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带来的写作启迪

2020-05-29 08:21沈滨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写作训练莫言作文教学

摘 要: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分值大,不确定因素多,因而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作文训练极其重视。但是,目前的作文教学课堂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向作家学习写作技巧,是作文教学中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思考中发掘新意,探究生命的意义,调动一切感官,还原世界的真实,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锦绣文章。

关键词:《透明的红萝卜》;写作训练;作文教学;莫言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3B-0063-03

我们常常疑惑:为什么我们的文笔如此苍白?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世界如此单调?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读了范文,学生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写出的作文缺少灵气,缺少思考,作文水平的提升非常缓慢。纵观古今,历代大家,饱览诗书,反复揣摩,成就自己的文学风格。向作家学习写作,就意味着自觉主动地增加阅读量,但只有阅读是不够的,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无效阅读,不能触动心底的灵感,亦不能提高写作的水平。带着问题,反复揣摩,进入作家的世界,才能真正受到启发,增长写作才能。

我们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为例,探究莫言写作世界的秘密。莫言曾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每一篇小说都带有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读后常常让人感慨不已。

一、作文的新意在于不跟风,有自己的思考

有人曾经问毕飞宇,小说写作,什么最重要?毕飞宇回答说:小说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一个水桶,它是由许许多多的木头构成的,你不好说哪一块木头更重要,事实上,少了哪一块都不可以。如果你一定要问我,我也许会说,这些木头都不重要,那个把木头统一起来的‘箍才是最重要的,这个‘箍就是作家的思想,也可以说世界观。一个写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世界观,具体说来,就是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思考。人云亦云的文章,没有新意可言,更谈不上吸引人的注意力。

我们来看看莫言的创作。先来看小说的题目,“红萝卜”,原本是一个平淡无比的常见物象,但在莫言笔下神奇地变为了“透明”的,这样的新意让人眼前一亮,也引起了悬念,萝卜何以变成透明的了?再来看主旨,1985年,刘心武的《班主任》、卢华的《伤痕》掀起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之风,各种血泪控诉的作品数不胜数,而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却带给人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在与人对话时,莫言直言:“我觉得写痛苦年代的作品,要是还像刚粉碎‘四人帮那样写得泪迹斑斑,已经没有多大意思了。”可见,他是一个主动追求创新的作家。怎样才能把那个荒谬年代写出新意,的确是个难题,然而莫言做到了。

小说中,黑孩是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不说话,两只眼睛又黑又亮,头很大,脖子细长。整日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像青草的液汁,有的像干枯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小疤点”。他家三代贫农,亲爹下了关东,一去三年没个影,后娘常常酗酒打他。从小石匠与菊子姑娘的交谈中,我们得知“这孩子可灵性哩”,他四五岁时说起话来就像竹筒里晃豌豆,嘎嘣嘎嘣脆。可是后来,话越来越少,动不动就像尊小石像一样发呆,谁也不知道他寻思什么。现实生活中的黑孩,让人可怜。除了物质的贫乏,还有来自他人的有意或无意的施虐。他用心灵分裂的方式,表现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探寻。他的肉体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折磨,但在他的灵魂世界里,这一切痛苦都幻化成了奇异的美好景象,在遐想的世界里,没有痛苦,没有压迫,没有欺凌,甚至到达了化苦为甜的境地。他用这种转化痛苦的方式,对不公的世界进行无言的抗争,这是不甘于绝望的表现。

莫言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那个荒谬的时代,写出原生家庭的残缺,后母的虐待,刘副主任的辱骂,乡邻的嘲笑,小铁匠的欺凌,都是这个近乎裸体的少年孤独和寂寞的原因。雅克·德里达曾说:“个人记忆是一种由记忆主体和心灵共同参与的书写形式;从主体的现实体验出发,个人记忆在回顾历史与过去时,只关心那些与现在有关联意义的部分,个人记忆的实现是建立在记忆主体对现在认知与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反过来,对现在的观照与审美方式,制约着个人记忆对历史与过去的辨认与想象,因为记忆就是对现在之所谓先前在场的引证。”莫言的这篇小说记忆中,故乡是一块沉重的土地,愚昧麻木的民众让人感到绝望,而黑孩恰恰寄托着作者的全部情感和希望,他眼中的梦幻世界就是莫言的理想所在,他的反抗精神也是莫言对荒谬世界的无声反抗。这就是莫言的独特之处,在寻常世界里看到不一样的物象,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二、作文的深度来自生活的感受力,寻找生命意义

作文的训练非一朝一夕即成,必须要经过长时期的观察、感悟、写作、修改才能得到提高。有了独特的视角,还要有敏锐的感悟力,而这恰恰是当今作文教学的困境。怎样带着学生感受生活,寻找意义,就需要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交织在一起。直接感受来自于生活,教师应启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素材,观察底层生活,思考存在价值;间接感受来自阅读,通过阅读名家作品,感受写作深度。

《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是最闪亮的人物。在他身上,我们看到那个时代里少见的反抗绝望的不屈精神。莫言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这部作品中的黑孩形象,“我十三岁时曾在一个桥梁工地上当过小工,给一个打铁的师傅拉风箱生火。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产生与我这段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小说中的黑孩虽然不是我,但与我的心是相通的”,“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

