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约翰·奥斯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的剧作《愤怒的回顾》开创了二战后英国戏剧创作的新领域。本文试从残酷的社会现实、危急的婚姻状况、矛盾的人物性格及复杂的情感关系四个方面来解读主人公吉米愤怒的原因。通过对主人公吉米愤怒的原因的深刻解读,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愤怒的回顾》这部伟大的剧作。
关键词:吉米的愤怒;社会根源;人物性格;情感关系
作者简介:张蒙晰(1991.11-),女,汉族,河北省承德市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
一、残酷的社会现实
《愤怒的回顾》向读者透彻清晰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社会状况。在残酷而又真实的社会现实面前,吉米的愤怒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同时从吉米的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
首先,是苏伊士运河的主权问题。1956年9月19日,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管辖权,这给英、法以沉重打击。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特别是英、法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长久以来,运河的经营权掌握在运河公司手中,其中英法占有绝大多数股份,每年的收入超过1亿英镑。其次,自由殖民地的反宗族运动的开展以及核裁军举措的实行,令英国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失去了与其他大国抗衡的实力,也逐步沦为美国的附庸。
最后,战后工党上台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国的困境。这令寄希望于改革来改变英国现状的英国民众大失所望,这种失望、沮丧和悲观的情绪在年轻人中更为盛行。这些年轻人深深地感受到建立新型社会的理想已化为泡影,他们对政府越来越不满,但又无力对抗整个强大的社会,所以只能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愤怒。
二、危急的婚姻状况
阶级的悬殊是造成吉米和艾莉森婚姻不幸的最根本原因。吉米出生于普通的英国工人阶级家庭,而妻子艾莉森则出生于中上层阶级。在这种差异悬殊的阶级婚姻中,吉米是有一种自卑感的。一方面,他愤怒于自己无所作为,没能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而所谓的中上层阶级的妻子及其家人却不能够帮助他实现抱负。因此,他对妻子的家人进行不断地挖苦与嘲讽。他嘲讽妻子的父亲,因为他认为他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而这些所谓的资产阶级并没有给他们这些有抱负的青年带来一丝帮助。同时,他也痛恨妻子的母亲,认为她是好战分子,正是这些好战分子令原本和平富饶的英国变成了现在这般,也令他们这帮有抱负的英国青年无处施展抱负,怨天尤人。另一方面,他愤怒于妻子对他的不予理睬。由于二人不在同一阶层,也没有共同语言,吉米深感与妻子的不和谐以及妻子对他的不够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吉米的自卑感愈发深厚,同时他的愤怒也愈发强烈。在无力改变的现实面前,吉米只能通过对妻子及其家人无情的嘲讽、攻击和谩骂来发泄心中的愤怒和不甘。
三、矛盾的人物性格
吉米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都要在愤怒、沮丧和怨天尤人当中度过。他是一个矛盾的纠结体,性格中存在着矛盾的一面。一方面,他暴躁、凶残,总是对妻子及周围的人恶语相加,他嘲讽、挖苦艾莉森的家人,对他们不屑一顾,而自己却狂妄自大、自命不凡。而另一方面,他又离不开艾莉森。他希望得到艾莉森家人的帮助来实现他未完成的梦想。他对艾莉森的代表资产阶级的父亲不屑一顾,但同时又希望自己可以跻身到上层社会的生活中去。
总之,吉米是纠结体的代表。他的性格中既存在着暴躁、残忍、恶毒的一面,又存在着软弱、温柔、真诚的一面。其实连吉米自己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只是在每天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中,通过谩骂、挖苦、嘲讽妻子及其家人朋友来达到一种心理扭曲的平衡,来宣泄自己心中无尽的愤怒。
四、复杂的情感关系
在《愤怒的回顾》中,人物情感关系的复杂也是造成男主人公吉米愤怒的原因。首先,是吉米将妻子与自己之前的女友进行的对比。吉米认为妻子枯燥无味,没有活力,特别是她对于自己的不予理睬、无话可说,令吉米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很不幸福,他很怀念曾经的美好日子。其次,是妻子与自己的好友克里夫的关系明显要好于自己。妻子不愿意理睬自己,甚至连个笑脸也没有。而且无论自己怎样挖苦、嘲讽、激怒妻子,妻子都不作回应,就好像没有他这个人存在一样。但对于自己的朋友克里夫,妻子却温柔可人,他们甚至拥抱接吻,这让本身自卑的吉米更加失落、愤怒。最后,是吉米与妻子的好友海伦娜之间的扭曲关系。剧本中,吉米是厌倦和排斥海伦娜的,然而最后竟与海伦娜发生了一夜情,海伦娜还在艾莉森出走后与吉米生活在一起。
这种复杂而混乱的情感关系使得吉米与艾莉森原本岌岌可危的婚姻更加动荡不安,这也令吉米越发的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他同时也对自己所处的静止状态无能为力,唯有愤怒是他的唯一发泄方式。
参考文献:
[1]傅俊(编).《英国戏剧读本》(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苏福忠(编).《外国戏剧百年精华》(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3]王岚 陈红薇.《当代英国戏剧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