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燕
摘 要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借助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们的思维,让小学生们深入理解数学知识。[3]另外,教师还需要善于做一个领路人,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决问题;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6-0126-01
生活离不开数学,而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在社会发展实践中产生了数学,同时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数学可以让人们认识世界,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新课标将“解决问题”的内容划分到各个知识点中,进一步说明其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下面简要阐述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方式。
一、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补问题,补条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补问题、补条件练习可以让学生们有效掌握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小学生们从条件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让学生依照问题信息来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下述条件,即为:小红家养了36只兔子、18只鸭子。要求学生依照条件来分析其数量关系,然后提出问题。部分学生会想到:“兔子32只是一部分数,鸭子18只是另一部分数,可以提问共有多少只?”这时教师可以再问学生:“同学们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可能会想到:“两者从数量角度相比较,兔子数量明显比较多,可以提出兔子比鴨子多多少的问题”。例如兔子比鸭子多多少、鸭子比兔子少多少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补充条件回答问题。数学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题目,即为学生们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捕捉到了54只蝴蝶,捕捉到的蚂蚱比蜻蜓少了36只。捕捉到了多少只蚂蚱?(先补充条件,然后进行解答)想要知道蚂蚱数量,首先应该知道哪个数量?先要知道蜻蜓数量需要补充什么条件?这种问题通常都是根据问题要求来补充条件,已知蝴蝶数量为54,那么只要给出蜻蜓与蝴蝶的数量关系就可以。这类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即为分析过程,数学教师需要有效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充问题、由问题补充条件的能力,这样既可以让小学生对解决问题结构有清晰认知,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
(二)让小学生来说
语言属于思维的外壳,这进一步说明了思维决定了语言表达,而语言又促进着思维的发展,能够使人的思维更有条理。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们说清题意、说清思路,这样有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结构,进而使得学生思维更有条理性。
如:果园中有桃树100棵,杏树比桃树少50棵,问共有多少棵?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数学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理清题意,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思路。在过程中需要知道杏树与桃树的棵数,而桃树数量已经知道,所以学生需要求出杏树棵数,这样解题思路就更加明确了。
二、总结评价,全面内化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完问题以后,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在总结评价时,数学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解题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可打断学生,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如果回答错误,数学教师也需要给予鼓励。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做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过程让学生自己经历,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体现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知识。在转变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数学意识。总而言之,数学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生实际情况,然后为学生构建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小学生们可以在探索中质疑释疑,将解决数学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让小学生们形成探究式学习模式,进而提升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结合全文,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师还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可以在复杂的情境中解读到数学信息,从已知信息中与探索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教师还需要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与方式积累,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小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进而提升其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林秀云.小学数学中的“蜜蜂团队精神”——低年级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J].成功:中下,2017(17):56.
[2]徐艳丽.小学数学作业中的快乐——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J].中华少年,2018(11):220.
[3]曹瑞霞.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J].都市家教月刊,2017(1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