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昊 柳集文
摘 要 文化是湖泊的靈魂,洞庭渔歌这一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洞庭湖湖区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受现代文明发展影响,洞庭渔歌的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使这一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得到保护并传承下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田野调查,介绍洞庭渔歌的发展现状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从传播学视阈出发,结合当前融合媒体发展现状,探讨洞庭渔歌整合传播的新可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庭渔歌;整合传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软实力。2006年至201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 372项,其中传统音乐类共计170项。洞庭渔歌,湖南省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相关研究有助于理解洞庭湖及周边地区水泽文化、水神信仰等,其内容是对洞庭湖渔民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在其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抢救性保护与传承工作已迫在眉睫。
1 洞庭渔歌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洞庭渔歌是湖南省岳阳市的传统民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早在名篇《岳阳楼记》中,就有对它的相关描述。洞庭渔歌傍水而生,历史悠久,战国时期便有了渔歌的雏形。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它逐渐融合渔歌、湖歌、灯调三种民间小调,内容书写多为表达渔民的心情变化,是对其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极具地方特色,具备很高的人文历史价值和民俗学价值。2014年,“洞庭渔歌”被评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生产发展与文化变迁,如今,洞庭渔歌的类型主要分为五大类,即号子类、生活类、爱情类、民俗类和祭祀类。号子类,以《船工号子》为代表,多形容渔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自发组织劳动,如拉纤、收网等,节奏铿锵,富于动感;生活类,则主要表达渔民内心的喜怒哀乐,如向洞庭湖倾诉个人内心的情感,代表作有《河水哪有我的眼泪多》等;爱情类,多为男女之间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受洞庭水域影响,婚姻、恋爱均在船间,由此萌生出大量歌曲作品,如《光棍娶亲》等;风俗民俗类,更多反映渔民的生存技巧,及对子女的教育等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代表作有《我的渔歌万万千》等;祭祀类,内容主要为渔民祈求水神、龙王保佑风调雨顺、行船平安,代表作有《洞庭仙》等。
国务院曾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家+省+市+县”的4级保护体系逐渐形成,有关部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洞庭渔歌所属的湖南省岳阳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力求促进洞庭渔歌进一步传承发展。如今,已建成多个洞庭渔歌传习基地:以历史留存为主的洞庭渔歌传习馆,以科研培养为主的湖南理工音乐学院,以兴趣教育为主的九华山小学和以旅游发展为主的茶博城。但是,洞庭渔歌的传承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阻力。
1.1 老龄化现象突出,后续传承困难
据统计,湖南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1人,其中已去世数十人,传统音乐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仅余12人。另据新华网报道,第五批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达到了63岁,其中40岁以下传承人占比不足1%,60岁以上的传承人占比达58.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现象明显。
年龄因素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传承人对社会发展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新事物接受程度,这也是多数公众对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致索然、感觉其内容与形式陈旧的客观因素之一。洞庭渔歌第六代传承人陈岳林已经58岁,其他传承人也面临着年龄增长身体状况日益下降的局面。在培养后继传承人时,存在年轻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陌生和疏离。当前,洞庭渔歌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队伍呈现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较难形成科学可靠的传承梯队。传承人陈岳林当前共收徒两人,其平均年龄也已超过30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也对传承人的保护有直接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继承和推动,这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保障。
1.2 流行音乐冲击,文化认同感较弱
现代生活节奏地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艺术文化的不断丰富,使得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存在着一定距离[1]。不可否认的是,流行音乐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冲击影响是巨大的。
