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里科夫的无声之别

2020-05-30 10:48刘海云
学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杀

刘海云

摘要:别里科夫遭受着“身体中毒”与“思想中毒”的双重折磨。过程是痛苦的,结局却可能成为了一种救赎。[1]悲惨的死亡现场无须赘言,闪电式的“无声之别”更耐人寻味,更引人深思悲悯。

关键词:别里科夫;乱子;自杀

“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也是他的生死标签。小说中,别里科夫的悲剧人生在仓促无声中落下帷幕,命运结局出奇的简单。

一、身体上的慢性中毒

别里科夫仓促的人生收场,有一个漫长的前奏,前奏存在的根源就是控制着他生活状态的“套子”。他享受着“慢性毒药”带来的能够套住他人的特权和优越感,也让自己战战兢兢地生活在“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的环境中。因此,“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是他存活的标签,既是几乎窒息的肉体存活的标签,更是思想支柱存活的标签。

生活上的“慢性毒药”,让他弱不禁风,逐渐病危。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别里科夫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大概他干枯麻木的躯壳已经对自然温度失去了知觉。他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一直“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竭尽全能地让自己与世隔绝。

别里科夫的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这样的环境就是“活人的坟墓”,但别里科夫甚至坚决地拒绝了自然的善意,甚至害怕风也会给他“闹出什么乱子”,让他无法找到更稳妥的“套子”来藏住自己。总之,别里科夫总想为自己制造一个完好的隔绝人世的“套子”,这种生活上极度狭隘、荒谬、迂腐的“慢性毒药”让他通宵恶梦,没精打采,脸色苍白。这样的人还敢奢望寿命长久吗?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无异于自残。

二、思想上的慢性中毒

别里科夫思想上彻底的保守、阴暗、虚伪、封建、专制、反动,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几次近乎气绝身亡。思想“套子”的“紧箍咒”给予的巨大压力让他不堪重负。

别里科夫唯沙皇俄国封建“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是从。在封建统治势力的毒害与支持下,在足足十五年的漫长时间里,他严格执行封建禁令,憎恶、监视着城市中任何新鲜的事物”。他不准他人大声说话、写信、交朋友、看书,甚至不允许人们周济穷人,他在沙皇封建统治的支持下,已经违反了人性,让市民失去了人格尊严。他语出惊人,“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用魯迅的批判思维解释这句话,别里科夫就是一个沙皇封建统治下的“做稳了奴隶”的人,并极力要求他人安分地生活在能够“做稳奴隶的时代”。

别里科夫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妄想控制他人,也痛苦地折磨着自己,让自己整天生活在心惊胆战之中。看到漫画,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看到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他“脸色从发青到发白”,甚至,“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地搓手,打哆嗦”,得了一场大病。可别里科夫岂是此时此刻患上了大病?实际上他每天都生活在身体与思想的深重“套子”之中,在深重的病痛之中。这两种“慢性毒药”的长期服用,别里科夫岂能活命?虽然这两次意外“闹出的乱子”没有让别里科夫立即死亡,但可见别里科夫的“思想中毒”此刻已经让他濒临崩溃的边缘。

三、毒药酿造的“无声之别”[2]

“思想中毒”是“身体中毒”的原因,身体中毒的种种异常表明他思想中毒至深至重。毒药的根源便是当时沙皇俄国专制下的社会土壤。别里科夫的思想被“洗脑”式异化到一种异常可怕的地步,他已经成为了封建统治下的“完美的沙皇思想传销主义者”,与当时新的阶层逐渐兴起、社会逐渐进步的环境发生了剧烈的矛盾冲突。但是,别里科夫居然一点也没发觉自己的虚伪、腐朽与反动。外强中干的别里科夫拼命地将普通百姓甚至思想自由、前卫的青年群体拉入到沙皇思想的“传销组织”中,注定会被历史进步的车轮碾压得粉身碎骨。他悲剧命运的结束只差最后一击,别里科夫注定命不久矣。

由此,观察别里科夫仓促无声的命运告别,“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有了前文双重“慢性毒药”对别里科夫进行细致深刻地刻画,“闪电式”的命运结局叙事,非常符合情节的需求,且留给读者无限想象与思考,细化死亡过程反而显得多余。别里科夫在最后的岁月中,孤独无声地抗争了一个月,结合前文住处的描写,别里科夫垂死挣扎的痛苦惨状在想象中不难描绘。

