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的调研分析

2020-05-28 09:45张弢黄琳舒
戏剧之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公众号昆曲微信

张弢 黄琳舒

【摘 要】本文在2018年10月11日、2019年3月21日和2019年8月1日以“昆曲”为搜索项,搜索名称中包含其微信公众号,进行梳理和统计。从公众号的数量、名称、账号主体、注册信息的完备情况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对当下微信公众号中昆曲的传播状况进行初步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昆曲;微信;公众号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010-02

昆曲,是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微信,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昆曲艺术几经兴衰。在保护和传承昆曲的过程中,昆曲工作者和昆曲爱好者们尝试并使用了各种渠道和方法。使用微信公眾号平台,即是其中的一种。这将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和新兴的传播渠道结合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

笔者于2018年10月11日、2019年3月21日和2019年8月1日以“昆曲”为搜索项,搜索名称中包含它的微信公众号。三次统计,分别选取季度中的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以及一个月中的上旬、中旬和下旬的第一天。排除了节假日、公休日等的特殊性。所得数据稳中有变。在历时近一年的观察中,基本梳理了“昆曲”相关公众号的实际情况。

一、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数量

2018年10月11日(四季度第一个月中旬第一天),共得到121个结果。除了其中有1个是云南省昆明市的一个交警大队的公号,因地名“昆曲”而选中,实际与昆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数量应该为120个。

2019年3月21日(一季度第三个月中旬第一天),笔者同样以“昆曲”为搜索项,搜索微信公众号,共得到127个结果。对比第一次的搜索结果,第一次搜索获得的公众号中有3个因更名或注销,消失了。同时又新增了7个名称中带有“昆曲”的微信公众号。

2019年8月1日(三季度第二个月上旬第一天),笔者第三次以“昆曲”为搜索词,搜索微信公众号,共得到130个结果。对比第二次的搜索结果,有8个公众号因更名或注销消失,同时又新增了10个名字中带有“昆曲”的微信公众号。 在此次搜索中,第一次搜索获得、第二次搜索消失的“苏州市未成年人昆曲教育传播中心”又恢复了。“阿姆斯昆曲运营中心”中的“昆曲”亦为地名,其中并无昆曲内容。与“平安昆曲”一样,不计入统计。

三次搜索抽样,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虽有特定个体的变化、调整,但整体数量上没有明显变化,总体上呈现稳中略升的状态。

二、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的名称分析

名称中包含“昆曲”是这批微信公众号的共同特征之一。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它们再进行细分类,大体可以分为:昆曲学习研究社团的公众号;高校及中学兴趣社团公众号;昆曲院团、演出机构、演出场所的公众号;昆曲名家个人或工作室公众号;为一次演出、一次活动、一个剧目的推广而办的公众号;商业品牌推广号,以及其他等,共七个类别。

(一)区域性昆曲学习研究社团的公众号。如“南京昆曲社”“北京陶然昆曲学社”“武汉昆曲社”“广州五山昆曲社”等,多以地域名为“前缀”,2018年10月11日调研时,共有32个此类号。至2019年3月21日,又增加 “上海昆曲研习社”和“北京昆曲社”两个,达到34个。2019年8月1日又增加“重庆古琴昆曲学社”,达到35个,占到总体的26.9%。这个比例是比较集中的。

(二)高校及中学兴趣社团公众号。如“复旦昆曲研习社”“法大昆曲”“南大昆曲推广团队拾梦者”等,截止到2018年10月11日,涉及18个学校,20个公众号。其中,有的学校不止一个公众号。至2019年3月21日,又增加了“南外昆曲社”,中学社团首次出现。至2019年8月1日,又增加“BDFZ昆曲研习社”,北大附中成为第二个有昆曲公众号的中学。

(三)昆曲院团、演出机构、演出场所的公众号。如“北方昆曲剧院”“苏州昆曲”“兰芽昆曲”等,共4个。其中“苏州昆曲”和“兰芽昆曲”均为苏州兰芽昆曲剧团的微信公众号。与昆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在苏州有地域集中性。这类公众号,在后来的几次抽样中,变化不大,比较稳定。这与昆曲院团比较稳定存在一定关系。

(四)昆曲名家个人或工作室公众号。如“花开富贵昆曲记”“单雯昆曲世界”“石小梅昆曲工作室”等,截止到2019年8月1日,共15个。至2019年8月1日,增加“张冉昆曲艺术工作室”(公司为账号主体)。原来同名后改名为“上海张冉昆曲艺术工作室”(个人为账号主体)亦同时存在。前者账号主体为公司,后者则为个人。这一类的公众号往往会在名称上进行调整。如顾卫英的公众号原名为“一旦有戏工作室”,后改名为“昆曲名旦顾卫英工作室”等。

(五)为一次演出、一次活动、一个剧目的推广而办的公众号。如“昆曲荣耀北昆60华诞”“昆曲浮生六记”等,共5个。这类公众号与前面四类不同,不是常设的,往往是活动开始筹备即创办或注册,活动结束后即不再活跃,甚至停止更新。

(六)商业品牌推广号。如“昆曲酒”“昆腔酒业昆曲酒”等6个。这类公众号营销意味比较明显,与昆曲相关的内容并不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意思比较明显。

(七)传统文化展示推广号。这类公众号数量不少,主要由一些昆曲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创办或注册。公众号内容往往兼有昆曲、古琴、中医养生等。这类公众号在名称上往往与京剧、古琴等明显带有中国传统雅文化特点的符号关联。

