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君 罗欢梅
在倡导幼儿为本,强调儿童个性发展和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下, 自由自主、开放融合的主题性区域活动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机形式和幼儿主动发展的良好方式,日益受到幼儿园的重视。材料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是主题性区域活动开展的重要媒介。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决定活动开展的质量,影响幼儿的兴趣、品质和能力的发展。
研究背景
惠州市机关第一幼儿园一直注重以幼儿为本,充分挖掘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开展了多年的主题性区域探究,在实践中发现主题性区域活动存在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联系不紧密、主题性区域材料投放缺乏目的性和层次性以及个体差异性、教师的指导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推进主题性区域活动开展的融合性,改进教师投放材料和指导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我园于2017年8月-2019年11月,开展了惠州市 2017-18 年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教育项目《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材料有效投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hzkt381)。该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广东省幼儿园督导评估方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以认知发展理论、顺应自然理论、有准备的环境理论为支撑,遵循儿童性、发展性、体验性、游戏性等原则,利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观察记录法、经验总结法等,探究各年龄段主题性区域材料投放的内容和教材及教师对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从而建立主题性区域材料投放体系,促进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增强教师的活动指导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研究过程
(一)主题创设中建立成长共同体
儿童的认知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的。课题建立了研究成长共同体,利用幼儿、教师、家长、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和相互学习,作为活动有效开展、材料有效投放的实施形式。通过共同体成员多元化的互动,在环境创设、活动探究、材料准备中给予幼儿适宜的环境支持。
(二)材料投放中完成“一点二研三圈”
“一点”:以教学主题为中心点,定期对各年级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通过骨干教师带领其他教师,组成研讨梯队进行专题讨论,更新教育理念,促使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目标制定合理、区域设置科学、材料来源丰富。
“二研”:以“磨材料”为教研形式,即教师在自我反思和集体商讨的协作下,围绕主题教学和材料设计目标,以年级为教研组,对投放的材料不断进行“设想——预玩——尝试——反思——调整”的研磨,增强材料投放的有效性、适宜性。
“三圈”:以构建班级示范辐射圈为带动方式,各年级研讨组通过活动示范、专题微讲座、家长开放日、经验交流等形式,带动其他班级,促使教师提升活动的组织技能和材料的投放策略。
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一性两化”的环境创设机制
环境是隐形的教育资源。我园注重将儿童意识落实到环境,将主题元素融入到环境,以“幼儿参与性”为中心,创设“主题化”“规范化”的区域环境。
一是創设机会让幼儿互动,增强参与性。如在“水果嘉年华”主题中,让幼儿画爱吃的水果,把完成的作品布置到班级主题墙、作品展示墙,装饰了主题环境,增强了幼儿与环境的互动。
二是营造氛围让环境“说话”,促进主题化。创设体现主题元素的环境,打造与主题一致的区域,丰富环境的主题化。在“鸟”的主题,利用仿真的树藤、花营造森林即视感,悬挂仿真鸟,让幼儿身临其境,加深对鸟的兴趣。
三是隐形标识让幼儿“意会”,增强规范化。通过不同的区域设置、个性的材料器皿、对应的进区人数点、直观的操作流程图等隐形标识,促使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更规范、有效。如“舌尖上的美食”中,在生活区投放制作香蕉卷的材料,拍摄幼儿操作流程图布置区域环境,在丰富环境创设的同时提升了幼儿操作材料的有效性。
(二)形成了“一体三性”的材料投放体系
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儿通过与材料的自主互动,丰富经验并提高能力。我园注重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利用“一体三性”材料投放体系,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探索热情。
1.一体:以幼儿为主体,增强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投放适宜的材料,有利于增强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一,结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投放。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特点和目标进行针对性地投放,小班幼儿以直观感知为主,可投放直接触摸和感知体验的实物;中班幼儿好奇心、动手能力强,可投入操作探究类、辅助记录类的材料;大班幼儿思维逻辑性强,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放多样化、操作强的材料。第二,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如生活区中投放“趣味夹珠”材料,不同年龄选取不同的夹珠工具:小班用勺子、中班用夹子、大班用筷子等。第三,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投放。如“飞行的秘密”主题,幼儿对飞机的组成感兴趣,教师在语言区投入有关飞机的书籍,激发幼儿的兴趣,达到以区域材料促主题活动的目的。
