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睿
一、说教材,研读文本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阅读鉴赏”第二单元选录了传诵千古的宋词名篇,这八首词可称为“婉约”派(柳、李)和“豪放”派(苏、辛)的经典之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在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后者通过“沙湖道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感发抒怀,以小见大,于闲适中见旷达,在寻常处显人格。全词篇幅虽短小,文字洒脱,寄寓尤深。
节奏感和音乐性是诗词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首《定风波》,很适合作为体会声律之美的范例,值得反复吟咏。作品表达了特殊境况中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强烈的主观情志,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联想、想象还原,从而完成赏析。侧重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词语,将此作为教学的着眼点。
二、说学情,明确定位
按照一般进度,这首词的教学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他的创作成就、人生经历有基本的了解;赏析过《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对作者贬谪黄州的写作背景也并不陌生。因此,单从字面上粗略理解,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很容易读出来,学生对这首词的整体感知应该没什么难度。诗词赏析是慢工出细活的脑力劳动,忌讳笼统、贴标签和概念化。阅读停留在浅层滑行的层面上,大而化之、“不见树木,只见森林”,是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由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定位,引导他们揣摩节奏、咬文嚼字,真正读懂作品内容,感受其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独有的艺术魅力。对苏轼来说,这首作品具有“精神突围”的非凡意义,清人陈廷焯认为它是“此老平生第一绝诣”。
三、说目标,落实重点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唤起学生的言语意识和审美意识,通过反复吟咏、咀嚼词句,调动联想与想象,走进作品创设的鲜活情境,读出滋味,领悟内涵。这首词语言轻松,写得诙谐幽默,节奏感强;“谁怕”“微冷”“归去”等三处二字短句与其他的七字句配合,平仄相间,显得跌宕起伏,跳荡轻快。词前小序说缘起,正文上下阕抒情意,相互生发,趣味无穷。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拟为“切实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体会词作的艺术特点”,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紧扣词句,读懂词作内容,感受作者特定情境下的人生体悟”(教学重点);对作品鲜明节奏感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点拨平仄、音律、体例(前有序言,例属双调)等相关知识,作为学习支架,突破“品味作品的艺术特点”这一教学难点。
四、说方法,因材施教
一字一词总关情,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先生语)只有咬文嚼字,才能获得对文本最真切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感受,读出自己的心得和见解,把握文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以此为前提,教师的任务就是立足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知识讲授、引导讨论、启发点拨等方法,架构自己备课预设与课堂互动的桥梁,打通教与学关联的经脉,引发共情,产生共振。为学生助力,是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归。本课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
五、说过程,安排进程
根据上面对文本、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等的确定,教学环节依次安排如下。
1.读词评,导入新课
展示清人刘熙载、陈廷焯的词评材料,并引述三苏祠(四川眉山)楹联中对“三苏”和苏轼词文特点的评价文字。
设计意图:整合相关资源,因词论人,由人及词;词与人并提,为共同学习文本做材料积累准备。
2.读小序,了解事由
布置两项学习任务,讨论交流。一是引导学生齐读、自读词前小序,思考问题:“这篇小序讲了一件什么事?苏轼对这件事与别人的感受不一样,他真的不狼狈吗?为什么这样写呢?”二是请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简要介绍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利用矛盾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好奇心、求知欲,体会“诗言志”的特点。(苏轼“独不觉”狼狈是一种心理感受,也是情感状态。)
3.披文词,弄懂大意
这一环节从情感和艺术两方面着手。
(1)先请几个学生读整首词,根据情况正音正字;接着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
咬文嚼字,边读边想,重点咀嚼“料峭”(为什么不是“春寒料峭”)、“处”(联系柳永《雨霖铃》之“留恋处”与小序中“已而遂晴”)、“萧瑟”(课本注释“风吹雨落的声音”,不够准确)等词。
披文入情,反复吟咏,认真揣摩“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自然、现实境况中超拔的词人形象是立体丰满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由一次遭遇提升为一生行事,透露出深一层反思后通透、曠达的心境)等句子。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心,鼓励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去感受、品析。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就是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进出出文本几个来回,每次进去必有发现,必有收获,不要总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随机提醒和点拨学生自读时不够敏感的词句,引导他们琢磨语言,还原真实词境,感知词人在特殊境遇下的情动辞发,避免扁平的“豪放乐观”的概念化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节奏(艺术魅力):“这种通透、旷达的心境是不是可以从形式上去分析呢?”
布置课堂活动:上下片分别有三个二字句,试着删去,体会它们表现出来的节奏差异。先自己揣摩,再彼此交流。
讨论明确的大致方向是:删减以后更接近诗,规整板滞而欠灵动;原词适时的短暂停歇,接着就立马舒展开来,流畅而又略有顿挫,整齐中见变化,显得洒脱自适,韵味无穷。
设计意图:比较赏读、读品结合,引导学生体会形式是内容的投射。流畅中的顿挫实际是词人心境的投射,百转千回断崖式人生痛苦之后,恶劣难堪的环境催逼精神世界的突围,词作的节奏也配合着这一点。这是从词作形式上引导学生再对词作情感进行体悟。
4.知人世,探究意蕴
引导思考并讨论:“这期间苏轼的创作在他的人生和文学中意义非凡,对此你怎么理解?”
课堂上可以作如下点拨:从朝廷命官到有罪之身,经历了非同寻常的人生起伏,他并非天生的豁达,心灵世界的斗争剧烈;在儒释道三家中沉浮半生,也不一定完全做到真正的达观,但他尽力自我宽慰,看淡一切,宠辱偕忘,拿得起放得下,在黄州实现精神的突围,这就是东坡的伟大所在。这种达观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设计意图:以穿插小故事的形式进一步知人论世,用通俗的史料(因“乌台诗案”在湖州任上突然被带走的场景,友人误送鱼鲊后的惊慌失措,在同期作品信件中反映出来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之状貌等)及苏轼的相关词作解读当时的环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力求从客观角度认识作品生发的价值。
六、说作业,拓展学习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赏析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居作》《自题金山画像》。“结合课堂学习所得,补充、完善你心中的苏轼形象。”
设计意图:这首作品言近意丰,很适合背诵。引导学生在当堂学习的基础上,以拓展性群文阅读,强化学习效果;读写结合,由词到人,进一步走近文豪苏轼的精神王国。
七、说板书,凝练内容
设计意图:本节课在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上述板书设计。本着简明扼要、清晰直观的原则,凝练教学内容。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
[责编夏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