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类文本的撰写规范

2020-05-30 19:54严景东
学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例教学案例规范

严景东

摘要: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实录等文本,是教师对课堂教学预设、整理或反思的书面案例。撰写这些文本,要在格式、体例、内容等方面遵循学科教学的基本规范,做到设计定位准确,逻辑层次清晰,环节衔接自然,问题指向明确,确保既有应用性,又有专业性。

关键词:教学案例;格式;体例;内容;规范

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实录等文本,是教师对课堂教学预设、整理或反思的书面案例。基于教学和研究的双重需要,撰写这类文本,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尽管如此,广大教师在实践操作时仍暴露出不少的问题,现状不尽如人意。基于此,强调教学案例类文本的撰写规范,的确很有必要。

大致说来,案例类文本的撰写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要求:格式规范、体例规范和内容规范。

一、格式规范

格式规范主要指语言文字的版式要求,这里以电子文稿为例。格式规范主要包括整体风格的一致性,文字书写的准确性,字体、字号、字符、标点选择的合理性,分行、段落、间距、缩进安排的美观性,等等。具体来说,字体的选择不宜繁复,三到四种足够了。一般地,标题字号略大,居中;另起一行署名(大多附上所在单位);标题、署名的字体稍加区别,如标题黑体、三号字,署名宋体、四号字;正文主体用宋体,四号字。写完要认真校对,杜绝错别字。段首空两格,按中文习惯标点(如顿号、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引号、书名号等的后半部分不出现在行首)。

教学设计、说课稿等是预设,也是说明,语言表述要准确,内容指向要明确。正文部分的小标题要分层落实,前后连贯衔接。如一级标题加粗,用汉字“一”“二”“三”等标示,缀以顿号;二级标题不加粗,用阿拉伯数字“1”“2”“3”等标示,缀以实心点号;三级标题不加粗,用带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1)”“(2)”“(3)”等标示,不标点。若有四级标题,则用“①”“②”“③”等标示,同样不标点,依此类推。这样,眉目清楚,层级分明,条理井然。

教学实录是整理和回顾,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情况等完整呈现,教和学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因而,提示或说明性语言,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思维表现,要以不同的字体标示,具体操作可借鉴剧本的文字呈现方式(如人物台词一般用楷体,舞台说明用宋体,等等。)

二、体例规范

教学案例类文本是对现象、问题及其解决过程的具体呈现,要力求体例完备,表达清晰、条畅。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预设,是实际操作的蓝本与重要参考,既有所想,也有所做,前者是依据、前提,后者是落实、具体化。就体例而言,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等板块。根据实际情况,年轻教师最好写详案,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活动、所要用到的材料、重要内容的呈现方式等尽量诉诸文字,以代替临时组织课堂语言;成熟的教师可以略作删减,撰写简案。无论详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都必不可少。

说课稿即“说课”的文字形式。“说课”,也就是对课堂教学作出解释说明,包括课程如何设计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具体教学过程怎样展开,调用什么手段,选择何种方法,等等。总之,说的内容既要有环节的概述,也要有理据的分析,还要有具体操作和演示说明,其大体的撰写思路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等。教学程序的介绍可以有针对性地讲究详略,同时,最好将概述与示例结合起来。

课堂上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习进程,点拨学习困惑都诉诸语言,学生提出问题,交流思考所得,反馈学习效果也多以语言形式呈现,按照自始至终的时间顺序如实记录课堂上师生的种种表现,稍加整理、组织,即成“课堂教学实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实录在体例方面的要求最低。正文部分以记录“师”“生”的语言为主,适当辅以课堂活动(事件描述、学生反应等)的相关说明即可,其文本形式最为单纯,

三、内容规范

内容规范事关文本质量,与价值、效果密不可分,最为关键。为方便解说,姑且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讨论。

1.设计定位要准确

教学案例多是以教师的教为研究材料、内容,最终落脚点指向学生的学,设计定位必须是“生本”。具体来说,教的环节设置、问题的提出,都要与设计意图相一致;每一个教学步骤都是学生可操作、可执行的。不明白这一点,文本呈现的东西很可能失范、错位,甚至被架空。

比如,“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作为《雨巷》的教学目标就有问题,充其量,它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绝非教和学所要达成的目标。

