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渊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为落实整本书阅读这一任务群,在整本书阅读单元给出了阅读书目《红楼梦》。教材对本书阅读提出了教学建议,设计了六项任务。其中的“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任务,要求“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细读品味其诗词,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撰写短评”。据此,开发研习案例,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诗词;人物性格
一、教材要求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整本书阅读单元,推介的作品是《红楼梦》。教材中设置了6个学习任务供参考。其中,“任务4”的主题是“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内容如下:
《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個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宝玉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小组合作,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细读品味其诗词,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撰写短评。还可以组织班级“《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
二、研习案例
(一)任务解读
据周雷统计,全本《红楼梦》有各类诗文225篇,除去匾额,还有207篇诗文。周雷指出,书中诗文有六个方面的作用:(1)注明撰书来由,陈述立意本旨(4篇/首);(2)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作者观点(25篇/首);(3)塑造典型形象,隐喻人物命运(130篇/首);(4)描绘典型环境,烘托故事氛围(29篇/首);(5)展开故事情节,贯穿艺术结构(14篇/首);(6)交代历史背景,反映社会风尚(7篇/首)。
我们主要讨论《红楼梦》前八十回。曹雪芹代拟的诗词曲赋总计140多篇/首。我们将这些作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以第三者身份写作,具有阐明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如第一回《题石头记》《好了歌》及其“解注”,第三回写贾宝玉的《西江月》二首等;第二种是以作品中人物身份所写,这类诗词不论是写景咏物或言志述怀,都能表现人物身世和性格,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有些还暗示人物的命运。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作品。鉴于这类作品对于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布局小说结构等方面的多重作用,它已成为这部长篇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名下的诗作,一则反映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风流雅趣,二则见出各人率真之性情。为了让诗如其人,曹雪芹可谓费尽心思。
曹雪芹在创作小说中各人所写的诗词时,心中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这是我们欣赏《红楼梦》诗词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我们不是孤立地欣赏这些作品,而是欣赏它们如何体现人物的风神。
本项任务是“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细读品味其诗词,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撰写短评”。下文循此研习。
(二)诗词欣赏
1.林黛玉的风神。
林黛玉的诗词是《红楼梦》诗词中的重点。
(1)《咏白海棠》。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描写大观园姊妹结成“海棠诗社”的首次吟咏。李纨被大家推为社长兼评委;迎春限韵,韵脚依次用“门”“盆”“魂”“痕”“昏”五字;惜春监场。
黛玉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她写的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首联从看花人写起,“半卷”“半掩”四字,洒脱自在。冰碾作土,以玉为盆,从白海棠的根基着笔,凸显其清净高洁;也是曹雪芹对黛玉品格的暗示。“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宝玉总是倾心于黛玉的风流别致。
颔联用暗喻、比兴手法写白海棠,也是别开生面。因为海棠花蕊形似梨花之蕊,所以用梨蕊之白形容其外形。梅花在冰雪中开放,凌寒傲雪,幽香扑鼻,喻不同流俗的品格。这里借梅花之香,间接赞颂白海棠高洁的精神。
颈联说白海棠如月中仙子穿着自己缝制的素衣,又如闺中少女秋日里心含怨苦,在抹拭着眼泪。
尾联抒发孤独抑郁之情。满腹心事无人可与诉说,只好在凄凉的黄昏,听任寒冷的西风吹彻身体,等待一个个寂寞清冷的夜晚。
全诗从白海棠的根基入笔,运用比兴、拟人等手法,托物寄情,通过白海棠的孤独自处,写尽黛玉的执着高洁,情真意切,一气呵成。
值得关注的是,评定时,李纨认为宝钗的诗含蓄浑厚,应为第一;宝玉则为黛玉不平。
钗黛两相比较,黛玉弱不禁风,孤芳自赏,为人犀利尖锐。她要的是一份赤诚的情感,渴求知己相赏相恋,“得成比目不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即使“风月债难偿”,也“蹈死不顾”。宝钗体格健康,温柔敦厚,得体大方,她要的是现世安稳和对得起自己身份的体面尊荣的婚姻。
李纨为人平和允正,她能原谅黛玉的尖刻,未必能深入理解黛玉的精神世界;只有宝玉,是唯一与黛玉心心相印的人,可惜这两个相爱的人根本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诗歌中相赏相惜。
(2)《咏菊》。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描写咏菊花诗。大家先是钓鱼、喝酒、玩乐,然后在墙上勾选自己相中的题目,各自构思创作,最后一起分享交流。这里只讨论潇湘妃子林黛玉的诗: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这次李纨推黛玉诗作为第一。
黛玉的性格和气质与菊花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她在诗中能比别人更自如、更淋漓尽致地抒情言志。
《咏菊》首联说“诗魔”不分早晚地缠着她,说明黛玉心内有郁积,要借吟诗来排遣。“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排遣的结果却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解衷肠之人难得,黛玉的寂寞更加无法消散释怀。颔联的“口齿噙香”与尾联提及陶渊明咏菊,都是为了表明黛玉的高洁情怀。
因为少人攀谈,所以转向“问菊”。黛玉的情怀是“众莫知”的,她也不屑于人知,但内心的郁积还是让她走到菊花面前“喃喃”叩问,背着双手的动作亦十分可爱。她决不趋时的品格,也像园中菊花的迟开一样;“圃露庭霜”的清寒,更凸显她的清高孤傲。在贮满感情的眼里,鸿雁南飞、蟋蟀哀鸣,皆因相思之苦。黛玉深知人间寂寞,所以,长叹一声,与菊花畅谈片时。
《菊梦》写菊花做梦,当然也是黛玉自己的梦。首联写菊花梦见飞上高天,与云月为伴。颔联写菊花的精灵白日飞升,不是羡慕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后的自在飞舞,而是去寻找和“我”一样喜爱菊花的陶渊明,点明爱菊的真正原因是羡慕陶令的精神操守。颈联描述菊花梦见归雁,正在恋恋不舍之中,被虫鸣惊醒。醒来之后,一片寒烟衰草,满目凄凉,此情向谁诉说?
