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艳 陈一梅 姜静华 王兴旺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40)
嵌入式教学服务(embedded instruction)亦称为课程整合式教学服务。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的界定,嵌入式教学服务是指把图书馆及其资源的利用作为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是既要教授专业学科内容又要培养完成与图书馆有关作业的能力,且对两方面的学习结果都要进行测试[1]。林姗认为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将信息检索技能、信息知识、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嵌入到学生的大学课程之中,跟踪学生的信息能力成长情况,及时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方案,从而实现全方位培养学生分析、利用、评价信息等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2]。谢守美团队认为,嵌入式教学服务是指“图书馆员作为教学助手嵌入到课堂或网络教学平台中,有机地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把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与专业教师的协作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3]。综合而言,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员以专业教师的合作者身份,嵌入到专业课程中,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地结合,紧扣专业课程主题,将信息检索技能、学术意识以及学术道德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通过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协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分别承担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程基本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学术意识和学术道德观念。
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上交 大”)嵌 入ACM 班(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美国计算机学会)①ACM 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的计算机组织,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是由该组织设立和颁发的。上交大ACM 班旨在培养计算机科学家。的《科研实践》课程,并对其竞赛等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支持服务;2013年元月,应邀对国家精品课《检测技术》专业课程开展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服务。该嵌入式教学服务主要依据美国ACRL 提出的“信息素养学习结果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采取分科教学,以及分层、分段教学方法展开,但一直未落实评估环节。故对于师生的受益情况、服务价值情况、服务深入优化情况及如何进一步深入院系开展图书馆的院系创新支持服务等不够了解。当前,高校图书馆评估逐渐从以资源投入产出为中心的绩效评估,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成效评估。成效评估更关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对用户的贡献和产生的效果,从而对图书馆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开展针对性指导[1]。成效评估不仅能证实图书馆已有服务和资源对用户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图书馆在改进提升服务的过程中,以提升对教学、学生成就、科研的效用为导向,探索更有效的服务方式[4]。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绩效评估法与成效评估法,以量化分析为手段,来考察嵌入式教学的成效,以为图书馆优化信息素养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提供依据,并为提升服务价值提供参考。
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成效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两类。一类是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效果的研究。美国罗德岛大学图书馆Burkhardt JA 采用每学期开学时的预测试和学期结束时的后测试的对比分析法,从信息素养技能和概念方面确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掌握的概念和技能并评估该课程需要改善和修订的地方,发现上课后的学生整体技能有所改善或者有所提高[5]。美国新墨西哥大学Emmons M 团队同样通过对比分析法,从图书馆检索课程计划实施前后的学生论文情况,评估图书馆教学对学生研究质量的贡献,发现该评估似乎对学生选择的材料类型以及如何查询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该评估促进了图书馆与英语教学部门之间达成更多的合作[6]。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Wong SHR 团队采用实证分析法以2007-2009年间8 701 名毕业生为样本,从参与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的出勤率和累积平均绩点(cumulative grade point average(GPA))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表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与学生的成绩表现有直接关系[7]。
