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初探

2020-05-29 12:30汪晓薇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初中生班主任

什么是积极心理品质?《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将积极心理品质分成六大维度15项品质,即认知维度(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情感维度(真诚、执着)、人际维度(爱、友善)、公正维度(领导力、合作力)、节制维度(宽容、谦虚、持重)、超越维度(心灵触动、幽默风趣、信念希望)。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初期,是心理发展变化的转折期,在该阶段着重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特殊意义。

一、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1.有助于初中生平稳度过“狂风暴雨”的人生转折期

“青春期心理学之父”斯坦利·霍尔在他撰写的《青春期:青少年的教育、养成和健康》一书中提道,青少年正处于一个风雷激荡的全新时期,充满了内部和外部冲突。这不仅是一个过渡、变化、发展的时期,更是一个反抗和负重的时期。随着思维的日渐独立,他们开始质疑、抗拒父母或教师以往制定的要求和规范,与此同时,仍然要维持和保护与社会的正常关系;同伴之间交往的困惑、繁重的学习任务等更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矛盾心理。负性的情绪情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控和疏导,很容易引发各种情绪、行为问题甚至触犯法律。要将压力转化为成长的契机,需要弱化消极、负面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情绪情感、意志习惯、人格心态等。挖掘并促进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能够激发其自我成长的意愿,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青春期矛盾心理,努力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从而平稳地度过人生的转折期。

2.有助于初中生积极应对“瞬息万变”的人生挑战

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其积极情绪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建构良好的调控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役”中,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展现出了极高的领导力和洞察力,带领着无数“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役最前线;众多医务工作者面对凶猛疫情,勇敢逆行,为人民生命健康筑起安全防火墙;普通民众也在日常细节中体现出了家国情怀和必胜信心,武汉方舱医院中更有乐观的病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跳起了广场舞……凡此种种,无不证明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能在任何情境中辩证地分析形势,于逆境中看到希望,从不利因素中寻找到积极因素,其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克服暂时的困难,不会乐极生悲,也不会一蹶不振,因此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应对各种挑战。

3.有助于初中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是中国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建成的新时代。这样的时代,需要有信心和执着攻坚克难的人,需要有创造力推陈出新的人,更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信仰为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力量的人。初中阶段正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其在今后更好地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

二、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现状及原因简析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教育者和家长都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在实践中,学校会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各类主题活动;家长也通过营造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

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其一,家庭培养的方式重灌输、轻示范。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悟、触动,部分家长缺少自我成长意识和专业方法指导,培养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灌输,孩子缺乏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榜样引领,只能在思想上“知道”,却难以认同、内化。

其二,学校开展的活动重当下、轻规划。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开展的活动如果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则难以达成目标。有的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很多即时的感悟,由于没有持续性的巩固和加强,这种触动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

三、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個心理体验的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和体验,才能产生效果。面对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应用活动引领、家校共建、学科渗透、联系社会等多种策略。

1.活动引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初中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虽迅速发展, 但仍需要丰富的具体直观经验来支持。”因此,班主任对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要重视他们的内心体验,创设贴近初中生生活的情境,开展系统、连贯的活动,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班主任在开展活动时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活动形式的体验性。体验是“理智的直觉”,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联。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亲身经历、亲自检验,才能获得知识,养成道德品质。因此,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形式的体验性,如对学生合作力的培养,笔者开展的活动画图接力赛。学生分组,根据规定的主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轮流接力将图画完成,要求每人都必须动手,看哪组画得又快又好。在讨论—产生分歧—再讨论的循环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的方法,提高了合作的能力。

(2)活动设计的系统性。培养心理品质的活动要贯穿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系统的活动设计有助于明确培养主题和培养目标,增加活动的有效性。笔者在培养初一学生“爱、信念希望、友善”的品质时尝试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全班“共读一本书”,通过班级投票,确定共读书目。围绕这本书,笔者将共读活动设计成四个阶段:“读前调查”“共读分享”“共读展示”“共读反思”,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侧重点。第一阶段侧重活动的宣传和铺垫;第二阶段通过阅读书本,了解书中人物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第三阶段侧重通过绘制插画、角色扮演、书本剧表演,增强对爱、友善和信念希望的内心体验和认同;第四阶段侧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和行为养成,对比三个积极心理品质表现出的外在行为,制订行为养成计划。活动设计的系统性有助于学生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的协调发展。