黛玉的质性与菊花的凌寒傲放相互映照。她向菊花寻找感情依托,标举自己的精神追求,说明现实中她十分寂寞,许多苦楚,无人诉说。
三首菊花诗先借咏菊而咏志,志不獲骋,遂借问菊而自问,自问无结果,只得朝思暮想自我哀伤。黛玉心中燃烧着情感的火焰,却又因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愁怨怅惘,因此,三首诗情调哀婉,忧伤沉抑。
有趣的是宝玉和探春的表现。
“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一派天真烂漫,遇到知己,倾情相赏。
“探春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很明显,探春不喜欢这种太深情、太痛苦的诗,她欣赏的是内容和技巧的均衡典雅之美。
(3)《螃蟹咏》。
《螃蟹咏》是《菊花诗》的余波。在作完菊花诗、吃蟹赏桂之际,宝玉先吟成一首:“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问“谁还敢作”。黛玉笑他“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
越是亲密的人之间,说话越是容易放纵。人家说黛玉“使小性儿”,但在宝玉眼里可能只是“恃宠而骄”。“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这种话只能出自黛玉之口。宝玉处处夸奖黛玉,为她没被评为第一而不平,为她评为第一而狂喜,黛玉却对他毫不留情。也许,她觉得宝玉是唯一可以肆意说话的人吧。
受了黛玉的嘲弄,宝玉笑道:“你这会子才力已尽,不说不能作了,还贬人家。”黛玉听了,并不答言,也不思索,提起笔来一挥,已有了一首。众人看道: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斟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前面咏白海棠咏菊诗深情隐约,咏蟹诗则多嬉笑怒骂。诗人的写作对象既有风花雪月,又有国计民生,还有生活闲趣。风格可能深情婉约,也可能活泼俏皮,永远一副面孔的诗人和诗作,多无聊。
这是一首逗趣诗,是黛玉性格可爱俏皮的表现。
“铁甲长戈死未忘”,形容螃蟹熟了还张牙舞爪的样子,有点可笑。“堆盘色相喜先尝”,螃蟹是一道美味,大家都赶来品尝;其中两螯之内有嫩玉般的鲜肉,红壳之内膏肥脂香。吃完了这些,还有八只脚呢,这可是下酒的佳肴。如此佳节,有如此佳品,还有美酒千盅,桂树香风,多惬意!
这是林黛玉难得的轻松时刻。刚才写菊花诗是有深刻寓意的,费神费力,这时候她想放松一下,诗作内容也是逗趣的。
有不少记录生活小景、表现生活情趣的小诗,不期而然包蕴了哲理,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本来就是可爱的一幅画面,但里面又有含蕴不尽的旨意。林黛玉这首诗有没有言近而旨远的寄托呢?
