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将军”与“明天子”

2020-05-30 10:48唐惠忠
学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军礼周亚夫细柳

唐惠忠

[文本分析]

本文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是一篇史传类文章。这类文章常以春秋笔法叙写历史的波澜,刻画传主的形象。就《周亚夫军细柳》而言,开篇便以“大入边”拉开了战况吃紧的序幕,讓人顿觉烽火漫天。司马迁渲染这般底色,再细描周亚夫军细柳之情景,将传主勾画得跃然纸面,其赞许之情不言而喻。

再说文本特点。不同于其他史传类文章,《周亚夫军细柳》不仅于言语细节处暗含奥妙,更注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有机结合,多次使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将周亚夫之“真”、汉文帝之“明”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课文涉及丰富的“军礼”知识,可作为文化层面的补充。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注意一词多义);

2.把握写人叙事的技巧,深入理解周亚夫之“真”与汉文帝之“明”。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读

1.结合注释并利用古汉语字典,自主疏通文意。(无法理解的词句可做上记号)

2.在“阅读提示”和“思考探究”的指引下,理解周亚夫与汉文帝这两个形象,初步感受他们的精神。

填空:周亚夫是真将军,真在(),真在(),真在();汉文帝是()天子,()在(),()在(),()在()。

二、疏通文意与疑难词句解答

1.提示“曩”“彀”“辔”“棘门”“被甲”“介胄”等难读难写的词语,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涉及古代礼仪的词语(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

2.关于“将以下骑送迎”

明确: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高考语文试题曾要求翻译这句话,给出的答案是:将领和属下们都骑着马迎接和送行。是否合理?想想看,将士们都骑在马上迎送皇帝,是不是太傲慢无理?又岂能折射出霸上、棘门军的“若儿戏”?

有学者认为,这个句子在《史记》传抄过程中出现脱文,应该是“将以下,下骑送迎”。

还有学者认为,“骑”当名词时指“骑马的人”,主张把“骑”解释为“材官骑士”。“材官骑士”是秦、汉始置的一种地方预备兵兵种。全句可释为“从将军到材官骑士都来迎送(皇帝)”,正因为几乎全营将士都来迎送,军营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官佐士兵的正常职能也无法履行,所以才招致汉文帝的批评。

3.“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中的“乃”当译为“于是”还是“才”?

明确:翻译成“才”为好。文帝劳军,先至霸上、棘门,周亚夫身为大将,消息灵通,且细柳与前两营不远,故而他不可能不知文帝将至。然而他始终未有通融,直至文帝按正规程序请示,这“才”“开壁门”。可见用“才”方能贴合语境。

三、反复诵读课文

1.第一遍读:读准字音、停顿等。

2.第二遍读:阅读省去标点的文本(第二段)。

3.第三遍读:分角色朗读(先驱;军门都尉;使;壁门士吏;亚夫;“人”;文帝),要求读出语气语调、情感韵味。

朗读指导:天子阵营除了汉文帝,另有三个人物,分别是先驱和两位使臣。起初,先驱喊了句“天子且至”;后来,持节的使臣传皇帝的话“吾欲入劳军”;最后,称谢的使臣说“皇帝敬劳将军”。三人的声调、气势等该逐步降低,以体现人物态度由倨傲转为恭敬。

细柳营中,从“将军令曰”到“将军约”,再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音调始终不变,体现的是军营上下坚持原则、不卑不亢。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问题思考:周亚夫是绛侯周勃之子。历经文帝、景帝两朝,先后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他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请你思考: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事后,群臣为什么“皆惊”?

