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人与中华诗词
——在全军驻京军以上老干部诗词班的开班讲座

2020-06-01 06:45李文朝
心潮诗词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华诗词

李文朝

尊敬的各位老首长、老战友、老同志:

大家好!感谢驻京局领导对弘扬中华诗词传统文化和老干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在座的很多都是我的老首长,汇报中不当的地方,首长们随时可以批评指正。

诗被尊为文学中的文学,而中华诗词则是中国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诗词文学素养对人的人文素质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主要汇报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中华诗词的历史与现状;二、中国军人的诗词情缘;三、腹有诗书气自华;四、中华诗词写作举要。

一、中华诗词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一部中国文学史,诗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离开了诗歌,中国文学无从谈起。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然而,由于当时个别领导者思想上的形而上学和民族虚无主义,中华传统诗词一度被作为封建主义残渣同老太太的裹脚布一起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不过这条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打不死的“神蛇”,在经过了被打击和冷落之后,顽强地开始复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闻一多先生曾经发出“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的感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在传统诗词写作上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特别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以其传统诗词创作的伟大实践,为传统诗词走出低谷,走向复兴开辟了道路。1957年《诗刊》创刊,发表了毛泽东诗词十八首,昭示着传统诗词的逐步复苏,并开始走向新的时代。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人们以鲜花和诗歌,而且主要是旧体诗为武器,纪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充分展示了传统诗词的时代感和战斗性。到1987年5月31日,中华诗词学会成立。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成立大会上的祝辞中指出:“过去,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全国性的诗词组织。现在,把这个空白补起来了。”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揭开了中华诗词走向复兴的新的一页。经过了三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华诗词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中华诗词学会有个人会员3万多名,团体会员260个。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遍及祖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特区。加上从省到市、地、县、乡镇各级各类诗词组织成员和网络诗词等方方面面诗词爱好者,中华诗词大军已有300万之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各类诗词刊物上千种,加上许多个人印刷的作品集,仅纸质媒介发表的诗词作品全国每年就有近百万首之多。加上各类网站、个人博客上的电子诗词作品,更是难以尽数。但仅靠数量之多,还不能说是中华诗词的真正振兴与繁荣,必须把精品力作搞上去,使中华诗词真正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强劲步伐,有力助推了中华诗词事业的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中华诗词和传统文化上更是率先垂范,把画意诗情引入伟大的中国梦,强调“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并亲自赋诗填词,引领一代风骚。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文艺工作包括诗词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2014年5月份以来,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先后六次邀请中华诗词学会相关领导和诗人词家代表,就如何促进主流宣传教育和中华诗词文化有效结合进行座谈。我有幸参加了这些座谈研究工作。中宣部领导强调,要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让诗词文化积极参与到主流舆论宣传阵地,在时代大舞台上唱大戏,展风采,焕发魅力。为此,中宣部就诗词文化配合主流宣传教育工作启动了一系列相关品牌项目。如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的《时代楷模发布厅》等重要栏目和节目中,都相继增加了传统诗词的内容,使中华诗词进入了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中华诗词学会组织诗人词家在完成中宣部赋予的各项任务中,锻炼提高了队伍,展现了传统诗词的风采。同时也推动了中华诗词在海内外的发展。央视成功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顺应了诗词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潮流,把全国上下、男女老少蕴藏的对中华诗词文化的热情激发了出来,使诗词爱好者的队伍迅猛扩大。据粗略统计,现在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中,有中华诗词组织或诗词活动,被称为海外诗词兵团。从五大洲来看,凡有华人、汉语聚居的地方,就有中华诗词的传播、创作和吟诵。从诗词大军人员构成来看,年龄结构、职业结构也在发生明显变化。年龄从老年人为主逐步向以中青年为主转变;其职业也从公务员、知识分子辐射到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弘扬中华诗词,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内容。中华诗词繁荣发展的灿烂春天,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中国军人的诗词情缘

中国军人与中华诗词有着不解之缘。首先在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学宝库中,军旅诗、边塞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学术界对边塞诗的定义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但为国从军出塞、戍边征战的军中将士所赋反映自己戎马生涯和情感志向的诗词,以及一切歌颂军中将士勋业劳绩、真实反映他们戍边生活和爱国情操的诗词,无可争议的应属于边塞诗的范畴。伴随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问世,边塞诗就成了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如编入十五国风《秦风》中的《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全诗共三章,每章五句。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表现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同仇敌忾的战斗友谊,是秦国军民为抗击西戎侵扰而创作的参军歌。伟大的诗人屈原《九歌》中的《国殇》,又是追悼阵亡将士英灵的祭歌。许多军旅诗、边塞诗的名篇佳作,都是出自戍边将士之手。抗金名将岳飞的一首《满江红》,激励了多少代中国军人精忠报国、壮怀激烈,成为千古绝唱。中华诗国有些耀眼的诗词泰斗,本身又是咤叱风云的统兵将帅。如“李杜苏辛”之一的辛弃疾,他所提的抗金建议,虽未被采纳,但其报国情怀却永垂青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一首《破阵子》,千秋报国情。

