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卢昊
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日本人却日益倾向于“极简主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以“断舍离”的精神,“对物件做减法”,以此进行自我减压。由此日本社会还出现了只拥有极少私人生活物品、奉行简单生活的“极限民”群体。在社会风气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以简约、朴素为特征的极简主义风格流行于日本时尚设计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创意和品味。
“为生活做减法”
尽管现代极简主义起源于欧美,但在现今日本却成为一种流行生活方式,不少日本人开始遵循“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为自己的生活“做减法”。由此日本还出现了不少“极限民”,他们以一种相对极端化的方式,主张“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活物品”。他们的公寓中仅保留一张桌子、一个床垫,或一个简单的拉门木柜,其它不必要的杂物一概扔去,屋子里空空荡荡(如图),衣柜里的衣服只保留两三套,衣服样式简便单一化,私人着装制服化,出门则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像洞穴里的原始人一样生活”。著有《我们已经不再需要物品》一书的佐佐木典士称,他们这样的“极限民”舍弃了过去大量的存物,很多人只有十几件衣物和生活用品,无用的装饰用品或奢侈品则一样没有,为的是不在吃什么、穿什么和用什么这样的日常琐事上过度耗费精力。这让他们焕然一新,“将物质生活极简主义化,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即使不是追求极端“极简”生活的日本人,很多也愿意在平时花一些时间整理自己的物品,并且“淘汰冗杂”,借此放松身心。笔者在日本认识一位供职于全球五百强企业,年薪很高的当地白领,他对笔者说,他在闲暇之余,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收拾和丢弃杂物,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掉,这对于工作压力很大的他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减压方式。推崇极简主义的作家指出,所谓“杂物管理学”不是简单丢弃杂物的过程,而是一种心理上自省,回归自我的过程。
源自日本禅宗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是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著名倡导者。她提出了所谓“断、舍、离”的生活哲学,所谓断即拒绝不必要的购买与消费,舍即丢弃多余生活物品,离即克制对物质的欲望。山下在访问禅寺时,因僧侣们简单而虔诚的生活受到启发,扔掉了自己多余的物品,继而在日本推广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2000年起,山下在日本各地举行以“断舍离”为主题的讲座,受到人们特别是高级白领与家庭主妇们的欢迎。她还大量著书,将极简主义与生活方式、减肥法乃至职场经验联系起来。她自称“杂物管理咨询师”,倡导“杂物管理学”,主张让人们整理自己的生活杂物,力求简单,由此调整生活态度,被各媒体争相报道,成为日本社会的流行话题。
在不少日本人看来,“日本式的极简主义”并非西方的舶来品,在日本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12世纪禅宗佛教经由中国传入日本,在室町幕府时期达到鼎盛。以京都金阁寺、和服和歌舞伎为代表的浮华炫丽,和以桂离宫、能乐、茶道为代表的简约朴素,构成了室町文化的“一体两面”。其中,后者正是源自于禅宗佛教的世界观。基于宗教禁欲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物哀”和“幽玄”情结使得日本人的审美观倾向于“极简”。在日本的禅宗寺院里,不用大量的绿树流水,而用白沙、石头和青苔组合勾勒,制造出所谓“枯山水”庭园,这被日本人认为是极简主义的“早期形态”。日本的社会一贯注重体系、秩序和纪律,限制个体在正式社交中的任意性,因而需要宣泄压力的日本人,在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间里更为注重“自然简单”,以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简约影响到时尚界
在“越简单越好”的社会风气下,日本时尚界和消费品的设计也相当推崇极简主义。事实上,日本的极简主义设计在全世界很有名。它的设计风格被西方时尚界概括为如下几个关键词:不均等对称、朴素、自然、静寂与含蓄。日本的设计师们强调,极简主义的关键在于细节的精细,如深泽直人、原研哉等著名设计师,均在自己的作品中主张“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美”。“极简大师”原研哉身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他对极简主义的贯彻,充分渗透到他设计的每一个酒杯、茶具、家具、生活用品中。设计师们的设计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味,进一步推广了极简主义。不过也有日本评论家说,真正的极简主义和消费主义是矛盾的,而产品设计师们基于厂商的利益,他们的设计表面样式似乎简单,但在素材、工艺上更加追求奢侈繁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