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修华
摘 要 通过开展有效的“对话”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引领学生与文本、作者及编者“对话”,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理解能力;其次,要有效开展好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倾听、思辨与表达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活动;思辨;表达
中图分类号:Q34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6-0192-01
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感知、感悟、概括、归纳、欣赏、表达等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积累与运用语言,从而达成工具性的课程目标;同时,使学生领略课文中蕴含的情趣、理趣,受到真、善、美等思想的熏陶,达成人文性的教学目标。而为了实现这双重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对话活动,是一种不可或缺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
一、组织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引领学生与文本、作者及编者“对话”,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理解能力
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活动,首先发生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文本是介质与凭借,学生跟文本对话的过程,实质上是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融入到字里行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为了走进文本,感知信息,理解内涵,捕捉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等信息,进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从中受到感染、启迪与思考。这个对话活动是在学生心里悄悄发生的。与文本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初步把握课文内容,这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重点学习任务之一。当然除了自读课文,教师还有必要要求学生借助资料了解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写作目的的理解。这一过程务必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跟文本充分接触。从读的方式上看,学生可以根据文体的不同,采用默读、自由朗读、反馈性朗读等方式;从读的数量上看,至少要读两三遍乃至更多遍,诚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文章不读熟不开讲”。熟读,對话才能走向有效;否则,就是徒然。当然,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不只是第一课时的任务,第二或第三课时同样需要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此时,对话的目的不是初步感知,而是进行文本细读、欣赏,要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知文本语言的温度,揣摩作者的情感所在;同时,在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疑惑。比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笔者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传达开国大典气氛热烈与庄严的句子,在旁边作上批注。这种练习的设计就是要求学生将自己与文本对话的结果以文字的形式予以“物化”,以便交流分享的时候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充满自信。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符合徐州市《学讲计划》所倡导的“自主先学”的理念。这个通过自主阅读,先行跟文本进行对话的活动有助于扭转“灌输”与“注入”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有效开展好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对话活动,培养学生倾听、思辨与表达能力
与文本对话是师生及生生对话的前提与保障,师生及生生对话是文本对话的外显与提升。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好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对话,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思辨与表达能力。师生或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是一种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流、观点的碰撞、认识的完善。借助这种沟通、交流、碰撞、完善,学生的理解、思维、表达能力及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皆可得到历练与提升,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灌输式、注入式教学和机械性、重复性的题海战术所不可企及的。比如,散文家宗璞写的《丁香结》一文,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作者由丁香花写到了丁香结,表达了自己对丁香花的情感及对丁香结的思考。其中最后一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总结全文,点明中心。针对这一问题,编者在文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其实,这是一道很有思维含量的练习题,处理好这个练习题是对理解文本内容的一个总结,也是提升学生认识必不可少的一步。而要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又必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畅谈感受与体悟。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首先,笔者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聚焦“丁香花”,品读生动优美的句子,力图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画面来。其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丁香结的句子,在反复阅读、品味的基础上解读“丁香结”,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解决课后习题所设置的问题。笔者设计的解读思路是:感受丁香的苞蕾与“结”的形似→了解结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笔者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师生及生生之间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分享了彼此的观点,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事实上,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可小觑的,他们的生成性发言往往是非常精彩的。比如,有的同学谈到自己的妈妈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而担忧,常常愁眉紧锁,而当自己学习进步了,妈妈脸上又有了笑容,这就好比解开了她心中的一个“结”;还有的同学谈到妈妈与奶奶之间产生了矛盾与摩擦,心情彼此都不愉快,此时她们心中都有一个“结”,但通过爸爸的从中调解,这个“结”又很快解开了。
生生之间的对话让笔者眼前一亮,没想到他们能够在立足于理解作者含蓄表达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经历与生活、学习中的感受,举出较为贴切的事例,说出富有创意的见解与感受。事实证明,教师结合设计富有思维质量的话题,开展师生或生生之间的对话活动,能够有力地撬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给阅读课堂增添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