远的不在赘述,我党我军的缔造者、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是绝代无双的伟大诗人。他的《沁园春·雪》成为我国诗词领域古往今来难以逾越的艺术峰巅。朱德总司令,陈毅、叶剑英元帅,也都是传统诗词创作的名家高手。解放军红叶诗社陆续编辑出版的“百年抗争”“星火燎原”“长征”“抗日烽火”“解放战争”等系列诗词选粹,就是近现代和当代军人诗词情结的生动写照。许多部队离退休的老干部、在职的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和老兵新兵,也都越来越多加入到了中华诗词大军中来。可以说,中国军人与中华诗词的情缘,不仅源远,而且流长。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素养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一诗中吟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刻揭示了诗词学养与人的气质神韵的内在联系。增添古体诗词素养,对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气韵风度,大有裨益。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把提高诗词文学素养与提升人的素质、气韵、情操的关系,作了深刻揭示。古往今来的名人大家对中华诗词特有的艺术魅力,都有过深刻论述和精彩阐释,在此不再赘述。这里所说的中华诗词,主要指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格律诗。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华诗词,之所以被推崇为中国文学艺术殿堂的阳春白雪和中国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就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无与伦比的内在之美。综合古今名人大家的相关论述,主要体现在:格律诗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以单音、四声、独体、方块为特征的文字。汉字把字形和字义、文字与图画、语言与音乐等绝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以拼音为特征的文字所不可比拟的。格律诗具有“篇有定句”“句有定韵”“字有定音”“韵有定位”“律有定对”等基本要素,把汉字这些独特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格律诗的无比美妙和无穷魅力提供了形式上的大美支撑。仍以五七言律绝为例:它给人以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参差美即节奏美和简洁美等大美的艺术享受。格律诗借助汉字的独特优势,创造出美的感情表达形式,它是先贤们在长期的诗词创作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黄金定律”,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艺术本质是追求美。当今学作格律诗,就要认真遵守这些“黄金定律”,以追求大美。有人把创作格律诗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京剧《红灯记》里李玉和戴着镣铐自如地走打坐唱,给人以独具风采的悲壮之美。创作格律诗词在某种程度上也像跳芭蕾舞,既然选择跳芭蕾舞,就必须按规则用脚尖跳。尽管这种束缚是“苛刻”的,但经过勤学苦练,一旦掌握了它的规律,就会自如地跳出独具特色的优美舞蹈。正是由于传统诗词高雅大美的艺术特质,所以学习和掌握传统诗词,对于增长智慧,涵养德行,陶冶情操,砥砺品格,修养身心,升华气韵,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习和掌握传统诗词,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有着直接的效用。我在给新闻班的学员讲课中,就专门讲过一章:“要懂点古诗词”。因为新闻、写作与文学,都是相通的。许多著名的作家、文学家都有过新闻写作和机关写作的人生履历。一定的诗词文学素养,对于提高新闻稿件和文章、讲话的文采、意境及艺术性,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古典诗词意境深远,意象美妙,语言精炼,音韵和谐,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中国当代文学巨匠茅盾说过:中国旧体诗,常用几十个字写出全部意境,尤其具有不可比拟的精炼。这个传统,应该为我们所积极学习和研究。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传统诗词知识,对于新闻写作与公文写作中拓展意境,升华境界,精炼语言,增强美感,都是有益的。我自己在新闻采写与电视宣传实践中,不论从新闻采写构思到电视节目创意,不论提炼新闻作品标题还是确定电视栏目定位,传统诗词的功底,使我受益匪浅。首长和战友们还会记得,从2001年1月1日,新世纪第一缕阳光照耀祖国大陆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启动了大型电视系列报道“世纪初年走边关”。在策划酝酿这一重大系列活动时,我概括提炼出“世纪初年走边关”这一活动命题和“披世纪朝霞,走万里边关,领千般风情,颂不朽军魂”的活动主题,当时逐级上报总政宣传部和总政首长后,得到首长和机关的充分肯定,并把这一活动升格为由总政治部组织发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解放军报》五大媒体的联合大型系列采访活动,被称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和中国电视史上的万里长征。今天在座的老首长、老战友中,有不少就是将军诗人。他们的将军雄风,加上诗词文化的儒雅气韵,就形成了雄风雅韵的儒将风采,从而赢得社会的尊重。

四、中华诗词写作举要

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传承弘扬中华诗词,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比拼和对诗词的记忆背诵阶段,而是要积极引领当代诗词创作,用传统诗词的艺术形式,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因此,学习掌握当代中华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和要领,对于各行业、各类人员文学素养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当代诗词创作的名家,在诗词创作实践中,感悟提出诗词创作“金字塔”原理,对此,我是非常赞同的。如图:

