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娟
(佛山市中医院 骨十三科,广东 佛山 528000)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指椎体纵向高度被“压扁”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脊柱骨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背部或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以中老年女性及青壮年体力劳动男性为主[1],据统计,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4.8%~6.6%[2],其中未波及后柱,无神经受压症状和椎管占位的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较为多见[3],约占脊柱骨折的50%~60%[4].针对此类型骨折,目前大部分学者主张早期采取积极的保守治疗[5].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佛山市中医院院内制剂生骨散外敷治疗单纯型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良好,对此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骨十三科(康复医学科)住院部接受治疗,经X 线、CT 及MR 检查后明确诊断的单纯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其中,试验组男性患者10 例,女性患者20 例;平均年龄(60.23±6.63)岁;平均病程(4.97±2.74)天.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8 例,女性患者22 例,平均年龄(56.47±8.65)岁;平均病程(4.23±1.96)天.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特异性检验,P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显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参照《脊柱外科学》[6]单纯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诊断标准:(1)大部分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病史;(2)胸腰椎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局部压痛叩击痛明显,可伴有后突畸形,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3)胸腰椎DR 检查提示:胸腰段椎体发生楔形改变,可确定为屈曲型胸腰椎压缩骨折,且未波及后柱;CT 和MRI 检查提示患者椎管内无占位病变,神经无损伤.
符合单纯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诊断标准;胸腰椎DR 提示:仅一个椎体受损,受损椎体前缘被压缩不超过椎体高度的1/2,骨折稳定;胸腰椎CT 未见椎体后缘移位、MRI 显示椎管内无占位性病变.病程小于14 天;年龄40~70 岁;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病理性骨折患者;合并椎体滑脱或椎体附件骨折;马尾神经损伤或者有双下肢神经损伤表现;合并其他严重的疾病不能进行治疗者;局部皮肤损伤,不能外敷药物者;对生骨散过敏者;拒绝治疗方案者均被排除.
对照组采用垫枕复位及功能锻炼治疗.垫枕复位:根据《中医骨伤学》[7]拟定,患者取仰卧位,选定患者腰背部骨折位置,在下面垫一个约10 cm 厚软枕,使其以患处为中心,产生牵拉感,垫枕5 d,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增加高度,在7 d 内将垫枕高度增加至18 cm 左右,并维持;功能锻炼:按照《中医骨伤学》中的“五点支撑法”进行功能训练,首先,要求患者仰卧在硬板床上,将左右足跟、双肘、头部作为身体的支点,腰背臀部发力,使躯干抬离床面,并保持脊柱后伸姿势,感受腰背肌收缩,数5 s 后慢慢放落,反复数次,以自身耐受程度为标准.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骨散外敷患部,每日一次.根据佛山市中医院院内制剂生骨散的用法用量:外用,取药粉40 g,加水及蜜糖,水、蜜糖均匀为50 mL(约3 茶匙);调匀成糊状,平铺于敷药纸上,敷患部.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 周.
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VAS 评分方法是将一条直线均分为10 等份,基本方法为在一条直线上,平均分成10 等份,每一等份从左至右用0~10 依次顺序标记,0 表示没有疼痛,10 表示最痛,患者根据自身疼痛在直线上选择相应分值.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DL 量表进行评定.评测内容具体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10 项内容,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独立性越好,依赖性越小.具体项目见文献[8].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0.05 提示两组数据有差异,即治疗效果有差异.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 疼痛评分与其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VAS 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两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疼痛情况,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ADL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BI 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BADL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DL 评分比较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多由间接外力使胸椎或腰椎处于过度屈曲状态,椎体受到挤压,巨大的屈曲应力作用超过了椎间盘及终板前缘的承受范围,使椎体前缘骨结构受到破坏,进而产生骨折.其中青壮年患者多为遭受高能损伤所致,而老年人及围绝经期妇女因骨质疏松,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多为低能损伤[9].Denis 的三柱理论认为胸椎或腰椎椎体前1/2 部压缩,发生楔形改变,同时不伴病椎后部韧带或附件损伤,无脊髓或神经损伤,此类骨折较为稳定,被称为单纯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目前对单纯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主要包括垫枕复位和功能锻炼.患部垫枕能够使椎间关节囊和前纵韧带紧张,被压缩的椎体获得复位,进而促进受损椎间组织的恢复[10].功能锻炼通过腰背肌的屈伸带动前纵韧带的舒张,使受损椎体获得应力刺激,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
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属于中医“损伤骨折”范畴其早期多辩证为气滞血瘀,当骨折发生后,由于脊柱局部骨断筋伤,产生离经之血,血液瘀积,阻碍气机运行,气机不通则血不能行,最终气血阻滞局部,失于濡养,不通则痛.瘀血为本病早期阶段主要病理表现,根据《辨证录·接骨门》“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祛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本病早期治疗以活血祛瘀为主.
本研究所使用的生骨散是佛山市中医院院内制剂,其主要成分包括栀子、乳香、没药、大黄等,具有活血散瘀,通络止痛,续筋驳骨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栀子中的栀子苷具有较强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与激动体内阿片类受体的合成释放有关[11];另外,没药[12]中的倍半萜成分,呋喃桉烷-1,3-二烯和莪术烯等均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进而起到止痛作用.邱芸等研究发现,乳香能刺激机体成骨细胞产生与增值,加速骨折愈合[13].大黄能清除组织和血浆中炎症介质,减少炎症物质渗出,改善微循环,促进骨折愈合[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与治疗组治疗后VAS 评分及BADL 评分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在垫枕复位及功能锻炼的基础治疗上,使用生骨散外敷能更好地缓解早期单纯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