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断舍离”

2020-05-28 09:45马妍
戏剧之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断舍离成长

马妍

【摘 要】曹保平导演的电影作品《狗十三》讲述了十三岁初中生李玩在“中国式教育”下的成长故事。从青春期的叛逆、反抗到家庭与社会“规训”后的接受、妥协,李玩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本文以《狗十三》电影中李玩成长的“断舍离”来反映中国式成长语境下的“自我意识”建构。

【关键词】成长;自我意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096-01

《狗十三》作为一部青春电影,并没有沿袭以往青春电影惯用的恋爱、怀孕、分手、堕胎等套路,而是将镜头对准一个十三岁的初中生,讲述了初中生李玩青春期所面临的困惑与迷茫的故事。在影片中,青春期作为每个成年人必经的过程,似乎伴随着社会的现实与残酷,而这种现实的残酷首先来自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约束与束缚。在“中国式教育”下,父母向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灌输更适于社会生存的法则,这实际上构成了他们对社会的第一认知,而这与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与冲突,当面对这些矛盾与冲突时,他们奋力反抗,却最终不得不学会接受现实并重新认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放弃、压制和丢掉一些东西的过程,就是每个人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自我意识建构的必经过程。

一、青春叛逆期:自我意识中捍卫“主体性”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13岁初中生李玩与父亲关系的紧张,处在青春期的她对自己身处的家庭和环境有很多的不理解。在面对这些不理解时,她表现出来的是遵循“自我”的反抗与敌对。在面临学科选择时,李玩执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物理小组,但是父亲在老师的建议下强迫她在英语兴趣小组名单上面签字,这让她无法接受并开始和父亲的“冷战”。

冷战一直持续到“爱因斯坦”的到来,“爱因斯坦”是父亲为了跟她和解送来的一只小狗,一开始她对这只小狗有着很强的抵触,后来在相處的过程中慢慢跟爱因斯坦打成一片。这只小狗的出现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李玩情感上的缺失,同时也填补了她与父亲关系的“缺失”,父女关系也因此获得了暂时的缓和。但是当爱因斯坦丢失后,随之而来的是这种平衡关系的打破和李玩情感世界的崩塌,她陷入了歇斯底里的反抗中,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不停地寻找爱因斯坦,但是这种强烈的反抗最终以父亲的爆发和教训告终。而李玩在这一过程中的反抗宣泄了她对家人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她对自我主体性的捍卫。

二、“中国式”教育规训:自我意识的重新建构

拉康认为“自我”始终是一个幻想,是空洞的存在,需要在他者中生存、体验并得到确认。“不能以自己本身来度过自己一生的人类悲剧是主体在构成自己原型的那个原始的地方就注定了的。”[1]因此,“自我意识”在影片中并不是指李玩在某一时期的认知或者为此做出的反抗,而是她在认知的过程中所接受的规训和再认知,这就是成长的过程,也是自我意识重新建构的过程。

这一点在《狗十三》中体现为李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一致的行为转变。如她一开始拒绝喝牛奶到后来接受,从认定第二只小狗不是“爱因斯坦”到遭遇暴打后的妥协,在面对饭局时接受成人的职场法则,装作若无其事地吃下面前的狗肉,再到影片结尾李玩曾经最爱的“爱因斯坦”出现在自己面前她却无动于衷。这所有的行为转变都是李玩在成长过程中的妥协,她开始接受无力反抗的现实,放弃曾经的坚持,丢掉当初自己最在意却无力挽回的“爱因斯坦”,接受成人世界的残酷和虚伪,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规则之中。

“自我主体的成熟是以牺牲欲望的真实作为代价。”[2]李玩的成长就是建立在这基础之上的接受和妥协,她不再奋力反抗与挣扎,而是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规约下接受眼前的一切,这不仅仅是李玩一个人的成长,而是所有成年人必经的过程。在《狗十三》的故事中,成长意味着对“自我意识”的重新认识与建构,它必定伴随着选择性的“断舍离”。

三、成人世界法则:自我意识的“再认知”过程

影片《狗十三》在讲述青春成长故事的同时也折射出成人世界法则,这种法则建立在中国式成长语境的基础之上。中国文化历来强调群体认同,把人看作是群体的一分子,是他所属的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个体价值依赖于他所在的群体并借此体现。[3]因此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依赖于群体,在群体中彰显自身价值。影片中出现的几次“饭局”就反映了这一成人世界的法则。李玩的父亲带着妻儿参加工作饭局,在饭局中为了讨好主客张哥一味地阿谀奉承,称兄道弟,并因为这次应酬忘记了带李玩去看天文展的承诺。父亲的这些行为在女儿看来是无法理解的,但又同时在无形中影响着李玩对这个世界的再认知。

李玩对“自我意识”的再认知来源于家庭,准确地说是来自她的父亲,她在与父亲的对抗中慢慢接受了父亲传递给她的所谓的“为她好”的思想,并按照父亲希望的样子发展,接受了父亲的规训,也不再做无畏的抵抗。李玩越来越像一个“大人”,也开始慢慢适应成人世界的法则,这个过程是她对以往“自我意识”的否定与再认知的过程,她在中国式成长语境下接受了“成人的现实”。

参考文献:

[1]王小峰,李濯凡,译.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45-49,59.

[2]曹保平,吴冠平, 冯锦芳,皇甫宜川,张雨蒙.狗十三[J].当代电影, 2014 (04) :47-56.

[3]申朝晖.《狗十三》:镜像映射与症候探微.《电影评介》,2018(20).

猜你喜欢
断舍离成长
优雅的亲子“断舍离”
绝症病房:万里追爱的异国情敌,叫声嫂子“断舍离”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从消费开始“断舍离”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断舍离”,日本人拥抱极简主义
网络世界“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