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丽莉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启蒙阶段的核心科目,一直深受教育者关注。尽管如此,小学语文教学始终存在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教师无法找准教学切入点,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始终得不到保障。好的切入点是授课的前提,也是教学效率的保证,因此,加强对切入点的找寻,对打造精彩课堂具有极大的作用。
一、立足课文题目,明晰阅读方向
阅读教学首先关注的是文本的题目,通过题目进行阅读教学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式。题目不仅呈现课文内容,也是课文内涵的体现。每篇课文都有一个“文眼”,而大部分文眼都能从题目中获取。因此,教师需要借助题目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指出清晰的阅读方向,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学习《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时,题目其实已经彰显了文章的中心。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可以通过PPT展示题目,同时邀请学生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感受或者认识。有的学生回答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清玄,主要写的是他自己对时间的认识。”还有的学生单刀直入:“时间又不是人或者动物,为什么还会跑呢?”还有的学生说:“根本不需要和时间赛跑,因为时间很慢,不是有度日如年的说法吗?”另一些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谁说时间很慢来着?有时候上体育课,上着上着就下课啦。”“作者怎样和时间赛跑呢?”……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选择其中具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1)“我”和时间赛跑的原因是?(2)“我”是如何和时间赛跑的,发生了什么故事?(3)和时间赛跑之后,结果如何?我的感受又是怎样的?通过教师的梳理,学生对文章的顺序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也会带着问题重新阅读课文,在对答案搜寻的过程中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在案例中,教师直接将题目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不但激发学生的思考,还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按部就班教学方式的颠覆,让学生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引导线索切入,理清文本脉络
每一篇课文都有各自的线索,有的文章甚至存在多条线索。假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根据课文线索对学生展开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更加明确方向。所谓文章线索,指的是文章的核心脉络,既是文章构成的基础,也是展开高效阅读的前提。教师需要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线索推导作者的行文用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以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也会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文本,更有利于其形成科学的阅读习惯。
例如,学习《落花生》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阅读课文,同时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这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线索进行叙述的?学生在阅读后,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需要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梳理段落大意,进而梳理文章大意。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作者是以“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为顺序展开叙述的。作者简单写了收获花生的经过,重点围绕着花生身上具备的美好品质进行书写,让学生意识到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讲外表体面的人。尽管花生其貌不扬,但是浑身是宝,作者通过借物喻人的写法赞美了生活中默默付出不图虚名的人。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中立足文章线索,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通过梳理文章脉络,理清文章顺序,学生逐渐明了课文的线索,也就等于把握住文章中心。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大意,还能培养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认知。
三、抓住关键语句,突破教学难点
盡管教师课前已经制定了周密的教学设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详细解释每个知识点,就需要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导致原定的课时根本不够用。因此,这意味着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必须有所取舍。教师可以借助文章的核心词句来揭示主旨,从而顺利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例如,学习《珍珠鸟》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就抓住全文核心句作为教学主线,“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既揭示主旨,同时也能够照应课文内容。教师立足于此进行教学,能够辐射全文,梳理文脉。教师第一步应该给予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当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之后,学生都能发现文章的中心句。其次,让学生再次回归课文,谈谈自己是从何处体会到“美好的境界”的,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经过朗读发现,珍珠鸟起先对“我”是害怕的,但是随着相处的增多,珍珠鸟逐渐对“我”打消了敌意,甚至会在“我”伏案写作时,“……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通过作者和珍珠鸟的日常相处,教师接着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这种美好的境界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建立在信赖的基础上的。教师在教学时选择中心句作为切入点,接着通过核心词句品读“美好的境界”,将整篇课文分为两个部分。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人爱护鸟—鸟依赖人—美好的境界,可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本案例中,教师借助中心句展开教学,这一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核心,还能够节省教学时间,提升教学效率。《珍珠鸟》本身并不难学习,主要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和小鸟之间的相处状态以及情感变化。教师通过中心句切入教学,让学生很快梳理文章脉络,也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四、立足课文体裁,实施个性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作品体裁各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采取一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根据文本体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体裁,也就意味着有了不同的侧重点和解读方式。教师需要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根据体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例如,讲解《少年闰土》时,这篇小说写的是少年闰土,课文也是围绕闰土这一形象展开的,学生能够很快梳理故事脉络,人物闰土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具体经过如何?借助这些问题,学生能够理清文章思路。同时,本文既然是写人小说,那么核心在于塑造人物。因此,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找寻课文中和人物描写相关的语句并阐释其好在何处。如闰土的外貌如何?月夜下闰土又是如何捕猹的?闰土的性格从何处体现?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心中的闰土形象会进一步丰满,而这也是小说成功的原因。教师结合小说体裁特点,成功实现了文本解读,不但帮助学生梳理了课文脉络,还能够增进学生对闰土这一艺术形象的感知,可谓一箭双雕。
不同的体裁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上述案例,教师面对的课文是一篇小说,而小说的讲解方式自然不能等同于文言文或者记叙文,教师在立足小说体裁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教学,不仅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人物形象。
好的切入点意味着教师能够掌控教学节奏,而切入点的正确选择将直接决定课堂效率。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切入点,实施个性化教学,不仅能够实现高效语文课堂,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元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