(预设:为周亚夫的举动而惊,为文帝的态度而惊。)

第二课时

一、问题研讨

其一,汉文帝为什么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

明确:

1.原因。

(1)面对天子,周亚夫“持兵揖”,并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见亚夫恪守军礼,刚正不阿。(板书:“真”刚正;正面描写)

(2)细柳营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一派常备不懈、严阵以待的景象。可见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

(3)文帝到细柳营,“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直至文帝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在细柳营中,文帝也要遵循军令,按辔徐行。可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板书:“真”有方,“真”严明;主要作侧面描写)

除了以上原因,霸上及棘门军提供了反面例子,二者的对比异常鲜明;而在“匈奴大入边”的背景下,文帝需要的正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周亚夫这样坚持原则、令出如山的“真将军”。(“真”入人心;“真”忠诚)

2.资料补充。

(1)周亚夫行为的法律依据及渊源。

汉代全面继承了秦代及其以前的法律法规。周亚夫执行的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的来源,是姜子牙的《六韬》:“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2)周亚夫行的“军礼”是什么样子的。

介胄之士不拜,当然是为了方便和安全。《左传·成公十六年》:“郤至见客……三肃使者而退。”“肃”是拱手,“三肃”就是拱手三次。

3.小结:文中有大量的侧面描写,如写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侧面衬托的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写来的直露,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其二,走近汉文帝。

1.汉文帝为什么“改容式车”?他本来保持着天子的威仪,现在神色、态度却发生了改变,为什么?

明确:(1)这是对亚夫的赞赏,也是对霸上、棘门军失望之后的欣慰。理解文帝的真实想法,还要关注当时的背景——“匈奴大入边”。

(2)此外,注释提供了重要信息:“文帝之后六年”乃公元前158年。再看文帝的生卒年月——卒于公元前157年。就是说,“劳军”事件的第二年,文帝就驾崩了。匈奴扰边,国少良将,身体衰微,面临内忧外患的文帝最忧心什么?这样想来,文帝的“为动”“改容”,不光是因为自己发现了良将,更是因为替继承人找到了栋梁之材。由此,我们从历史的大背景,触摸到了这位国之灵魂的思虑。【启示:抓住原文及注释提供的有效信息,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2.“嗟乎,此真将军矣!”这句话周亚夫一定没听见,皇上是“成礼而去”后说给群臣听的。周亚夫望着汉文帝离去的背影,他也很想发表一句感叹,他会说什么话呢?

预设:“嗟乎,此明天子矣!”

3.周亚夫接下来是否受到重用呢?来看“称善者久之”后面的原文:

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4.文帝之“明”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明确:“明”在贵为天子,没有盛气凌人,而能严格按军礼行事;“明”在当刘礼等人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时,清醒地认识到像周亚夫这样治军严明、恪尽職守才是对他统治最好的维护——在“皆惊”的群臣面前贬斥玩忽职守者,对亚夫赞叹有加,体现出文帝的识大体和深明大义(一句“称善者久之”,就像绕梁不绝的余音,不仅可见亚夫“真将军”的品格,更突显了文帝“明天子”的见识与胸襟);还“明”在嘱咐他的继承者一定要用好周亚夫,可谓知人善任。

其三,就本文看,司马迁写人的秘诀在哪里?

明确:除了注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还多次使用了对比的写法。比如:

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营中的两次受阻、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治军严明。

这可以说是“情势”的对比。

在霸上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与在细柳军周亚夫“持兵揖”“不拜”形成对比,体现出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这可以说是“性格”的对比。

出营门后,群臣的“惊”和文帝的“称善者久之”也形成对比,表现文帝的贤明、识大体。这可以说是“结果”的对比。

对比手法给出了反面参照物,使得正面形象更加鲜明。

小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周亚夫军细柳”这个事件不是波澜壮阔的战场决斗,却被写得跌宕有味,所以鲁迅先生曾以“无韵之离骚”来高度评价《史记》的文学价值。

二、布置作业

延伸阅读:不少名人如蔺相如、项羽、韩信等,都在《史记》中留下了烙印。课后不妨读一读《白话史记》中的相关本纪、列传,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军礼周亚夫细柳
商代的军礼及其用乐
我也向你敬军礼
一双筷子改变前途
巧问深引 言文交融——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为例
非常军礼
细柳的搅团
一生的军礼——老兵工人许忠伟小记
皇帝赐宴却不给筷子,什么名堂?
迷离
细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