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优化策略研究
——以永嘉芙蓉村为例

2020-06-01 01:55刘益曦王雅娜马知遥
关键词:轴线芙蓉视域

刘益曦, 王 宁, 王雅娜, 马知遥

(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2.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杭州 311231; 3.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现代农业规划研究所, 温州 325006; 4.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

在新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依托山、水、人、村庄多空间视角来探寻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营造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传统村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沉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是具有地域特色的融合人们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的聚落空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正在不断消失,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2012 年12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文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公布其评选标准。截至2018 年底,全国共有中国传统村落6 799 个。我国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 年代,随着学科融合与技术提升,不同学者围绕着文化景观基因[1]、非物质文化遗产[2]、文化传承[3]、旅游开发[4-5]、空间形态[6]等开展交叉渗透研究,使得古村落的研究更加系统化、数据化、科学化。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流域的传统村落是中国农业聚落的完整的谱系[7],被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称为民族的瑰宝,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芙蓉传统村落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中部,楠溪江流域的中游西岸,如图1(a)所示。据明弘治丁巳年(1497 年)编的《陈氏宗谱》记载,唐末政治动乱,陈氏由颍川避居到温州瑞安长桥,后迁居福建长溪,最后定居永嘉楠溪。至南宋末年焚毁于战争,于元至正元年(1341 年)重建,保留至今,村落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该传统村落是国家级第一批传统村落,其古建筑群为国家第六批重点文化保护单位。芙蓉村空间呈现“七星八斗”布局,山水文化、建筑文化、耕读文化、民族文化等在空间中相互交融,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的空间结构与文化底蕴。建筑、道路、水系等错落有致,纵横交错,空间层次明显,如图1(b)(c)所示。该村落属于中小尺度,其内涵丰富、空间集聚、结构明确,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展现出较为丰富的建筑与人文景观体系,其文物建筑、历史遗迹、宗祠庙宇等分布在村落中。村落整体空间布局呈现由中心向外分散,东西南北各有正门布局,道路较为通畅,且保留着较为完善的村落寨墙等,如图1(d)所示。

空间句法作为一种研究空间形态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8],从最早城市空间形态[9]、城市道路空间结构[10]等大尺度分析,转向城市历史街区[11]、传统聚落环境[12]等小尺度分析。近些年,空间句法在传统村落[13-15]中广泛应用。与传统的描述、归纳、解释等空间研究方法相比,空间句法在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社会关系之间具有一定的优势[16]。空间句法不仅拓宽了研究的视野,而且更加注重空间要素的逻辑机理内涵分析,通过整合度、控制度、选择度等空间变量工具选择分析,反映出人对空间的主观认知和行为特征等。另外,在全域旅游开发的背景下,芙蓉村内部进行了改造与提升,增加了新的服务设施与景观空间,如民宿、农家乐、特色商店、旅游服务驿站、游客中心等,这必然会导致其空间的重构与文化的衔接压力,亟需从村落整体空间形态与文化认知角度入手,客观的进行分析解决。因此,本研究尝试将空间句法作为理解芙蓉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认知技术,将空间形态特征数据化,从传承优化视角,利用空间句法剖析其内在环境空间组成的规律与关系,以空间轴线与视域分析为切入点,结合田野调查,研究其整体空间形态、内在肌理、景观格局等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动静态多维度空间特征分析,提出村落保护与传承的优化策略,为村落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也为传统村落的空间认识解释提供一种新视角。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芙蓉传统村落田野调查数据为主,结合矢量图为底图,绘制芙蓉村街巷路网平面图、视域空间平面图等,并以此为依据来建立空间模型与数据库。

本研究以芙蓉传统村落为研究主体,基于空间调研数据,选用空间句法的轴线法与视域法对芙蓉村进行空间形态的分析,将平面图分别导入空间句法Depthmap 中,绘制空间分析所需的轴线与视域模型,进一步从众多空间测度指标中筛选出本研究需要的整体整合度、可理解度、聚集系数、控制值等。通过分析与整理,得出其内在街巷空间与视域空间形态特征。

二、 基于空间句法的芙蓉村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1. 轴线分析

轴线模型分析中,选取较为重要的整体整合度与可理解度两个指标来进行村落动态街巷空间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芙蓉古村轴线模型共含有78 条轴线,其具体的相关空间形态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芙蓉村空间形态属性