2.三性:以计划性、层次性、合理性为原则,提升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幼儿的操作是幼儿和材料进行的双向互动。教师有效投放材料,就是在更新和调整的过程中让材料“动起来”“活起来”。第一,计划性地投放材料。制定各年级《投放材料计划表》,对幼儿园购买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有计划地投放;制定《投放材料登记表》,对教师自制的材料做好投入、撤出区域的时间记录,记录每份材料使用的情况和效果。第二,层次性地投放材料。如益智区投放“随意拼”材料,首先投放玩法一“看图拼”,幼儿以模仿为主熟悉材料;接着投放玩法二“规律拼”,幼儿按长短或颜色等规律进行操作;最后投放玩法三“随意拼”,幼儿延伸生活经验,拼出螃蟹、房子等造型,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第三,合理性地投放材料。对于结构性游戏材料,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合理投放。如益智区投放“图形分类”材料,高结构的游戏玩法是在准备好的三个操作碟上分别做好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标记,幼儿根据标记进行分类,结果只有一种;低结构的游戏玩法是三个操作碟子不做任何的图形记号,幼儿可以按形状进行颜色分类或按颜色进行形状分类等,结果有多种。
(三)开发了“一磨四式”的教师指导策略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提供者、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其指导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和幼儿的发展。通过研究,我园凝练以下指导策略,有效提高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
1.共同研磨,提升指导活动的能力
一是“走出去”更新理念。积极搭建平台,鼓励教师走出惠州与同行姐妹探讨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开展,吸收有益经验,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活动指导能力。二是“请进来”吸收经验。积极邀请专家同行来园指导课题研究工作,为教师答疑解惑。通过和专家同行共同探究材料的投放,教师认识到材料准备和活动指导的重要性,学习到有效投放材料的方法。三是“自己磨”促进成长。充分发挥园本研磨的优势,开展了丰富的教研活动,如“主题性区域材料的研讨”“如何制作主题性区域材料”“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介入”“如何撰写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等,共同探索材料的选择和制作、区域活动的观察和记录,提高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能力。同时通过年级教研组“磨材料”形式,利用“四定”(定人、定时、定点、定材料),体现“三备”(备材料目标、备材料准备、备材料玩法),钻透“两点”(区域材料的重点、难点),从而优化“一法”(操作玩法),有效促进了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开展。
2.运用“四式”,增强更新材料的技巧
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必备条件,更新材料则是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关键途径。当教师发现幼儿对投入区域的某种材料失去兴趣时,可综合分析实际情况,利用添加式、删减式、组合式、回归式“四式”技巧,对原有的主题性材料进行适当地增添、删除、重新组合、重复投放等,丰富材料的玩法,增强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更好地发挥材料的教育价值。如“舌尖上的美食”主题,在建构区投放了搭建“水果商店”的塑料积木和插片,幼儿搭建好商店后无所事事,于是老师将生活区的仿真水果与建构区材料重新组合,还投入水果店服务员的服饰和游戏币,形成了结合商店搭建和水果买卖的新游戏,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幼儿的参与性和材料的有效性。
(四)建立了“双向联动”的资源融合渠道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我园注重调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积极性,建立“园+家”“园+社”的双向联动的资源融合渠道,共同陪伴幼儿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1.联合家长资源,参与共成长
一是参与区域环境创设。如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了解主题内容、活动的进展或需配合的事项等,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主题、收集材料、制作作品等,从而丰富主题的环境创设、材料的内容形式。二是参与区域助教活动。当教师在主题活动开展中遇到一些专业问题无法解决时,可以邀请家长来园为幼儿答疑解惑。如“中国传统节日”主题,在端午节邀请家长在生活区教幼儿包粽子,弥补了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发挥了家长资源的优势。三是参与家长开放日活动。如邀请家长观摩区域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兒园的主题性区域活动,了解幼儿在操作中的收获和快乐,激发家园共育的意识。四是参与家长问卷调查。定期向家长发放问卷,全面了解家长对主题性区域活动的看法和建议,进一步推进活动的有效开展。五是参与家园沟通交流。通过拍摄、分享活动照片让家长了解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情况,利用家园联系手册或班级微信群加强交流,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促进家园共育的行动力。
2.联合社区资源,分享共快乐
一是区域活动观摩,让老师与同行姐妹就区域活动的开展进行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激发创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二是经验分享交流,加强同行园所的交流沟通和信息共享,提升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实效性,推动主题性区域活动创设和材料投放的丰富性。三是高校互动实践,加强与高职院校的联系与互动,探究主题性区域活动课程、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在分享中提升教师的活动指导能力。
