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光芹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了机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相关资源,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辅助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顺应课改的要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理解所学知识,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图片展示,拓展知识
文字和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但是适当的图片展示也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在选择图片时应遵循必要而谨慎的原则,才能使图片的正面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在具体教学中,图片展示主要用于同课文相关的重点知识,通过情境化和形象化的引导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可用于同课文有关的知识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一课时,在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先让学生自行想象作者描绘的海滨小城的样子,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心目中最喜欢的海滨小城的特征,以此回顾课文内容。然后,教师为学生呈现了数张海滨城市的精美图片,借助这些图片,开展了涉及两个主题的讨论活动。第一个主题是让学生选出最符合课文描述的海滨小城样子的图片,并说明为什么。通过这个讨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图片的形式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第二个主题是让学生选择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图片,并说明为什么,同时和课文所描述的滨海小城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所选的图片中的风景和课文描述的异同之处。这些具有开放性的讨论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这种讨论的氛围较为自由,学生在表达时没有顾虑,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掌握使用图片的技巧,要明白呈现图片的目的不是单纯地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感官认识,而是借机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二、聲情并茂,感知语言
语言和声音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一般的课文还是古诗词,朗读和聆听是感受语言之美、体验文采的必经之路,但是单靠语文教师的朗读,有时候并不能把所有课文的语言之美以最佳的状态呈现给学生。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收集到很多具有更高专业水准的朗读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别样的风采,学生也可以感受各种风格的朗读,使课堂朗读不再单调乏味,使课文以声音的形式灵动起来。
语言之美,以诗歌之美为代表。诗歌之美,美在韵律。如,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互联网收集到这首古诗多个版本的朗诵或歌唱音频。每个音频基本上都忠实于原诗,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又各具特色。学习诗歌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记忆和背诵,而是对诗歌韵律的感知、对语言之美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朗读,是对经典之作的亵渎;没有共情的记忆,无益于语文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听到古老的诗词通过现代的歌唱方式完美地重新演绎出来时,几乎都沉醉其中。之后,教师询问:“听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道:“从小就背诵古诗,但这是第一次感受到古诗的美妙,没想到诗歌可以这样唱出来。”
很多音频的内容来自学生课文,但是一旦以不同的声音形式传达出来,就可能具有超越课文本身的意义,纸上一个个生硬的汉字仿佛瞬间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视频铺垫,深挖背景
视频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视频的滥用可能妨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相关视频资源时把握好尺度。视频内容的选择对于视频运用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课文需要一定的历史或其他背景知识,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对于这些历史或其他背景知识的呈现,有时候借助相关视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少年中国说》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真正感悟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情怀,切身融入历史的长河中去体味文章的意义,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段关于“戊戌变法”的纪录片片段。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参与者,本篇课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以后。通过戊戌变法,学生不仅对梁启超有了充分的认知,对于课文中所描写的爱国热情与忧患意识也有了非常真切的体验。当学生看到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时,“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以沉重的节奏呈现出来,学生不禁为之动容。在学生随后朗读课文时,几乎人人情绪激昂、感情饱满。如果没有相关视频的铺垫,很难达到这种群情激昂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瞬间被调动起来,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在充分利用优质课件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爱国情怀的充分激发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均有明显的提高。
选择合适的视频资源,可以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基于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围绕教学目标,这是选择视频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
四、课件优化,精彩纷呈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在教学素材的选择和课件的制作方面更加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获得优质的教学素材,并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方便快捷地直观呈现。优质课件是传统板书的信息化升级版,它是在传统板书基础上的质的飞跃,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在制作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的课件时,教师通过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使课件内容既丰富又紧密围绕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课件中包含了圆明园及那段被毁的历史的相关图片,并以动态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圆明园从建造到毁灭的简史,以及中华民族所经历的那段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史。学生不仅对那段历史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而且由此带来的感情上的共鸣,为课文教学的顺利进行铺垫了必要的感情基础。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感情是理论的前提。呈现优质的课件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情感的最佳途径,多种信息化技术的综合运用,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更加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语文的课堂学习成为学生回味无穷的心路历程。在实践中发现,通过课件的持续优化,使个别原本不是很喜欢语文课的学生也爱上了语文课,使某些原本在课堂上容易走神的学生也开始变得十分专注,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其自由表达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信息技术为优质课件的制作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课件制作和使用的技能。课件的制作过程,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深思熟虑的过程,也是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
总之,在教学中合理引入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革新的必然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小学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受益于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合理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双楼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