(1) 整体整合度分析。整体整合度反映了空间的可达性的高低以及区域的整合度程度,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整体整合度越大,可达性越高,反之则可达性越低。另外,若轴线总数在200 条以下,整合度最高的是前5%,可将该部分轴线集中的区域视为其整合度核心,即区域的核心街区[17]。结合芙蓉传统村落的整体整合度轴线分析可知(见图2),该村整体整合度从村落中部向四周逐渐降低,呈现典型的线性与核心特征,且整合度由中心向外逐渐降低,整体整合度最低的是位于二房祠堂东侧的道路所在的轴线,其值为0.557,结合现状,该条道路属于断路,存在着不可达的现象。芙蓉村整体整合度平均值为0.974,大于0.974 的轴线占总数为43.59%,说明其整体整合度不高,可达性一般,主要是由于村落建造中空间相对独立及院落围合与宗祠布局等导致整体整合度不高,交通可达性不佳。但其具有较高整体整合度的道路分别为如意街(1.590)、芙峰路(1.500)、村落正门与仙清公路相衔接的路段(1.336)、以及芙峰路与司马策路的衔接部分(1.300),整体从西向东呈“T”形分布,具有较高的可达性。上述轴线中,如意街与村落正门直接相连,向东与仙清公路相连通,起着联系村落内部与外界的重要作用,且周边分布着较多的历史遗迹,如芙蓉书院、芙蓉亭、芙蓉池等,人流较为集中,是该村落的人群集聚区,因此也就有了最高的可达性,形成了容易被人所识别的空间意向图[18]。芙峰路是村中内部重要循环道路,人流集散的重要区域,起到缓解人流的作用,对可达性的要求也会较高。通过上述分析发现,芙蓉村可达性所呈现整体整合度较高的轴线与现状实际反映的特性较为吻合,也验证了空间句法在传统村落应用的科学合理性[19-20]。因此,根据空间句法分析可知,上述4 条轴线所在区域是以文化景观与建筑景观为主的公共空间,可将其看作是芙蓉古村的核心街区所在,该区域是未来村落保护与规划中需要优先布局和重点保护的对象。

图2 芙蓉村整体整合度分析

(2) 可理解度分析。可理解度分析是对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关程度的分析,来表达从某个空间局部出发对整体空间形态结构的感知程度。本研究利用Depthmap 软件,通过选定整体与局部整合度变量建立变量指标,并对其可理解度用整体回归线拟合度R2进行分析。基于现场综合分析,对于局部整合度,本研究选取R=3 时进行可理解度的轴线分析。图3 中,X轴表示整体整合度,Y 轴表示局部整合度,R2表示可理解度,深浅表示可理解度高低的轴线。根据希列尔的句法实践分析,当R2>0.7 时,二者之间则具有极高的相关性[21]。通过观察芙蓉村散点图(见图3),其拟合度R2=0.792,大于0.7,其局部整合度与整体整合度处于高度相关的状态,具有极高的可理解度。说明芙蓉传统村落是一个辨识度极高、极易被公众感知的空间结构。其高拟合度的散点对应的轴线主要集中于村落中部,并向边界处有延伸,与整体整合度分析结果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2. 视域分析

视域分析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集系数、控制值两个指标来进行静态视域空间形态特征的分析。芙蓉古村视域模型共含有14 118 个参与运算的元素,其具体的相关测度指标如表2 所示。

图3 芙蓉村可理解度分析

(1) 聚集系数分析。聚集系数分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站点所能观察到的边界对于视线的限制作用的强弱,继而反映出区域的开敞与私密程度的高低。根据聚集系数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Depthmap 所生成的聚集系数视域分析图可知(见图4),聚集系数区域约占到整个芙蓉古村面积的2/3,村落呈现出较好的围合性和私密性。一方面,在村落的建造中,构建了较好的防御体系。另一方面,聚落系数较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历史建筑与交通道路区域,其村落内部道路与建筑紧密相连,使得道路被双重视线所限制。而聚集系数较低的区域则主要集中在村落的4个入口区域,其公共与开放属性使得空间广度较为凸显,弱化了其围合性和私密性。