(3)活动实施的连贯性。活动的开展不能彼此孤立,应该注意承上启下,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笔者在共读活动中,在每个阶段子活动的开始都会设计一个引子,结束时留一个思考情境或者实践活动,下次活动就由此开头。每当一个阶段结束,就会进行详细的总结点评。此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思维和洞察力的培养。

2.学科渗透:多元推进,汇聚合力

学科渗透指的是将某个教育内容渗透入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门学科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初中阶段的各门学科都从不同角度渗透着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有利于学生思维与洞察力、领导力、合作力的培养;语文、历史等学科能够促进爱和友善品质的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在七年级更是专门提到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加强与班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沟通,尝试将班会课和学科的部分课堂探究活动做合理融合,让班会课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主题探究活动的延伸和拓展。

笔者既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又是班主任。在道德与法治“培养批判思维”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思维的独立是否等同于一味追求独特”这一观点,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最终得出“思维的独立意味着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这一结论。课堂至此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品质,我在班会课对此做了延伸,引导学生继续探讨:“你是否真的做到了独立思考?”“为什么有的人不敢质疑?”“培养批判思维,你觉得老师、家长和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学生们集思广益,不仅给同学提出了建议,还对老师和家长提出了希望。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有机融合,让教育事半功倍。

3.家校共建:標本兼顾,厚积薄发

初中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家长十几年的教育引导,家长心理是否健康、价值观念是否正确、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积极心理品质需要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班主任在工作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更新家长教育观念。在工作中,笔者重视新生入学时对家长的起始教育,在新学期的第一周对家庭教育情况进行摸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新学期的第一次家长会与家长进行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交流分享,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成才观、成人观、评价观;新学期的第一个月,每天对学生的行为做综合性的评价反馈,引导家长多角度地看待学生的行为,逐渐理解和认同这些教育观念。

(2)优化家长教育方法。家长对一个教育观念的认同程度和自己的教育经验有一定的关系,某种方法产生的效果越好,家长对相应教育观念的认可度也会相应提高。因此,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需要从观念改变和方法指导同时入手。笔者在工作中通过组织家长共读一本书(如《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定期进行线上讨论的方式,丰富家长们的教育方法,拓展他们的教育眼界;引导他们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教育时尽量使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和语言;鼓励家长尝试突破自己,打破教育孩子时爱“说教”的惯性思维,优先使用“榜样引领”的策略;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和学习水平一般的家长定期进行个别指导和沟通,和家长共同尝试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3)鼓励家长自我成长。“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家长应有主动成长的意识。在工作中,通过孩子和家长一起写日记的方式,鼓励家长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主动反思自我、积极沟通;通过和家长的个别交流,引导家长多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觉察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组织家长一起学习、使用《正面管教》一书中的“错误目的表”,从自己的情绪反应回看孩子行为目的。在不断地反思和觉察中,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用父母的“成长”陪伴孩子的“成长”。

4.社会历练:千锤百炼,知行合一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在实践中锤炼品格,班主任要充分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所在学校曾协调多个社会资源单位,组织学生参加许多有益的实践活动。例如,跟所在社区街道共同开展“金川河水质现状调查”的研究型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河边进行调查检测,形成相关调查报告,并以此为契机,由参与现场调查的同学对全校师生做保护环境的主题宣传。联系社会公益组织为南京市的喜憨儿募捐,组织学生为喜憨儿工作的糕饼店做义卖。参与的学生多是第一次深入接触这个异于常人却努力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群体,他们从喜憨儿们的身上看到了面对困难的执着,很受感动。笔者还联合家长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参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主题活动的宣传等。学生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中,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技能,增强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心理品质便在此过程中逐渐萌发、生长。

初中阶段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班主任应当不断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重视对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新时代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汪晓薇   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中学教师,南京市德育优秀青年教师。曾获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鼓楼区“优秀班主任”、鼓楼区“师德标兵”。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初中生班主任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我的班主任①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