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芬名班主任工作室起步于民间组织——“雪窦清谈”班主任工作室,逐渐成长为宁波市首批和浙江省第二批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工作室目前有17位成员。工作室的发展坚持以“求实创新”为准则,以团队协作为基本形式,挖掘個人优势,整合团队资源,致力于打造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成长的共同体,探索一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工作室成立3年,辐射县、区级工作站2个,发展校级工作室7个,培养了一批经验型向研究型、专业型转变的班主任。据不完全统计,3年内成员获省级及以上荣誉共26项、市级荣誉57项。两位成员参加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分获二、三等奖,其中一名作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工作室主持人事迹在《德育报》上专栏报道,并荣获“宁波市德育先进”称号,多次在各地工作室构建活动中分享经验。
工作室从起步到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主要开展了以下“五阶”建设:
一、挑选“一线”成员
成员和工作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成员有生长力,工作室就有发展的潜力。我们前期挑选成员比较慎重,主要考虑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奋战在班主任一线,热爱这一岗位,有做班主任的情怀。其次,成员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从学生整个义务段的发展来思考班主任工作,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前后衔接,有利于班主任工作呈现连贯性,更有利于班主任工作走向系统化。第三,考虑到区域分布,城区班主任为主,也有乡镇、农村,倾听来自不同区域班主任的声音,为团队注入不同的地方特色,辐射引领的面也能拓展得更广泛。第四,考虑了年龄结构,既需要成熟老练的成员来掌舵,也需要新生代力量的加入,使我们的团队彰显朝气活力。
二、确立“二核”理念
工作室本着“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提炼出两个核心词“幸福”和“专业”。
幸福是对工作价值的认可,有三层含义:团队成员怀揣着共同的教育梦想,对班主任工作期许美好的憧憬;在团队里交流碰撞,研讨解惑,感受班主任工作不一样的精彩;在团队里自助助人,享受团队成果,见证自己成长,遇见成为一个班主任的美好。
专业侧重于对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要求,用专业的精神和态度投入班主任工作中,加强自身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从专业的视角探寻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策略,用专业的视角分析解决班主任工作中的困惑和疑虑,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
三、提出“三有”目标
1.做一个有情怀的班主任
工作与生活相融合,幸福与专业相伴随,邂逅班主任工作的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孕育班主任的教育情怀。
2.做一个有专业素养的班主任
以班级建设为主阵地,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网络平台为媒介,集理论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遵循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规律,探究有效班级管理的方法策略,探索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多元路径。
3.做一个有服务意识的班主任
提炼优秀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总结班主任成功经验,通过示范性班会课、专题讲座、工作论坛等形式,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奉化区乃至更大区域班主任队伍的专业成长。
四、开展“四新”活动
活动是工作室践行的主要方式,是工作室成长的运行轨迹,也是检验工作室成效价值的主阵地。依托工作室开展丰富的活动,搭建学员分享探讨的交流平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实现捆绑式成长,引领区域内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
1.“小餐”加“大餐”
“小餐”指工作室日常的研修活动,以案例剖析和主题论坛两种形式为主。案例剖析侧重实操性,剖析的案例源于老师们日常工作中碰到的比较棘手的事例,抛出来,大家各抒己见,献计献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主题论坛属于专题解读,议题源自当下热门的话题,由一位老师主讲,一位老师主评,其他老师互动参与,共同探讨,深化对主题的认识,提升理论涵养。
“大餐”指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专家、其他班主任团队面对面互动,享他人教育智慧,促进共同提高发展。如9月份我们共赴苏州参加了“张万祥老师班主任专题”培训,事先每位成员阅读了张老师的著作《一辈子只做班主任》,现场聆听了张老师的报告,参加了张老师的互动沙龙,近距离探访名家,大家被张老师的班主任情怀深深打动和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做好班主任的愿望。