第二类是对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效果的研究。美国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Squibb SD 团队采用混合方法,从高校图书馆员嵌入专业写作课程方面考察了嵌入式信息素养课程对学生在大学第一学期末学习和成绩的影响,发现参加课程的学生在使用合适的资料来源并提出论据和多观点作为证据时,表现出比同龄人更大的收益[8]。加拿大Bowler M 团队通过实验方法将不同级别的图书馆员嵌入大学课程,从人文学科学生的信息素养技能方面评估,该实验测量了学生定位、检索、评估资源并将其纳入作业的能力。实验结果发现当图书管理员明显地并明显地嵌入学术课堂时,学生的得分有了显着提高[9]。国内黎景光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信息素养思维观念和实践能力两个层面分3 个角度在时间维度和质量维度上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嵌入创新项目的信息素养评估起到了两方面作用:一是通过评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思维观念转变和实践能力提升,培养了元认知能力;二是评估能有效分析面向学生成功的信息素养教育成效,展示图书馆对学生成功的贡献度,通过实证研究开展面向学生成功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估工作[10]。李迎采用数学模型法,从适合高校图书馆的指标数据出发,对嵌入式服务实践进行规范化评估,发现评估过程中在注重指标动态变化的同时,应该扩大与用户的互动联系,进而围绕评估指标数据、服务团队整合、服务策略、评价质量效果、制度化运行机制、联动与结果反馈、服务宣传等维度开展评估工作[11]。张宏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学生在信息素质教育前、后完成的研究报告和讨论情况进行分析,从六个指标层面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发现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后完成的研究报告质量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①参考文献的检索由单一的“百度”变为网络、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等多种检索资源。数据来源由主要来源于网络变为从政府报告、统计资料等权威数据资源获取。②论据由包括新闻、论坛、博客、网络消息等五花八门的来源变为主要由科学研究成果、调研报告、政府公开信息等途径获取。③文献的引用由抄袭、不标明出处变得规范、合理,遵守了学术道德。表明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信息素质明显提高[12]。
相关文献主要侧重某一方面的信息素养教育效果或某一阶段的信息素养效能研究,如写作课程、人文学科学生的信息素养技能、信息素养思维观念和实践能力、扩大规范化评估范围、报告完成与讨论情况等层面研究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并未明确面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成效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是国内高校图书馆不断铺开的教学模式,有必要对其成效进行研究,对其可持续需求进行预评估。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13]确定了由六个维度构成的信息素养框架,国内研究人员将其解读为信息素养六要素:①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②信息创建的过程性;③信息的价值属性;④探究式研究;⑤对话式学术研究;⑥战略探索式检索[14]。本研究以其为概念框架,基于6年来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服务开展情况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情况,将学生对图书馆嵌入式教学的内容、方法、满意度,学生把握的信息素养技能水平,学生需求等纳入到嵌入式教学效果评价的问卷设计框架。
问卷基于学生的信息素养技能水平、学生满意度、学生反馈与建议、学生信息素养需求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将学生信息素养技能水平维度设计为10 个指标,具体包括:学术资源获取渠道、学生常用检索方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学生信息判断能力(包括学术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判定两个三级指标)、同行追踪能力、学术答辩或学术报告时PPT 制作能力(包括PPT 制作禁忌与技巧两个个三级指标)、学术道德(包括学术不端行为认知、学术道德意识、侵权行为认知三个三级指标);学生满意度评估指标(包括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方式和整个教学服务满意度四个三级指标);学生意见与建议,为了后续嵌入式教学服务的优化升级,学生需求维度涉及5 个指标:需求的必要性、哪方面有需求、需求的重点、需求的方式与其他建议。框架设计详见图1。
图1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问卷设计指标体系
ACM 班的取名源于国际科学教育计算机组织——美国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的计算机组织,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是由该组织设立和颁发的。寓意ACM 班旨在培养计算机科学家。十年来,ACM 班学生获得了国内外荣誉和奖项数百人次:继2002年后2005、2010年又两次获得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冠军,成为全球该赛事第三个“三冠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IPS、WWW、SIGIR、SIGMOD、SIGKDD、ICML、AAAI 等重要的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40 余篇学术论文,并获得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和最佳候选学生论文各1 篇;2005、2009年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5]。2010年,上交大图书馆电子电气学科服务团队面向ACM 参赛团队及ACM 班学生提供了嵌入课程、竞赛服务等全方位创新支持服务。具体嵌入的是ACM 班“总教头”俞教授的《科研实践》课程,ACM 班每届新生人数是30 位左右。课程定位为ACM 班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的必修课,并致力于培养高端型的计算机科学家。课程结合ACM 班的创新教学要求,以微主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分为“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技能”“信息分析与利用”“同行追踪与学术前沿分析”“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四个微主题,对科研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素养、学术规范与道德进行培训,最终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评。