从名称不难发现,第一类和第二类公众号,研习、传承的目的比较明显;第三类、第四类和第五类公众号对机构、个人,或者对某次活动的宣传思路展开传播,宣传色彩比较明显。第七类公众号,以“昆曲”为名,在展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对昆曲议题的针对性进行关注和呈现。

三、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的账号主体分析

除隐私设置不显示账号主体外,绝大部分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账号主体主要分为三类,即企业、文化机构和个人。

(一)以广告、公关、咨询等类别企业为账号主体。如“中国昆曲社”的账号主体是广州市益策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涵说昆曲”的账号主体为托斯博斯(北京)广告有限公司等。这些账号主体虽然是企业,但基本也是与文化、咨询、公关与广告相关的企业,而非生产型企业。“昆曲酒”和“昆腔酒业昆曲酒”是特例。

(二)以文化机构为账号主体。“兰芽曲苑山塘昆曲馆”“昆曲学社”“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等,这些公众号的主体是一些演员工作室、剧团等。还有一类是以昆曲社如苏州市吴江区清音昆曲社為主体的“清音昆曲社”等。

(三)以个人为账号主体。这类公号的数量相对最多。截至2018年10月11日,这类公号达到90个,占比80%,如“单雯昆曲世界”“环球昆曲在线”。到2019年3月21日,此类公号增加7个,至97个,占比76.4%。到2019年8月1日,这类公号增加2个,至99个,占比76.2%。

从账号主体来看,个人主体的账号在数量上占较大优势。一些文化机构的公众号仍然以个人名义注册。不少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实际依托一些兴趣爱好社团。这些社团成立的初衷主要是兴趣爱好,多数还是业余爱好,其中的“活跃分子”往往是账号的实际注册人和运营管理者。

四、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登记信息的完备情况

在微信公众号注册后,账号主体情况显示的资料情况,有些是必备的,如注册时间、公众号名称、账号主体等;也有些是账号主体申请时可选择是否详细填写,如主体位置、提供服务者、位置,以及原创文章篇数等。

(一)账号位置信息登记不全。微信公众号的账号主体位置,可以在“更多资料”项目中直接显示,也可以在“更多资料”中的“账号主体”中显示。可以是GPS定位,也可以是文字表述。2018年10月11日,有25个公众号选择在“更多资料”中直接使用GPS定位显示位置,91个公众号在“账号主体”中写明所在省份。在当时的120个公众号中,大约只有不足20%选择了清晰标注,75.8%选择了宽泛标注,有近25%则没有标注。2019年3月31日,有26个公众号选择GPS定位标注位置(20.5%),有96个公众号选择文字标注省份(75.6%)。2019年8月1日,有26个公众号选择GPS定位标注位置,占20%,有99个公众号选择文字标注,占76.1%。三次抽样,情况没有非常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个项目的详细情况标注大多数只有大略信息,只有少部分标注比较清晰,尚有少部分无标注。

(二)注册时间和认证时间的标注不够清晰。每个公众号都经过注册才上线,但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并不全部有意识标注注册时间。2018年10月11日,只有79个公众号表明了注册日期,而首发文章的发表日期在注册日期之前的有不少。可见,即使标注,也并不准确。2019年3月21日,有87个公众号标注了注册日期。2019年8月1日,有90个公众号标注了注册日期。以“昆曲”为名的微信公众号主要为订阅号和服务号。这两种公众号的认证虽不是必须的,但均可通过“认证”获得更大运营权限。2018年10月11日,有17个公众号填报了明确的认证信息,只占到总数的14.2%。到2019年3月21日,增加了2个,共有19个公号有明确的认证信息,占到总数的14.9%。到2019年8月1日,又增加了2个。认证积极性不高实际上说明这些公众号对提升权限的需求不高。

(三)原创文章的标注不完备。大多数公众号的原创篇数,要么没有标明,要么数量比较少。2018年10月11日,仅有27个公众号标明了自身推出的原创文章篇数。其中,“复旦昆曲研习社”的原创篇数最高,其时达100篇。“石小梅昆曲工作室”“昆曲小闲事”等的原创篇数比较多。将公众号按原创文章的篇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复旦昆曲研习社”(复旦大学)100篇、“昆曲小闲事”80篇、“石小梅昆曲工作室”73篇、“昆山昆曲”68篇、“环球昆曲在线”59篇。在之后的两次统计中,起初标注原创文章数的公众号基本都坚持标注,起初没有标注原创文章数量的公众号也鲜少增加标注。公众号的原创文章数量增长普遍比较缓慢。只有“昆曲文化”在2019年3月21日至8月1日的4个多月的时间里增加了43篇原创文章。还有几个公众号出现原创文章数微量减少的情况,如“昆曲酒”“清音昆曲社”等,均出现了1-2篇的减少的情况。

总体而言,在昆曲工作者和爱好者中,微信,特别是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渠道,被广泛运用。从这些账号的基本资料来看,目前昆曲工作者和爱好者使用的热情高,传播的内容针对性强、集中度高,但传播的专业化程度尚不高。在使用微信公众号传播中,昆曲表演者、研究者和爱好者尚处于摸索阶段。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新信息格局中的昆曲传播路径与逻辑重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ZDIXM109。

作者简介:张 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琳舒,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公众号昆曲微信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微信
微信平台促进旅顺口旅游发展的实践研究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微信
微信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