莫言此言的深意何在?他和黑孩之间又有哪些相似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探究。

黑孩所处的时代,应该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正处于“文革”期間。农业生产的落后,政治的极权,民众的愚昧麻木,在小说里随处可见,大家采用磨洋工的方式,应对着上层的指令。刘副主任一出场,就在饥饿的民众面前,表现出权力阶层的特殊:“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大葱,两只腮帮子像秋天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对国家的政策理解为:“根据历史的经验,公社的差事都是糊弄洋鬼子的干活。他还有更离谱的言论:我是领导,我有自行车。我愿意在这儿睡不愿意在这儿睡是我的事,你别操心烂了肺。官长骑马士兵也骑马吗?”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这个新中国的干部身上还留有深深的烙印。但民众,对此习以为常,木偶一般。而黑孩,在现实中弱小的肉体无法反抗强大的势力,他在精神的世界里,却追寻着最大的自由,是任何压迫者都无法阻挡的。

莫言有着和黑孩相似的感受,甚至更为沉重一些。少年时期的艰难,成年后的困苦,在探求人性的过程中,历经艰难曲折;作品不断追问原始生命力的意义所在,却被不少人误读为肉体的狂欢,他感到空前的寂寞和孤独,只能陷入無法言说的绝望。这也是鲁迅常常感受到的绝望,民众的麻木愚昧、自私冷漠让他们无从启蒙,弱者被压迫而不自知却转而欺凌更弱小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从性格上说,黑孩与鲁迅笔下的“过客”有着很相似的一面。他们固执倔强,拒绝一切柔情。鲁迅在1925年致读者赵其文的信中,谈及《过客》的主题: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但这种反抗,每容易蹉跌在“爱”——感激也在内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而黑孩在得到了菊子姑娘的一块手绢后,一定要藏在石头缝隙里,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拒绝暂时的温情更坚强地活着。

黑孩身上有着莫言童年的影子,但是又深藏着他成熟期后的深邃思想。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忍受饥饿、嘲笑、挨打等痛苦时,他是肉体上的黑孩;当他展开自己丰富的幻想,将痛苦的当下生活转化成非凡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时,他是灵魂上的黑孩,具有艺术家的天赋和思想家的成熟,他用这种方式对抗痛苦的俗世生活,在精神上倔强不屈,显得高贵而傲。这样的深刻立意,就使这部作品显得厚重起来,而不单单是讲述孩子和萝卜这么简单的故事了。

三、作文的亮点来自视角的变化,调动一切感官

好的作品离不开丰富的想象,而丰富的想象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感受。在作文教学中,环境描写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学生眼中的环境,和别人并无差别,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索然无味。要调动一切感官来感受这个世界,保持新奇感,发现独特处,才能为作品添上一笔亮色。

莫言强调: “就我所知,即使在‘文革期间的农村,尽管生活很贫穷落后,但生活中还是有欢乐,一点欢乐也没有是不符合生活本身的;即使在温饱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生活中也还是有理想的。当然,这种欢乐和理想都被当时的政治背景染上了奇特的色彩,我觉得应该把这些色彩表达出来。”

莫言笔下的画面带有绚丽的色彩,他用文字之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乡村甜美的油画:“那些紫色的叶片,绿色的叶片,在一瞬间变成井中水,紧跟着黄麻也变成了水,几只在黄麻梢头飞躜的麻雀变成了绿色的翠鸟,在水面上捕食鱼虾……”在短短的几行文字里,出现了“紫、绿、黄”三种颜色,“叶子、鸟儿、鱼虾”等具体物象,视觉的神奇还在于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叶子、黄麻变成水,麻雀变成翠鸟,观察世界之仔细,想象的空间之大,转换的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作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完全不管语法是否合适,这种大胆的写作方式突破了其他作家寻常的修辞手法,它使文章的美学张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扩展。

视觉的敏感,使莫言在寻常的世界里看到了不寻常的物象,“泛着青蓝幽幽的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在这样一段文字描写中,出现了“蓝、金、红、银”四种颜色,一只普通的红萝卜在火中烧烤后,具有了神奇的变化,连根须也被描摹得如此传神而富有魔力。正是这种美好的意象,使人立即能联想到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那就是希望,可见而不可及,令人为之神往。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就要调动起自己的一切感官,运用丰富的想象,描摹出不一样的世界。遗憾的是,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很多刻板模式化的象征和环境描写。比如,一写到考不好,就必然要乌云压顶,天下大雨,主人公拖着沉重的脚步前行。更有甚者,还要设置雨中的小草、爬山虎之类顽强不息的意象,使自己突然醒悟,进而奋发前行。这样的写作,其实不是来自对世界的观察和感受,更多的是没有观察,没有感悟,拿着别人模式化的语言来套作。我们既看不出环境和人物心理的逻辑关系,也看不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作文水平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在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怎样阅读和读哪些书,值得我们探讨。向大作家探寻写作之道,也许是其中比较方便的自学之路。文学靠悟,而写作同样需要悟性,还需要多总结,多练笔。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能找到更多的乐趣和新意,写作不再是难题。

沈滨(1973—),女, 江苏省泰州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徐怀中,莫言,金辉,李本深,施放.有追求才有特色——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J].中国作家,1985,(2).

[2]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雅克·德里达,蒋梓骅译.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莫言.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3,(2).

[5]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鲁迅.书信·250411 致赵其文[A].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写作训练莫言作文教学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如何能让中学生写好作文
基于小学英语话题整合写作训练,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探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中年段借助阅读教学开展写作训练二三法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