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铃 王丽钦
摘 要:新诗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本选文较少,再加上新诗难以理解等客观原因,新诗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存在新诗对学生影响不深、学生学习新诗的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以教助学、以学促写、教写互动等教学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新诗的阅读兴趣、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提高鉴赏和理解水平,最终达到学会创作新诗的目的。
关键词:引子;迁移;自主;增值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3B-0071-02
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利用字、词、句、段、篇等典范的“例子”,把它作为“引子”,指导学生学好“引子”的同时,促进其知识、能力的迁移,从而提高自身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活教生字,“引”自主识字
语言规律,也就是语言法则。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语言规律,引导学生在发现规律中联想迁移,学会自主识字。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一文中有“股、脑、腰、脸、脾”这一组生字,我们在教学时,把这一组生字当作“引子”,指导学生思考:“这一组字是与月亮有关系呢?还是与‘肉有关系?”接着,进行字理分析:“肉,初始字形是一块肉,肥瘦相间,能看到里面的纹理(两个“人”字形),外层有皮。因为‘肉和‘月的篆书相似,‘肉作为偏旁时,统一写成了‘月,俗称‘肉月旁,这一组生字都是‘肉月旁”。通过字理分析,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带肉月旁的字一般和身体或者肉有关系;左右结构的,肉月旁写作“月”,上下结构的,注意肉月旁第一笔画的书写变化。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识字,如“肝、胆、肺、肠、胃、肚、脐、胳、膊、臂、膀、胱、腿、臀”等,从而实现识字教学的增值。
二、活教词句,“引”学用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作为“引子”的词句,感受语言文字被赋予的生动灵性,并学会迁移运用。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声音》一文,可作为训练学生“感受生动语言”的范例。教学第2自然段时,抓住“不一样……有不一样……”这一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充分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接着让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运用以上句式介绍水和小动物声音的美妙。学生有的说:“不一样的小溪,有不一样的歌声;不一样的江河,有不一样音乐。溪水叮叮咚咚,河流哗哗哗哗。”有的说:“不一样的鸟儿,有不一样声音;不一样昆虫,有不一样音乐。喜鹊叽叽喳喳,蜜蜂嗡嗡嗡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这种句式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发现:用这样的句式,可以生动表达事物的某种特点。再让学生联系生活,用以上句式介绍其他事物的某种特点。这样的拓展延伸,能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十分生动,如“噗、哗哗、噼里啪啦”等。我们在教学时,把这些拟声词作为“引子”,引导学生朗读、想象,感悟声音的生动有趣。待学生感悟后,教师出示拓展练习。我们也来到小区空地上放鞭炮,你瞧,“地老鼠”喷出火花,“大地红”像机关枪一样,“土地雷”声音好大,震得大地好像发抖了;五十响“彩球”烟花,“”响彻夜空……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活教语段,“引”段式学习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典型的构段方式,有很强的示范性,可引導学生进行段式仿写,实现读写的迁移。如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第5自然段:“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一棵棵榕树……树下……”;第6自然段:“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人们把街道……”;《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它把红色……金黄色……橙红色……”这些都是典型的总分式段落,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是学生仿写的好“引子”。教学这类课文时,应当把段式结构的学习、感悟与模仿运用当作重点。在充分感受“引子”的特色之后,教师可分别设计“节日里街上真热闹”“公园的景色真美啊”“秋天的菊花多姿多彩”等话题让学生仿写,这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提高言语运用能力十分有效。
四、活教节选,“引”全文链接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些是长篇作品的节选,或出自名家的作品集。这些课文,其基本的教学指向,应该是立足于这一节选,把“节选”当“引子”教,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长篇作品或整本书。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一文时,发挥教材的“引子”作用,通过课文这碗“水”,给学生指引一条“河”,将阅读由从课内走向课外。首先,梳理童话的奇妙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交流,感知故事的发展过程。同时,链接《宝葫芦的秘密》对话片段,感受拟声词及反复手法的语言魅力。随后,采用“1+X”的教学模式,链接《宝葫芦的秘密》一书中“王葆吃东西”“王葆怒摔宝葫芦”的精彩片段,再次感受故事情节的奇妙。最后,通过目录延伸奇妙之旅,链接整本书的阅读,架起从学一课到读一书的桥梁。
五、活教篇章,“引”同类阅读
部编版小学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经典,是学生阅读的好范例,教师要活教这些引子范本,并将学生引向同类文章的阅读,从而让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我们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鹿角与鹿腿》一文时,以这篇选自《伊索寓言》改写的课文为“引子”,指导学生从四个环节展开学习:(1)回忆故事,唤醒认知。课始,启发学生说说读过的寓言,激发阅读期待。(2)初读寓言,感知“形象”。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寓言的生动情节。(3)研读体会,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讨论、思考,揭示寓意。(4)拓展延伸,依理悟情。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在完成以上四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选择《伊索寓言集》中其他两则寓言读给学生听,引出《伊索寓言集》。接着介绍作者伊索其人、伊索寓言的特点以及阅读这本书的方法。然后提出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在一个月左右读完,将引向同类的阅读落到实处。待大部分学生读完后,适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深化阅读效果。
此项教学,也可以结合“快乐读书吧”进行。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为民间故事,可在指导学生学习《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引子范本,感受民间故事魅力的同时,引向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让学生去读更多的民间故事,进一步享受读书的乐趣。
综上,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或把握课文的核心价值点,把它们作为“引子”,教好、教活,让学生在得意、得言、得法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实现阅读教学的增量、增值。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刘仁增.关于“积累语言经验”的几个问题[J].语文建设,2019,(18).
[3]游爱金.基于统编教材的引子范本教学研究[J].教育评论,2019,(6).
[4]吴立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用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