(2) 控制值分析。控制值分析主要是对视线范围的广度进行分析,通过量化可以探索空间区域内控制优势所在的区域及其控制程度等,模拟出控制地位的高低及影响力大小。根据控制值视域分析图可知(见图5),村落中控制点最高是位于如意街与莲池北路、莲池南路的交点处,其值为2.483,是整个村落中视线范围广度最高的位置,而不是村落中高度最高的一处4 层建筑(陈继霸宅北侧),说明控制值的高低与建筑高度不相关。究其原因可能与区域所拥有的空间资源密度密切相关,一方面该区域拥有较好的视线,周边有较多的历史建筑、有较为丰富的水系景观等,且呈现围合状态,体现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该区域是交通要道,是核心的集散中心。而控制点较低的区域位于明宅巷与北门通道的汇合处,此处拥有两处建筑遗址,一方面可能是遗址可达性较弱与重要性不足弱化了其吸引力,另一方面,该区域位于北侧,其保护性较差,较少有其他核心景观,处于边缘区域,社会地位会明显下降,控制能力也会相应处于劣势地位。

图5 芙蓉村控制值视域分析

三、 讨论与对策

传统村落的聚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利用一直以来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乡村振兴中关键的一环。芙蓉村的建筑历史、营造法式、用材选择、建造技艺等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结合空间句法的分析,将村落的保护与优化策略分为保护、修缮、更新,将传统村落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修缮区、风貌协调区等进行分区分级控制保护,实施分类规划和有序利用相结合的策略。

1. 保护策略层面

(1) 重构标志性历史建筑来提高其社会空间地位,全面提升芙蓉村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保护规划中,应重点保护处于控制值高的建筑和主要的围合空间景观,如莲池核心景区、陈氏大宗祠核心景区等,控制建筑的视线高度,优化重要干道的道路质量,最大程度的体现空间原始形态特征,凸显区域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严格限制商业功能的过度开发,保持其传统生活的延续。

(2) 文化引领,构建村落元素共同体。结合村落防御、道路、水渠等,精心考究,强化如意街景观主轴核心地位,保持陈氏大宗祠、芙蓉亭、芙蓉书院、莲池等景观协调,搭配楠溪江流域特色树种,如板栗树、柿子树、香柚树、香樟等,以文化为核心,点、线、面融合发展。同时,展现内部宗祠、戏台等重要建筑细节的精湛工艺,将秀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村落的文化基底有机融合在一起,打造山水田园文雅幽静的共同体。

(3) 分类谋划,精准保护。芙蓉村可供展示的内容有村落历史背景篇、历史人物篇、特色建筑篇、艺术价值篇、人文景点篇、宗族文化篇、民俗文化篇、手工艺及特产篇等,如建筑技艺保留了唐宋时期的传统木作工艺,建筑出檐深远,大开间,短进深,大天井,建筑空间多院落组合,建筑构建的特色生起与侧角等。同时,建筑体型小巧通透,朴实而又精致,质朴又带有灵气,是浙南民居的典型特征。另外,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以石材与木材为主,尤其是楠溪江流域的鹅卵石在建筑、道路、围墙等装饰方面极具匠心,反映出先民朴实、优雅的山野气质。芙蓉有其特殊的文化资源,但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依托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其关键在于人的培养与传承[2]。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既要保护好地域文化资源,更要保护好文化的传承人,精准施策,走特色保护与传承创新发展之路。

2. 修缮策略层面

(1) 梳理整合村落轴线的空间关系。强化整体整合度各层次之间空间轴线关系,以不破坏街巷肌理空间为前提,对整体整合度较差的轴线,剖析并改造提升,整体提升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的可达性,促进村落整体结构的互相联系与融合。同时,建立边界区域轴线与中心重要轴线的关联,在规划中适当运用增加核心节点、提升道路通达性等方式增强空间吸引力,以中心区域向外逐渐延伸,提升村落空间整体整合度和可理解度。如依托村落现有文化脉络的基底,优化道路与基础设施建设,将村落整体整合度高的区域向周边区域纵深拓展,在如意街核心轴线基础上,整修街道立面与道路铺装,提升司马策路与芙峰路、莲池北路与莲池南路、龙井路与三星路等纵向发展,深挖将军巷、下宅巷、新兴巷、横井巷等横向空间,衍生其文化载体体验形式,依托于生态核心环,内外衔接联动发展。同时,对如意街、将军路、龙井路、横井巷等进行综合整治。

