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碧燕
摘要 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陌生情境下问题解决的能力。文章以一道初 中化学中考试题“溶解度曲线”为例,探讨如何将问题细化为系列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最后,对 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问题解决;初中化学;思维活动
学习心理学认为,初中化学问题解决从根本上来 讲就是把前面已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它 是对一种已掌握的化学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重新 组合的创造性的运用,是加深化学知识的理解并灵活 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化学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让 学生能够解决具体的化学问题,还能够使学生在解决 具体问题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勇 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认识到化学 的价值和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学以致用。在从 明确问题要求、设置问题情境、如何解决问题、问题解 决到最后进行反思拓展等一系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 生各种问题的解决能力,这是使用问题解决的最终目 标。[1]问题解决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 念,强调培养和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是新课程 指导下现代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2]问题解决就是在 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 欲,通过问题多样性和多元性的展现,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在参与和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应用与领会提升,学生更好地掌握到学习的方法。因 此,在这个过程中既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充分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就是问题解决教学的价值所在。
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有利于 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陌生情境下问题解决 的能力。本文以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教学为例,对 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进行“再反思”。
一、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案例 初中化学中“溶解度”的学习涉及到概念的理解、 图像的解读、计算和实验,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 化学学习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能力。笔者选择2016 年武汉市中考试卷一道试题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 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谈谈如何进行问题解决的初 中化学教学。
题例:t/T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 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 图/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2图所示。
(1)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 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写名称或化学式);
(3) 将t/C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 溶液,需加水 g;
(4) 关于图1 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
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该题得分率为0.32,属于难题的范畴;区分 度为0.19。笔者认为学生可能存在较大的知识缺陷 和试题理解障碍,为此我们将问题具体细化到五个具 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参与到所 创设的简单情境中来,更为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问题1】什么是溶解度?怎样通过溶解度的学习 学会理解概念并加以运用?
强调固体的溶解度应该注意四个地方:①一定温 度下;②100g溶剂(通常情况下是水);③溶液达到饱 和状态;④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在本道题中我们通过 溶解度曲线知道氯化钾和硝酸钾这两种物质在tC时 100g水中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而且氯化钾和硝酸钾 两种固体的质量为等质量,同时观察到图1 两烧杯中 一个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另一个烧杯中固体未完 全溶解,帮助学生理解溶解情况。
【问题 2】什么是溶解度曲线?怎样讀溶解度曲 线?怎样对图像进行分析?
溶解度曲线是根据不同温度时的某物质的溶解 度或100g溶剂里最大溶解的质量来绘制的曲线。图3 中点 A 和点 B 的纵坐标的数值分别是氯化钾和硝酸钾 在t°C的溶解度。因此,在tiC,一定量的水中,最多溶 解氯化钾的质量为mi,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m2。 若加等质量的固体,质量小于m(C点),所加固体会 完全溶解在这一定量的水中,两个烧杯中都不会有固 体剩余,两种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若加等质量的固 体,质量等于m(iB 点),所加固体会完全溶解在这一 定量的水中,两个烧杯中都不会有固体剩余,此时硝 酸钾是饱和溶液,氯化钾是不饱和溶液;若加等质量 的固体,质量大于m1小于m(E点),所加固体氯化钾 能完全溶解在这一定量的水中,硝酸钾钾不能完全溶 解在这一定量的水中,则硝酸钾会出现固体剩余而氯 化钾会完全溶解于水中;若加等质量的固体,质量等 于m(A点),所加固体氯化钾能完全溶解在这一定量 的水中,并形成饱和溶液,硝酸钾钾不能完全溶解在 这一定量的水中,则硝酸钾会出现固体剩余;若加等 质量的固体,质量大于m(2D 点, 所加固体都无法完 全溶解在这一定量的水中 ,两个烧杯都会有固体剩 余。因此具体分析A点和B点这两个具体点,我们进 一步分析出这五种情况。通过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 让学生学会图像分析方法并从而获得解题方法。
【问题3】怎样观察和解读图像? 以文本形式呈现的探究性的实验题,包括其实验 图在内,肯定是实验题。在本题中为何等质量的氯化 钾和硝酸钾在两个烧杯中一个完全溶解,一个仍有固 体剩余,说明在tiC时,两种物质有一种物质达到饱和 状态而有固体剩余,而另一个完全溶解,具体的状态 需要具体讨论,因此通过分析可以让学生清楚地明白 烧杯中是饱和溶液。
【问题4】温度怎样影响溶解度?从中怎样深化对 概念的理解?
通过溶解度曲线发现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一步理解了固体溶解度概 念中为什么温度是最基本的条件以及温度的变化只 会改变当时溶液的溶解度,而其中的溶质和溶剂的量 是没有变化的,而对于溶液饱和态是否有变化,则可 以具体通过辅助线等数学方式来判断。
【问题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怎样转化? 如何运用?
本题通过温度的变化来改变物质的溶解度,并以 此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针对第(4,问的 D 选项,温度 升高到t2C时,我们通过作辅助线的方式,知道即使在 t1C所加的固体为可能量最大值的A点时,也会小于
在t2紀两物质溶解度的交叉点P(如图2所示),即此时
对于两溶液而言都是不饱和溶液,此时溶解于 100g 水 中的溶质质量相同,其对应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通过五个问题情境的层层解析,学生能够逐步了 解到如何将同类型题目所问问题分解成一个个最基 本的问题,能够完整地解答,同时拓展了思维。
二、教学反思
问题解决的教学不等同于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和 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体现教学中两个 主体,是学生知识重新构建的过程。笔者有如下教学 体会:
参考文献:
[J].西昌學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34-138.
[J].化学教学,2010(12):29-31.
(责任编辑:张贤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