别里科夫并非因为从楼梯上跌下摔伤了而不能行动(跌下楼梯之时,他站起来安然无恙),而是因为华连卡那“哈哈哈”纯真无邪的笑声被别里科夫自己化成一把尖刀插进了他那思想病危的胸膛[3],别里科夫岌岌可危的思想承受能力就此彻底崩溃,思想上的“慢性中毒”此刻彻底爆发。他必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从床上起来,只能选择彻底地逃避现实,完成之前有所保留的与世隔绝,彻底地自残——自杀。

华连卡的笑声原本是人世间极为美妙的情感,却是别里科夫闹出的他人生中最后的乱子,是别里科夫自找的压垮他生命的最后一棵稻草。可见,那句口头禅“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不仅是别里科夫存活的标签,更是他死亡的标签,演变成他生命中的“生死符”。概言之,别里科夫是他自身命运“无声之别”事件的直接凶手,却拿华连卡的率真笑声作为刀子选择了自杀。

四、无声之别的“可怜”处

由此,别里科夫的“无声之别”里还充满了深沉的悲凉之感。别里科夫固然反动,但是他也属于牺牲品的行列。看到别里科夫被驱动的历史车轮碾压而流淌出来的鲜血,读者触目惊心之余,是不是会想起他的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此言胆小怕事,但希望社会安稳有序,从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别里科夫原本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他的“心善”被封建腐朽思想毒害了。因此,他的“心善”反映到言行举止上就非常自觉地以维护沙皇封建统治为前提了。

当官方批准或者默许某些事情时,他担心封建统治秩序“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他担心城里新开的戏剧俱乐部、阅览室“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他担心骑自行车的行为会给作为老师的华连卡姐弟俩带来负面影响,影响两人的事业前途。这些都能让我们看出别里科夫能善意地为他人着想。虽然这种考虑在正常人看来过度谨慎,站在了一个阴险的特务与封建维护者的立场。

别里科夫坚持认为自己是光明正大的人,虽然是一种被封建思想彻底毒害后无知的自我评价。作为“完美的沙皇思想传销主义者”,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在本质上偏离了光明正大的形象,读者也显然以为他是一个“心向美好”、严格自律的“完美主义者”。他对自身的苛刻要求甚至到了害怕任何诽谤,哪怕是一丝流言蜚语的程度。当接到促狭鬼画的那张漫画时,别里科夫的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可见,别里科夫把自己的名誉、形象、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样的人不会苟且偷生,虽然思想落后,但有原则有底线,有强烈的自尊心与一丝正气。

但是被封建沙皇思想彻底毒害的别里科夫越是心善、追求正义与完美,就越显得狭隘、腐朽与反动,越与社会逐渐变革进步的现实发生绞心般的互碾。可叹的别里科夫必然是一个可怜虫。他的心善,追求的正义与完美被封建统治者巧妙地偷走了,别里科夫的一切都被沙皇利用了。难道别里科夫的“无声之别”不令人又恨又怜、又怒又悲吗?[4]

小结

别里科夫成为“幽灵”,这样的幽灵还不曾断绝,令人畏惧,亦令人警惕。因为,别里科夫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也成为了别人的“套子”;他是沙皇统治者给社会设置的一个“套子”,封建沙皇也是他命运轨迹的“套子”;他是19世纪末期俄国社会里的“套子”,或许也是任何时代全人类的“套子”。他身上带着痛苦的“紧箍咒”,但每一个人的身上或许都有着别样的“紧箍咒”。别里科夫虽然死去,但或许还有千千万万个别里科夫的存在。他虽然已经“无声而别”,但在任何时代,芸芸众生或许都有着别里科夫的影子。

参考文献

[1]田小华:《是毁灭,还是救赎——从别里科夫形象解读看文本解读的引导》,《语文知识》2017年第2期。

[2]李兴茂:《“会诊”别里科夫》,《语文学习》2018年第2期。

[3]李暖、李玉麟:《华连卡的“哈哈哈”——别里科夫“闪恋”速死探因》,《名作欣赏》,2017年第4期。

[4]李国锋:《别里科夫的悲凉——浅说“套中人”》,《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11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自杀
基于伦理道德之争下的大学生自杀问题分析
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四岁女童闹“自杀”
鲸鱼“自杀”的元凶真是地震?
某综合医院18例住院患者自杀行为特征分析
新发现致洪深的三封信函
过失相抵规则在侵权受害人自杀情形的适用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自杀”的教授
为何石油巨头应该“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