有人说,第一句嘲笑了恶人哪怕死去也不改变其本相。——这似乎还能接受。
有人说本诗首句把蟹壳、蟹螯比作铁甲长戈,赞美了螃蟹至死不忘反抗的斗争精神。接下五句则以喜爱的心情,赞美蟹为人们提供美味。末两句点出食蟹的时间和优美环境。总之,这是一首托物寄意并歌颂反抗精神的诗。——虽不同意,但理解评析者的思路。
有人认为螃蟹的桀骜不驯暗喻宝玉的反抗精神,后面的“嫩玉”“红脂”“多肉”“助情”继续赞美螃蟹,表明黛玉对宝玉的称颂。——请注意,虽说诗无达诂,但解诗还是要结合小说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不能完全基于自己的臆想。这类过度阐释,务必谨慎甄别。想想看,黛玉会用“嫩玉”“红脂”“多肉”赞美贾宝玉?只听说过青蛙王子的故事,螃蟹公子就算了吧,而且前面宝玉刚刚被嘲笑过。
再看原文写道:“宝玉看了正喝彩,黛玉便一把撕了,令人烧去。”可知黛玉没将这首诗当回事。
一般认为,有兴寄的文字才是好文字,但这种兴寄要自然而然,要前后照应且内部自洽。
没有兴寄的文字,有时也是好文字,里面有一种说不出的趣味,有不能简单概述的情感和态度倾向,让人在捧腹的时候惊叹作者的灵光乍现。这种文字比有兴寄的文字更难得、更隽永。它不是没有价值观,只是价值取向更加潜隐。
林黛玉这首诗就是游戏之作,但同样能体现她的智慧和才情。随意写来,懂的人看了会心一笑,不必发掘微言大义。——这世间总有一种人,永远不知道“趣味”,永远在寻找“意义”,这是很可悲的。
黛玉这首诗,不过是吃螃蟹时率性而为的产物,显示了黛玉性格中天真、俏皮、充满童趣的一面,与那个敏感多愁的形象形成了互补。
只有率真的人,才会写有趣味的诗。
2.贾宝玉在诗歌中的精神成长。
(1)四时即事。
限于篇幅,我们选择其中的佳句略加分析: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春夜即事》);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夏夜即事》);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秋夜即事》);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冬夜即事》)。
这些诗在某种程度上与李煜、李清照早期的词作有某种相似性,轻盈优美,温香暖腻。虽然主旨并不高明,但描写都很有画面感,且平实说来,不骄矜,不张扬,也显示了少年宝玉的气度。富贵公子与小鬟煮雪烹茶、笑言频频的温暖画面,再现了贾宝玉温柔富贵乡的日常生活。
虽说“愤怒出诗人”,但不是所有的诗都基于愤怒;平顺安乐的生活会让人沉溺于奢靡,也能让人精致优雅地写诗。写诗是为世间创造精神财富,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从事稼穑。贾府里有寡廉鲜耻、强取豪夺之辈,但宝玉不是。所以评价宝玉早期的诗歌,要更多地理解他当时的明媚心态。
(2)咏白海棠。
当宝玉享受着这迷人的生活时,生活很快就显示了它狰狞的另一面。他对女孩子的呵护,对生活的柔情,对黛玉的热恋,对仕途经济的痛恨,对官场禄蠹的厌恶,这种种“不肖”行为,招来毒打。第三十三回的宝玉挨打不是简单的父子矛盾的爆发,而是两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立的必然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宝玉挨打之后没有收敛,反抗的心志反而更加坚定了。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首句“秋容”指白海棠色白淡雅。“七节”指花朵在枝头成串成簇,开得十分茂盛,“攒”有聚拢的意思,一树海棠一树雪,突出其洁白。
颔联以杨贵妃和西施比海棠花。杨贵妃和西施分别暗喻宝钗和黛玉。宝钗“肌肤丰泽”,宝玉曾调侃“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第三十回)。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第三回),和西施捧心同具柔弱之美。“冰作影”形容宝钗的身体,“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
颈联写“晓风结愁”“宿雨添泪”,说明宝黛的情感遭遇了来源不明的阻碍。心证意证两情相悦,本应该恣意享受。青春年少,富贵闲人,爱情遂愿,不是人间至乐吗?为什么在宝玉的笔下却是风来愁不散、雨大多泪痕呢?是什么让他紧张、焦虑、忧伤?一般性的伤春悲秋,故作凄凉语,很多诗人也常描绘,但上一联明确写的是他牵挂在怀的姐姐和妹妹,再作浮薄语也不会拿这份感情寻开心。结合全书来看,这一联倒像是一语成谶,写尽了宝玉一生不能忘情黛玉的心事。如果是“冰作影”,也许还能在矜持中保持一段合适的距离;偏偏是“玉为魂”,心志投契,灵犀相通,怎能释怀?