(2) 优化重要节点空间布局。村落完整的保留了“七星八斗”的聚落形式,村内有五纵四横的街巷,贯穿交会,形成完整的街巷网络,结合水网与安全防御布局,在保留原有空间关系与尺度的前提下,重点强化芙蓉亭、陈氏大宗祠、芙蓉书院、二房/下宅祠堂、四方塘、南寨门、司马第大屋等重要节点。同时,提升控制值较低的区域,如离核心空间点较远的建筑,增设标识标牌导引,修缮建筑遗址,挖掘其文化内涵与故事,尤其是闲置建筑(如三星祠、三房祠堂等)的优化利用等。

(3) 重构传统村落内部安全保障体系。结合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基因的历史、文化、科学等价值,建立文化景观基因保护等级。基于空间句法分析中核心区聚集系数较高的特点,针对开放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布局,需要结合现代化监控技术来强化区域的监控与管理,在整体保护规划中需划定若干个核心保护区域,利用现代化监控技术与生态修复工艺,达到对传统村落的全面监控与维护。

3. 更新策略层面

(1) 从轴线模型出发的动态街巷空间更新角度。从空间句法轴线分析结果可知,芙蓉村具有较强的可理解度,其文化基因的可辨识性、感知性等也较强,其可快速通过局部空间形态理解整体空间布局,这与其是国家级第一批传统村落、第六批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等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芙蓉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中,一方面要优化核心空间引领作用,加快周边空间的环境提升、建筑物的修缮、道路的改造等工作,另一方面要优化核心空间网格延伸的广度与深度,将区域内空间分层次规划,在以保护为前提下,适当开发,提高空间活力,并提升整体空间的要素丰富度,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延续。对于可理解度低的区域则需要结合村落整体特色,重塑局部空间的特色风貌,优化道路,提升整体整合度,增强整体识别性,从而良好地将古村实体空间与隐形的文化底蕴传承下去。

(2) 从视域模型出发的静态更新角度。从空间句法视域分析结果可知,芙蓉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聚集系数,公共空间认知程度较高,但是其周边的区域聚集系数较低,在村落改造提升中,应该延续空间的广度与深度,提升整体空间的可理解度。首先,重新构建新的功能空间,加强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的相互融合与联系,如聚集系数较强的中心区域,应优化标识标牌设计并进行道路改造,提升其景观视线与道路的便捷性。其次,拓展晒谷场等功能用地,承担人流集散与分解聚集功能,增强其街巷空间的可达性,提升可识别与感知性。最后,在旅游开发与利用中,应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前提下,对村内的商铺、民居等新业态,优化村内空间布局,串联核心节点,完善旅游产业链,缓解中心区域聚集效应,改善原有的生态系统,激活其内在活力,保持其持续健康发展。

诚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外在表征,对其研究为村落的全域改造与提升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在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呈现出内聚与异质的双重特征,并以此影响着使用者的认识行为。一方面,尊重其原有空间布局与关键因素。在保护规划时需要严格保持其特色的建筑空间、文化空间的原真性,深度刻画古村本身具备的辨识度极高的特质,对于可理解度高的核心区域,其文化基因的可辨识性、感知性等较强,要强化景观要素的保护与利用。同时,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包括建筑群落格局,空间肌理与空间组织,村落与内外的山、水、田等自然环境的关系,道路与内部水网体系及其本身相互关系等。另一方面,以史为鉴,尊重历史,从可持续发展策略上延续传统村落的内在空间构型。采用“微创”设计介入空间营造中,使之与原有文化、空间较好的重构融合,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提升其内在活力,实现传统村落整体的健康发展。当然,空间句法在一定层面上验证了其结果与主观定性分析之间具有一致性,但其分析基于二维空间尺度,且不容易综合分析人的行为、文化等主客观因素,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综合性的进行系统分析验证,进一步完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体系,探索更好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之路。

猜你喜欢
轴线芙蓉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复杂建筑群项目的建筑轴线相关性分析
圆柱体轴线直线度误差的评定及其可视化研究
空铁联运+城市轴线,广州北“珠江新城”崛起!
大咖妙语论道!于轴线之上开启广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来!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我的芙蓉李树
故梦染上芙蓉色
轻嗅芙蓉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