本属性,建立基本尺度感.前者教学过程中的秩序与规律性要求稍微过多,后者的秩序性相比较而言较少.后者教学过程中借助SU 软件来推敲模型,学生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成果能够快速体现.

(三)从教学效果来看,首先对比2017 级采用方法一与2018 级采用方法二的空间设计教学成果,如图7 所示;另外对比分析两种方法训练成果完成之后的小型建筑设计作业成果,如图8 所示.可以看出两种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空间设计教学的效果,学生们普遍反馈效果较好,改善了传统的三大构成学习内容,加强了空间设计各单元的连贯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体来说前者方法从二维到三维比较符合理工科学生的思维逻辑,但其创造力发挥不够、学生对于尺度、环境、功能认知不够;后者方法以三维介入,开始接触有一定难度,但循序渐进训练之后,学生空间认知、建构、体验能力逐步提升,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相比较而言,“九宫格空间设计操作训练”能够运用模型来构思设计,同时通过对人体尺度、空间功能、模型材料等的认知与操作,直接赋予建筑以形式,初步形成了空间训练体系.其训练的成果更加丰富,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空间设计的掌握程度更高,且后续的建筑设计作业效果也更好,这种方式更加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思路特点,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与改革推进,因此更具一定的优势.

图7 方法一与方法二的最后作业成果对比图

图8 采用方法一与方法二之后的小型建筑设计作业成果对比图

3 结语

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入门课程担当重要的角色.随着近些年国内主要高校建筑学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探索,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初步课程教学以空间设计教学环节为例,探索了两种空间设计教学方法,为大一的课程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从多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建筑学的兴趣,为教师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方向.结果表明九宫格空间设计操作训练的方式更加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化空间设计教学方案体系.围绕学科建设、专业评估、工程教育认证等工作要求,建筑学的教学模式势必不断进行革新,以此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九宫格空间设计平面
有趣的九宫格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成语九宫格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解密九宫格
参考答案
关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