尾联写失意之人,独倚画栏,落日楼台,清砧怨笛,何以面对这愁煞人的黄昏。
很明显,这首诗已经失去了《四时即事》的轻松优游。宝玉在挨打之后,感觉到了生活狞厉的一面,虽然有无尽的感伤,但他没有改变心志,还是要为他心里坚持的理想和价值,为那些他钟爱的人去死。
(3)芙蓉女儿诔。
诔,历叙死人生前行事,是在丧礼中宣读的一种文体。晋代陆机《文赋》述文体之特点:“诔缠绵而凄怆。”《红楼梦》第七十七回至七十八回,晴雯遭到王善保家的诬陷,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凄惨地病死在她表兄家里。宝王闻讯,悲不自胜。小丫鬟信口说晴雯死后做了专管芙蓉花的花神,宝玉就写了这篇情谊深长的祭文来哀悼她。
《芙蓉女儿诔》原文较长,这里不引用。我们讨论这篇诔文,是想梳理宝玉性格发展的历程。
前面《四时即事》反映的是富贵闲人的生活;《咏白海棠》是对宝钗、黛玉两人情感的伏线,宝玉已经开始感受到人世的风雨;这一篇则是宝玉为自己最看重的丫鬟所写的祭文。贵为宝玉,也无法保护他心爱之人。
宝玉在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见到的第一首判词就是晴雯的,足见晴雯地位之重要。全书所有丫头中,晴雯着墨最多,个性刻画得最为鲜明。她身份卑微,不知家乡父母,十岁时就被赖大买来。贾母见她“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赖嬷嬷就拿她孝敬了贾母,后来又到了宝玉房中。她容貌美丽,天性聪明,女工最巧。虽然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始终保持着做人的尊严。这样的姑娘十分难得,堪称“霁月难逢”。但越是品质高尚、富有个性的人,命运越加凄惨,“彩云易散”就预言她夭亡的结局。
诔文开篇,赞颂了晴雯心灵的美丽和人品的高洁,“噫!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四个排比句,极尽赞美之能事,将晴雯高洁、坚定、美丽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自从进入大观园,她与宝玉情深意笃,她曾为宝玉磨墨贴字,曾扶病夜补雀金裘,曾“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晴雯有着“爆炭”般的性格。她风流灵巧,锋芒毕露,早就遭人怨恨了。
诔文中,作者将晴雯比作奋飞长空、不与凡鸟同群的“鹰鸷”,还仿照《离骚》的香草美人之喻,将晴雯比喻作芳香高洁的茝兰。晴雯作为一个“身为下贱”的丫头,在宝玉心中,却可以与历史上的名人媲美。这是宝玉对女性最大的尊重,也是宝玉眼光远远高于同时代人之处。寶玉将晴雯的不幸遭遇同高标见妒被贬长沙的贾谊、“贞烈遭危”和番塞外的王昭君相比,再以汝南王与碧玉、石崇与绿珠等至死不渝的爱情为喻,表现宝玉晴雯之间关系的不同寻常。
作者逐一回忆两人过去欢乐相处的细节,如:“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馀痕尚渍。”“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芽枉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是谁害死了晴雯?宝玉在诔文中指向在王夫人面前造谣诬陷的王善保家的人等,可实际上就是王夫人本人。晴雯之死,让宝玉明白这个家族有更大的悲剧即将发生。
诗如其人。诗歌的发展变化印证了诗人的性格和情感变化。宝玉最开始只是不愿意读那些博取功名的书,他在无意识地抗拒无形的压力。他在向牢笼不断发起冲击时,慢慢看清了自己的力量。司棋之死,芳官入空门,晴雯被逼身亡,这些无辜者的遭遇,激起了宝玉的愤慨。他怀着深深的同情和满腔的愤怒朗诵这篇祭文时,掀开了温柔富贵乡的紫色帷幕,将冷酷粗粝、充满血污的生活本体暴露于读者面前。
宝玉最后会有怎样的觉醒?与真实的生活搏斗之后,是深陷牢狱之灾还是遁入空门?我们可以有许多的猜测。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那个在春夜里和小姑娘们调笑的宝玉,那个喝多了酒想要打开炉子煮茶的宝玉,已经死了。——怀着这样的心情,让我们好好读那些温暖哪怕是有些纤细的诗句,好好感受一个少年的情怀。想一想:我们到底被剥夺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今天,我们又该怎样成长?
三、教学建议
本项任务要求“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细读品味其诗词,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撰写短评”。所以,第一步要全面梳理这个人物的诗词作品,然后结合小说情节进行分析。
上面的案例特别提示我们,在欣赏小说中的人物诗词时,不能脱离文本,不能放大自己的感觉,要结合文本,要明白小说中所有的诗词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
为了纠正理解上的偏颇,我们建议,不仅要关注主要人物的诗词作品,还要关注其典型性格行为特征,这样既有利于结合性格特征赏析其诗词,又有利于通过诗词了解其性格特征。如我们选择史湘云的诗词,可以先选取她的海棠社作品,即“咏白海棠”二首、“咏菊”三首,还有桃花社作品。然后,还要特别关注她的典型行为,如第六十二回的“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的呆萌,第四十九回的“论诗”的执着,“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的豪爽,还有第三十二回湘云建议宝玉与清客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的“糊涂”——如果脱离了这些典型细节去分析诗歌,难免南辕北辙。
参考文献:
[1]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 劉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 薛瑞生.红楼采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