(五)凝练了“一线两面”的成果推广路径
为了推动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本着“交流互学、探究研学、合作创学”的原则,我园积极搭建多元化推广平台,凝练了“一线两面”的成果推广路径,即以“乡镇—城区”为成果推广的主线,以“课题成员讲学”和“微信公众号宣传”为成果推广的两方面形式,实现课题的“异地存活和融合创新”,促进区域基础教育的纵深发展。
1.一线:“乡镇—城区”的成果推广主线
为提高成果推广的实践检验力,我园以“乡镇—城区”为推广主线,分别与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新光幼儿园和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虾村幼儿园(乡镇)、惠州市惠城区桥东幼儿园(城区)结对子,共享主题性区域活动开展和主题性区域材料投放的做法,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互动沟通,实现了课题的融合,促进了主题性区域活动的纵深发展。
2.两面:“课题成员讲学”和“微信公众号宣传”的成果推广形式
为促进成果推广的实践运用力,课题组成员积极利用对外公开、跟岗学习、外出交流等形式,面向各地幼教同行共开展了 23 次讲学交流,分享了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材料的设计与投放等经验,广泛地宣传了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推广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幼儿园微信公众号推送关于主题性区域活动理念宣传和材料投放的相关文章共 12 篇,从而扩大了课题推广的范围,提高了成果运用的质量。
“一线两面”的成果推广实施路径,提高了课题成果的社会效益,扩大了幼儿园的社会影响力。一是媒体报道。课题实施以来,学习强国、惠州新闻、南方+、惠眼、南方日报、东江时报等媒体对我园的课题研究共进行了7 次报道。 二是高校辐射。惠州学院继续延续我园作为教育科学学院教学实践基地的合作关系,为准幼师学子介绍主题特色课程、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与我园合作开展“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课程项目调研;惠州城市职业学院邀请我园合作拍摄“校级在线金课”《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指导》,该课程通过网络平台供全国幼教同行在线学习,达到了一定的推广效果。
经过两年的实践推广,该课题形成了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研究报告;开发了小、中、大班教学主题共 20 个;融合各年龄段主题设计和投放了共 632 份区域材料;汇编了《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设计与实施》(小班篇、中班篇、大班篇)《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实践与思考——教师论文集》共 5 本园本教材,促进了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新了家长的教育理念,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第一,有效投放主题性区域材料支持幼儿的发展。围绕主题内容,对材料进行“一体两性”投放,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和更新,所形成的主题性区域材料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目标和个性能力,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更浓,探究欲望更强,获得的发展更有效。第二,有效研磨主题性区域材料促进教师的发展。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教师利用外学内训“磨理论”、反思审议“磨材料”,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形成切实可行的集体备材料模式,即体现“四定”“三备”,钻透“两点”,优化“一法”,是提升材料适宜性的有效途径,促进了教师的探究能力和专业发展。
研究反思
主题性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究:
一是加强主题教学内容的研讨,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内涵。课题研究的是狭义的主题性区域活动,需进一步探究班级与班级之间区域活动的联系和共享,从而丰富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内涵。二是完善“三五七”教师梯队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主题性区域活动材料的观察指导能力。由于教师从教的岗位年限、经验水平和专业素养的不同,對主题性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效果也不一致,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指导活动的质量,我们将深入关注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针对三年、五年、七年教龄的教师对主题性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困惑和需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提升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开展水平。三是增强参与的主动性,进一步加大家园共育的力度。虽然有家长作为助教参与区域活动,但多数较被动,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更积极地调动家长参与的主动性,加大家园共育的合力。四是扩大幼儿园的示范辐射,进一步提升主题性区域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我们积极搭建多元平台交流推广课题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好评,但辐射不够广泛、影响不够深刻。
结束语
主题性区域活动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有计划、有层次、合理化地投放主题性区域材料,教师共同研磨、适宜更新材料,丰富了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和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