2013年元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针对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系国家精品课程“检测技术基础”专业选修课程开展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服务。《检测技术》课程旨在帮助选修课学生有效利用学术信息资源,提升其信息素养水平。该课程以学生大作业的格式、规范情况作为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展开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但因上述两种嵌入式教学服务从开展至今服务的评估环节始终没有落实,从而导致对于师生的受益情况、品牌价值情况、品牌深入优化情况及如何进一步深入院系开展图书馆的院系创新支持服务等均不太了解或面临一定的困境。综上,为厘清不足与突破嵌入课程实践面临的困境,也为图书馆优化信息素养教学质量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并为提升品牌服务价值提供参考而进行了嵌入课程成效调研工作。
由于上述两门课程分别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ACM 班和检测技术班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电子电气学科服务团队分别于2016年6月、2016年12月和2018年6月共计3 次对3 个群体展开问卷调研。由于ACM班的精英学生数量有限,旨在达到调研数据的匹配度和信度,所以2016年只调研了ACM 班和与ACM 班同一届同等数量没参与过该课程的其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下文简称“参照组”或“其他学生”)。检测技术班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每届学生人数不多且源自不同专业,参照组的指标变量太多,可参照可对比价值度不高,所以没有额外调研其他参照学生。由于调研指标研究与调研数据聚类分析工作等原因,检测技术班延迟到2018年进行调研。2016年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6 份,其中ACM 班发放问卷27 份,共收回问卷27 份,其他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发放问卷29 份,共收回问卷29 份。2018年同样对参与信息素养课程的检测技术班发放问卷22 份,共收回问卷21 份。有效问卷共计77 份。
利用嵌入式服务的进程化表单循证评估实践方法识别用户的重要活动、科研成果,研究用户成效与评估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可提高图书馆评估指标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图书馆评估在服务过程中的价值[11]。学生技能水平评估也是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成效评估的重点,旨在了解学生信息素养情况,为学生提供精准对称的、符合其特点的个人体验效果良好的教学服务。为了了解嵌入式教学之后学生的信息素养技能水平情况,问卷设计了学生技能水平评价指标,包括学术资源获取途径、信息检索方式、信息处理能力、查准率、优质权威性资源判定、同行追踪、PPT 制作、学术道德(分3 个指标),旨在提升学生的个体体验效果,因材施教,为将来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提供参考。见表1。
表1 学生技能水平指标设置
基于上述指标项,调查结果如图2~图11所示。
图2 学术资源获取途径
图3 信息检索方式
图4 信息处理能力
图5 准确性识别力
图6 权威性识别力
图7 同行追踪能力
图8 PPT 制作技巧-仅检测技术班
图9 学术不端行为统计
图10 学术道德与认知统计
图11 侵权行为认知统计
学术资源获取途径指标中ACM 班和检测技术班100%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以其便捷性和一站式简单检索优势成为大学生获取学术资源获取的主流渠道。信息检索方式指标中60%~86%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检索;专业检索是使用最少的检索方式。3 个样本对检索方式选择的差异在于ACM 班和检测技术班的学生对检索方式的偏好更显著,ACM 班的选择更多地集中在基本检索和多字段检索两种更为简便的方式中;检测技术班学生使用较多的是基本检索、高级检索和多字段检索。而其他学生的选择分布更为均衡,其中,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的使用率相对较高。
信息处理能力指标项中3 个样本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为自信,认为自己基本能实现高效的资料收集、加工和整理。完全自信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6%左右,近20%的学生认为存在困难。准确性识别力指标项中,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学生通过交叉检验(多种检验方法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的信息准确性判断,在其他学生中依据经验进行准确性判断的也较多,为51.7%。相比其他学生,ACM 班和检测技术班参加嵌入式课程的学生中有更多人通过咨询专家或者老师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有16~17 名学生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判断信息的准确性,约占调查总量的30.36%。
权威性识别力指标项中,ACM 班学生以作者指标判定的比率高于其他班,说明ACM 班对其领域内专家、同行的了解更多。在同行追踪能力指标中,ACM 班在“有且,及时追踪”这一指标上表现突出,客观显示了参与嵌入式信息素养培训的价值。PPT 制作技巧指标项中,检测技术班在复杂的流程、深奥的科技原理两项指标偏高,说明在技巧方面,上课班级技巧全面,而参照班级显然是根据经验制作PPT。
学术不端行为识别指标统计中,ACM 班在一稿多投和纵容抄袭选项中指标偏高,说明ACM 班学生学术研究成果偏多,课后增强了这两方面的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意识。学术道德意识与认知指标项中,在危害社会选项方面,上课的检测技术班和ACM 班学生的学术道德认知和法律意识指标项数值偏高,说明上课的学生具有净化社会学风的意识和法律意识。侵权行为识别与认知指标项中,侵权选项中ACM 班(96.3%)和检测技术班(91.3%)比例显著高于参照组。由最后三项指标项的数据说明上课班级学术道德认知水平较高。所有指标项显示,上课班级信息素养技能水平高于参照组,客观佐证了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课程的价值和贡献度。
