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伟山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母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观察课堂动态,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抓住闪光点,即时生成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动态;生成;高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是通过讨论交流生成智慧火花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不断生成、不断创新。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小学语文老师通常会用一些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初中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质疑精神,初中语文老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使教学过程富有个性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问题争议中生成
语文是基础学科,我们常说语文课上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学生阅读课文“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上,学生更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阅读课文的方式与角度,能够联想、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在学习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时,全班同学对文章第二自然段论述中心的理解出现了争议。有学生说论述的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的观点;有些学生却认为是“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老师在备课时也注意到,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比较倾向后者。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表达自己的看法,只是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课文相关资料,结合全文思考问题。经过认真的资料比对和思考争论,全班学生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认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才是紧扣文本符合文意的答案。这样的争辩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质疑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过程,这样的生成性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二、在学生自由表达中生成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词作《渔家傲》时,学生对于词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路”就有几种理解:1.回家之路,由上阕的“殷勤问我归何处”之“归”字得来,此时的词人晚年孤苦无依会怀念故国;2. 漫漫人生路,“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词人在迷茫中摸索前程;3.实现理想的道路,一个“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而“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将希望寄托在对理想的追求之中。在学生充分表达了各自看法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去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和李清照词作的总体风格。最后学生感叹李清照在那个时代生活的不易,也倾慕她作为一个女人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对理想的坚持,理解了本词和她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的浪漫情调、豪放风格。
统编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很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可谓言近旨远。如此生动而内涵丰富的优秀文化,如果还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的“填鸭式”教学,结果只会让教师与学生都身心俱疲却收效甚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老师应在课堂预设目标下,创造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学习。语文学科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堂是最不应该沉闷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勇于自由表达,老师要善于在学生的自由表达中捕捉闪光点。
三、在学生易错处生成
有人说“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因此,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挖掘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探究,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容易混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常有类似把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答成举例子的错误情况发生。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梳理这两种文体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归纳建立知识结构:说明文常用“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或者相关事理;议论文常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说明方法常用三个字表达,而论证方法则用四个字表达。其中说明文的“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与议论文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是相通的。明确这些异同后,建议学生列表格,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在表格中一一对照列出,这就方便记忆不易犯错。
从学生易错处发现问题,在学生对知识产生混淆之际,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分类,帮助学生梳理概念,就会出现“拨云见日”的效果。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记诵,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四、在学生困难处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初中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对于语文课文的学习,学生明显表现出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并非是件难事,先是老师范读范讲小部分内容,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习课文:疏通文意时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内容由四个小组完成,翻译课文由另外两个小组完成,由老师进行检测评比。令人惊喜的是,各小组学生表现出色,在组长的组织下,一篇较长的文言文也能较快理解疏通。在接下来的课文背诵中,老师将一篇长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各小组抽签确定背诵内容,完成本组背诵任务后可抢背其他组任务。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初中生的好胜心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虽算不上是喜欢,但至少有了学习的动力。
本是学生学习困难之处,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努力下,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便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树立学习的信心,生成为内在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在听课调研中,我发现很多老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常是无效的,不管学生怎样回答,多是说“好”“读得好”等。这样的评价会给学生错误的信号,使本来错误的学生自以为是正确的,却让本来思考正确的学生动摇。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是经过深思熟虑、中肯具体的,要辩证地选用学生回答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指出学生答问的不足,在學生答问中去发现亮点,生成教育资源。
教无定法,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活泼热情的,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前的预设,而是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动态进行,只有老师用心地捕捉课堂亮点,才能动态生成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