孤零零地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描写了北国之秋的哪几幅画面”,预设不充分,设计意图不清。文字并不直接表现为“画面”,获得画面感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要求对“几幅画(面)”进行提炼,涉及对概括思维能力的训练内容。提问看似明确,实则设计不规范。

“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快速浏览”是筛选、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适用于篇幅不大的文本;假如要求学生在兩三分钟时间内浏览3000字以上的文本,并思考某个较深的问题,这样的任务不可能完成,教学要求是无法落实的。

2.逻辑层次要清晰

逻辑是文本架构的命脉,逻辑不明、层次不清,文本立论的可接受度会大大降低。让人看不懂、想不通的文本,是失败的文本。在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中,关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定位与表述,不规范现象比较突出。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综合思考的结果。教师遵循新的课程理念,认真细致地研读文本(包括所要教授的课文及整册教材,考虑单元编排序列等),切实分析具体的学情(学生所处的学段、学校的教育层次、班级的平均学业水平、学生的心理发展等),综合评判,最终确定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即对教学预期效果进行概括性描述。教学目标的这种“概括性”,本身不能轻易被分解。曾几何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被误解、误用;现如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被滥套。且不论一两个课时能不能完成三个以上的教学目标,单说三维目标、四维学科核心素养本就是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综合表述,将其生硬肢解、强行对应,逻辑上就站不住脚。

教学目标的设定又是整体观照的前提。因为想要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所以精心安排课堂活动,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由此而来。换句话说,将某些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同样地,确定教学难点的理据在于,在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具有当前学情特点的学生一般会碰到哪些困难。教学重点要毫不含糊地落实,教学难点则需要教师提供“支点”来帮助突破。(特殊情况下,教学重点与难点可能有重合。)显而易见,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分属两个不同的逻辑层级,前者统领后者,后者是对前者的任务性“解释”。随意从教学目标中抽出一部分作为教学重难点,无疑混淆了二者的逻辑层次。

3.环节衔接要自然

教学过程表现为课堂活动的有序展开,教学环节的设置为活动服务,衔接自然是必需的。自然,意味着不勉强,不该有的、甚至可有可无的环节一概舍弃。只有对学生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的教学环节才有价值。自然,又要求顺适、不别扭,前后关联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换言之,有效的教学环节总是出现在最合适的位置,承前启后,紧扣教学任务,指向教学目标。例如,绝大多数老师都能认识到教学情境对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不少教学设计在精巧的导入环节之后,常常安排“正音正字”的任务。学生靠着教学情境的刺激,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心理准备刚刚就绪,突然被认读生字生词的任務打破,其实际影响可想而知。再如,知人论世对于文本学习很重要,但需不需要将它作为教学环节单列,必须考虑文本的特殊性,不是每一份设计都要套用“作者及背景简介”的程式。“套板反应”的思维惯性会造成教学环节的堆砌,设计意图不明会导致教学环节的错位,这都是设计、撰写失范的表现。

4.问题指向要明确

课堂学习要解决一系列彼此关联的问题,问题解决了,也就学有所得。通过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推进教学,才能确保教学的效果。尽管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是在课堂师生互动环节中随机生成的,但忽视预设而寄希望于生成,不但虚无而且随意。专就教学预设而言,显性的设问必不可少,且至为重要。其中,无疑而问或自问自答不能说绝不该有,至少应该尽量减少。问题指向明确,意味着对思考的范围、内容有大致的引导或限定,为的是能聚焦学习的重难点,集中讨论以寻求解决的方法,大而无当则漶漫无边,集思不成,何来广益?举例来说,“谈谈祥林嫂的悲剧”指向性模糊,“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必死的理由”聚合性就要好一些。“《蜀道难》中的句子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整有的散。试着把全诗多读几遍,看看有什么感受。能不能说说你体会到的表达效果?”这样的提问指向明确;而“《蜀道难》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则宽泛无着,效果要逊色很多。

总之,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实录等案例类文本的撰写有其必然的规范,在格式、体例、内容等方面有着基本的要求。明确并遵循这些要求,所撰写的案例类文本才具有应用性,这也是最起码的专业性。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体例教学案例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注释体例
来稿规范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