教学项目的评估可以通过同行评价、学生满意度评价、焦点讨论、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在道尔顿商学院,每个学年结束后,图书馆员都会与课程教授合作,通过李克特五点量表的问卷调査,结合课前课后测试,评估嵌入式教学服务的效果,探索如何更好地加强信息素养教育[1]。为了解学生对嵌入式教学服务效果的感受度,以期在未来的可持续性嵌入过程中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等环节,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文章同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针对参与嵌入课程的ACM 班和检测技术班学生设置了满意度调查指标。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满意度较高,平均分都在4.5 分以上(最高分值为5),见图12;其中对服务内容的满意度最高,服务效果其次,对服务方式的满意度相较而言稍低(平均分4.63),结合学生意见反馈,教学方式上学生希望增加更多的实践与互动。对于课程的改进,学生主要希望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并应用实例,教学方式增加互动讨论与实践环节,多提供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时间,同时建议加长授课时间。提倡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形式的紧密结合,同时建议加强对于个体的教学效果测验。
图12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嵌入式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
综上所述,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嵌入式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ACM 班和检测技术班学生在信息素养能力和学术意识方面都明显高于未参加过该课程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上过课的同学信息素养技能指标、学术规范与道德指标以及创新能力指标都比较高。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有待改进,主要存在三点:一是针对专业信息需求特点或者学生研究方向,设置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信息行为习惯,增加Google scholar的使用指导,三是需要丰富授课方式,将课程讲授与实践互动讨论相结合,将反转课堂、微课等方式引入教学。
图书馆的价值和作用是通过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显现出来的。而对需求的了解和把握是能否满足需求的前提[16]。旨在为未来开展精准服务提供参考,文章以ACM 班、检测技术班学生为主,以其他学生作为对比对象。三个群体调研结果的共同之处是大学生对学术资源的获取、信息评价和工具软件的学习需求更为强烈。根据学生问卷的反馈,众多搜索引擎中Google scholar 最受欢迎,主要原因在于该引擎使用便捷,可以实现一站式查找多种类型资源,且时效性强能满足学生紧跟前沿动态的需求。见表2。
表2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需求调查表
调查结果如图13~16所示。
图13 信息素养需求类型
图14 信息素养需求方式
图15 嵌入信息素养教学必要性
图16 嵌入信息素养教学内容需求
嵌入式信息素养课程需求类型的指标显示,上课班学生对学科领域内最新动态和学科行业专家两项指标特别关注,检测技术班对行业专家关注度稍高,检测技术班学生的学科特点决定其对特种文献方面的信息素养需求更高;没有参加课程的其他学生对学术资源和工具软件课程感兴趣。嵌入式信息素养方式指标中,检测技术班对线上、线下资源和线上课程需求均高于ACM班和参照组,并且需求程度明显高于ACM 班和其他学生,针对检测技术班学生的需求情况,应该按需推广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流行的热门教学方式。嵌入信息素养教学必要性指标项中,参照组学生和ACM 班学生在很有必要性的指标选项比例显著高于检测技术班,3 组学生对有一定必要性的指标选项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选项比例,检测技术班学生在可有可无选项比例明显高于其他2 组学生,未来需要为检测技术班学生打造一门符合其需求和技能水平的精品课方面多花费精力。唯独没有上课的学生在没有必要这一指标选项比例突出。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内容需求指标方面,两个班学生均侧重于检索技巧和信息评价方面的需求。未来教学内容可以保留并重点公关这两门课程。
本文通过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评估,发现问题、探究解决对策以及探寻未来“图书馆-学院”嵌入教学合作服务的契合点,从而满足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的准确帮手。同时为优化高校图书馆嵌入教学服务内容,提升教学服务质量、以及未来国内嵌入式信息素养服务实践的规范化、体系化、标准化提供参考。通过对参加过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班学生与未参与学生的对照调查,我们发现,参与学生在信息素养技能水平和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认知水平方面的指标数据高于作为对照组的其他学生,说明嵌入式信息素养课程的成效比较明显。基于未来可持续性地嵌入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出发,文章专门调研了课后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关于常用的搜索引擎的高级运用,高质量的学术资源获取、学术圈动态与前沿追踪以及软件工具的利用方法等需求指标值颇高。为了解学生对嵌入式教学服务的主观感受度,结合学生的建议和反馈,调查学生的嵌入式信息素养需求信息,结果表明学生主要希望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在教学方式指标项需要增加互动讨论与实践环节;在授课时长的指标项中,学生需要多提供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时间,同时建议加长授课时间;学生还提倡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形式的紧密结合,同时建议加强对于个体的教学效果测验。结果表明,分科教学,分层、分段教学方法符合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