最底部是技术层面,即传统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要求,包括格律基本知识和音韵基本要求,如平仄,四声,押韵,拗救,对仗,粘贴等。这是初学者最大的拦路虎。其实,就凭我们领导干部的智商与文字功底,只要肯下功夫,真下工夫,一两天就能入门。因为格律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种样式,即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至于词,它有不同的词牌,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曲的规定性则比较繁琐、严格。初学者不能想一口吃个胖子,可以先从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开始。这也是最具代表性、用途最广泛的传统诗体。当然还有韵,韵又有今古之分。古韵比较复杂,韵书也名目繁多。其中影响最大的要属金人王文郁编纂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分106韵,因在山西平水刻印,故称“平水韵”。南宋平水人刘渊在此基础上编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韵107部,后人也称“平水韵”。平水韵一直沿用至今。事实上,目前在诗词圈子里,真正能严格按平水韵创作的也不多,多数是约定俗成地保留入声字,采用宽韵。所以初学者没有必要对古韵下太大的功夫,将来有了基础再循序渐进。可以采用普通话语音的新韵。因为中华诗词学会在声韵上的主张是“倡今知古,双轨并行”,即提倡新韵,了解古韵,允许双轨并行。近两年多来,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研究制定“普通话韵(中华新韵)”重要课题。2018年4月24日,由教育部语用司组织召开了“中华通韵”课题结项鉴定会。我有幸参加了这一课题研究论证的全过程。由国家统一颁发以普通话韵为审音规范的韵书《中华通韵》,为我们用普通话韵创作中华诗词提供了用韵依据。总之,这些基础知识、技术层面的问题,听起来比较复杂,但一旦掌握了,还是比较容易的。诗词创作真正出彩的应该是在金字塔的中间层面即艺术层面和顶尖层面即哲学层面。艺术层面包括意象、意境、语言、韵味等;而顶尖层面的哲学层面则包括作品的立意和蕴含哲理等。而后面两个层面恰恰是将军和有领导工作阅历者自身素质的长项。

诗词创作主要靠灵感,靠悟性,所以诗词创作没有固定的方法和套路。为了启发大家的创作灵感,我把古今学者的创作经验和体会,择要列举如下:

其一,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是宋代诗论家、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论断。我认为这对初学者非常必要。当然诗词创作完全属于个性自由,有些人可能就是为了自娱自乐,不愿多费脑子,我们也只能悉尊其便。我是说要真想在诗词写作上下点功夫,出点成果的雅士文友,则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从传统诗词黄金格律的基础知识学起,并要树立创精品力作的崇高志向。“学诗首先要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其二,学诗须多师,学古须忘古。清代诗文家、诗论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少陵云:‘多师亦吾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师也,善取之皆成佳句。”“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也,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简言之,就是要广学博闻,师古不泥古,善于吸收消化,推陈出新。

其三,诗写性情,以真切为要,以有我为高。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写性情,唯吾所适”,“诗情愈痴愈妙”,“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韩昌黎所以‘唯古于词必己出’也”,“诗有干无华,是枯木也;有肉无骨,是夏虫也;有人无我,是傀儡也;有声无韵,是瓦缶也;有直无曲,是漏卮也;有格无趣,是土牛也”。总之,要诗中有我,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其四,诗以意为主,意要新,语要工。宋人黄彻在《黄彻诗话》中说:“故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上。”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借引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这样的诗学观点:“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进一步讲道,“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读史诗无新义,便成廿一史弹词。虽着议论,无隽永之味,又似史赞一派,俱非诗也”。

其五,诗贵含蓄,当直则直,当曲则曲。清代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则讲道:“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孔子曰:‘情欲信,词欲巧’。……巧,即曲之谓也。”清末民初政治家、文学家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明确指出:“向来写感情的,多半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点回甘味儿,是我们中国文学家所最乐道。”

其六,诗可雄奇沉着,亦可自然平淡。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如李长吉‘石破天惊逗秋雨’,虽险而无意义,只觉无理取闹……青莲则不然,如‘抚顶弄盘古,推车转天轮’……皆奇警极矣,而以挥洒出之,全不见其锤炼之迹。”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绚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诗词创作“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作了明确解释:“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求其平淡,亦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

当然,诗词写作要领还可以列举出许多。但百说不如一做,真正领略诗词创作的奥妙,还要靠每个实践者去体察、感悟。我想引用宋代诗论家、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相信璀璨的中华诗词艺术之光,必将为各位首长、战友波澜壮阔的人生,增添儒雅的气韵和诗意的华彩!

猜你喜欢
中华诗词
中华龙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爱我中华
关注诗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