我们还与省内外不同的班主任团队开展联谊活动,交流各地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工作室建设经验,彼此学习,互相促进。余姚的三个名班工作室、杭州的周慧老师班主任团队都与我们开展过联谊活动,并给予我们工作室高度的评价,认为我们团队有情怀、有激情,实实在在地开展了系列活动,推动了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校长领进门
班主任是学校建设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班主任工作要做到站位高,跳出班主任的圈子看自己的岗位,提高工作视野。为此,工作室一月一次研讨,还邀请了奉化区不同学校的校长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一方面,校长们能听到一线班主任的心声,如班级工作如何开展、工作中有哪些困惑等,对班主任工作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我们一线班主任能聆听到校长们关于班主任团队建设的想法、开展班级工作的看法。有些问题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会有不同结果,彼此聆听,不仅有利于打开班主任建设班级的眼界,而且对促进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也有很大帮助。
3.践行“一带一”形式
工作室在区域内开展了“传帮带”活动,践行“一带一”的形式。“一带一”,是指借用工作室的力量带动一方乡镇街道班主任队伍建设。相比城区,乡镇的班主任老师缺少外出专业培训的机会,而且他们普遍较为年轻,缺少工作经验,更需要指导。2019年6月份,工作室在莼湖街道成立了第一个乡镇工作站,区教育局领导、街道教办主任参加了挂牌仪式,开启了城乡联动建设班主任队伍的形式,此次活动受到奉化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乡镇工作站如同一条纽带,使城乡班主任之间的交集变多了,工作室成员会不定期送教,包括上班会课、召开小型讲座,乡镇的班主任也会经常参与我们的交流研讨。值得一提的是,在莼湖工作站论坛中探讨的话题“男老师该不该抱女学生”,成为网络头条,被多家媒体转载,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争论热潮,引起了广泛关注。
工作室践行的“一带一”形式,还指一位工作室成员带动自己学校的一支班主任队伍建設。至目前,工作室近一半成员已经在学校成立了班主任工作室,如龙津实验的“润泽班主任工作室”、锦溪小学的“锦绣班主任工作室”、岳林小学的“德义苑班主任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在学校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引领着学校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校级工作室、镇级工作站、市级工作室既有关联,又各具特色,互生互长中共同成长。“一带一”的形式,不仅扩大了工作室的辐射面,在区域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了工作室自身的价值,同时带动他人的过程也不断促使每一位成员自身工作素质的提高。
4.区域分组,合作共享
工作室共有17位老师,如何集众人之智,增长团队实力?工作室内进行了区域分组,按学校就近把成员分成了4个组,4位市级骨干分别担任组长。缩小合作范围有利于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特长优势,小组之间提倡资源共享,优化团队实力。这学期工作室重点研讨的内容是班会课,4个小组各打磨一节,先小组内备课磨课,再在工作室内展示。打磨出炉的4节课凝聚了大家共同的智慧,这些课工作室每个老师都共享,可以在学校开课。打磨的4节班会课,一节在市级名班联谊活动中展示,参加《中小学班主任》班会课设计获优秀奖;另一节在区级班主任培训活动中展示。小伙伴们都说这样的合作形式效率高、成效好,非常认可。
五、落实“五查”反馈
“五查”落实的是基础性工作的检查反馈,内容包括:每学期成员至少阅读两本教育类专著;每学期成员至少撰写一篇工作案例或论文;每学年至少执教一节德育类的展示课;每个月工作室至少开展一次集中活动;每学期工作室至少对外交流一次。前三条面向成员,后两条面向工作室。期末,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进行自查汇报,查漏补缺,并且明晰下学期工作的努力方向。“五查”反馈在于督促自省,为工作室的正常向前运行保驾护航,促使其不断成长。
工作室一步步成长,逐渐打造成为“专业发展的摇篮,资源辐射的中心”,引领本工作室成员迅速成长,形成自己的工作理念,拥有自己的带班特色,同时带动区域班主任队伍的整体建设,共同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用专业铸就班主任工作的幸福!
俞 芬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江口小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第二批名班主任工作室、宁波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浙派名师培养对象,宁波市班主任指导中心研究员,宁波市首届名班主任,宁波市德育先进,宁波市首届十佳智慧班主任,《德育报》班主任之星。所带班级被评为“宁波市书香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