就受众而言,传统音乐的鉴赏需要受众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对故事的理解和体会等,其受众多为相关生活的体会者。流行音乐特色鲜明,种类繁多,面向更为广大的受众,其中更以年轻受众为主,他们也同样成为音乐传播的重要力量。就内容而言,流行音乐以抒情、叙事等为主,表达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认知倾向,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容易为大众所理解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传承时长相关规定,其内容多记载历史,讲述过往的民众生活,或偏向于宗教祭祀,与当代人生活距离较远,难以紧跟时代潮流或热点进行发扬,较难吸引受众兴趣。就传播可能而言,民间音乐唱腔独特,演唱工具复杂,演唱语言以当地方言为主,十里不同音,传播范围严重受限,听懂并理解歌曲对外界而言十分复杂。流行音乐则多为常用语言演唱,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感,其传播较少受到语言等方面的限制,更易被大众记住和认知。
1.3 受到地域限制,生存空间日益萎缩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世代传承中离不开艺人、表演者和观众,民间音乐总是和一定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生存状态交织在一起的[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洞庭湖区的渔民大部分都上岸转产转业,且他们的子孙已经很少从事养鱼捕鱼活动,对洞庭渔歌的保护与传承是陌生甚至排斥的。
如今洞庭湖会唱洞庭渔歌的渔民寥寥无几,不是从事其他工作去了他乡,就是在家的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的老人。现存的年轻渔民几乎不会唱洞庭渔歌。民间音乐中时常体现着湖区传统的祭拜礼仪与祭祀习俗。洞庭湖区渔民几乎一生都在水上生活劳作,特殊的生产力结构和生活方式构成了该地区渔民特有的价值观念[3]。他们崇尚自然、敬畏鬼神,因此洞庭渔歌的祭祀类歌曲对于研究水泽文化、水神信仰等民俗学和历史文化学的价值重大。但缺少渔民的口耳相传则就丧失了民间习俗的原有风味。
2 媒介融合语境下洞庭漁歌的整合传播
拉斯韦尔曾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概括传播的三个基本社会功能为:环境监视、社会联系与协调以及社会遗产传承[4]。而宣传手段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第2条中对“保护”这一主题词的阐释①。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以新内容、新形式等发展自己,如何利用和推广新媒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尤为重要,尤其是表现力强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1 传播内容的多维整合
通过民俗与人、地理空间与日常生活的之间的关联来整合传播内容。洞庭湖,古称“云梦”。岳阳楼景区就屹立于洞庭一侧,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借助洞庭湖、岳阳楼景区本身及其相关的背景和人文精神等着手洞庭渔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播发展。
庙会是一个地区民俗、生产与贸易的集中展示场所。岳阳楼开放景区汴河街春节庙会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在湖南省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对丰富市民春节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城市品牌及推进岳阳的城市旅游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洞庭渔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借助庙会这一文化空间,与地方风味浓厚的平江皮影、花鼓戏、巴汨罗长乐故事会等一起,展示出传统艺人的生活状态和故事,在民间信仰与世俗生活中弘扬展示岳阳地区的文化特色与湘北风情。庙会这一民俗仪式和过程背后的文化传统,例如其所包含的祈愿等多重文化内涵,从日常叙事中渗透它的发展与现状,尤紧其所蕴藏的中华民族人生理想与主导价值观念,满足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遗产文化的获得感。
与社区活动内容相结合的“社区参与”。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环节当中,“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因此,洞庭渔歌在传播过程中可以策划相应内容与社区活动保持联系。社区文艺汇演活动一直是岳阳楼街道各社区所重视的活动,在社区活动中,受众大多为儿童和中老年群体。岳阳楼区九华山小学洞庭渔歌合唱团根据社区宣传保护洞庭湖这一生态系统的号召,展开传唱洞庭渔歌的文艺汇演活动,从儿童视角出发,合唱团的小演员为社区居民以及游客带去赏心悦目的渔歌表演,以此达到宣传保护母亲湖与洞庭渔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中所提出的“忧乐精神”等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的内容也是洞庭渔歌在传播过程中可以融合的内容。这句名言在新时代也有了新的内涵,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忧患意识,弘扬担当精神与爱国情怀。洞庭渔歌传承人陈岳林把“忧乐传承”四个字定为自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也创作了许多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的歌曲内容。岳阳楼景区管委会和景区青年志愿者会定期前往君山等地慰问抗日战斗英雄。“铭记革命历史,关爱抗战老兵”是现如今岳阳地区进行的公益活动。洞庭渔歌在保护与发展中可以为慰问抗日战斗英雄的做公益演出,从而传递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歌声中让更多的志愿者和社会成员感受洞庭渔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2 传播平台与传播形式的整合
当前,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一媒介生态环境已经来临。视觉文化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的大众传播必会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传播媒介影响着人类感觉中枢,受众倾向于享受的含有视觉、听觉等的现代电子媒介已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洞庭渔歌在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手段之外如何借助于现代传媒科技提升和强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平台和传播形式是我们应当探寻的问题。
传统媒体是洞庭渔歌的主要传播平台。在官方网站上发布相关信息是目前洞庭渔歌的主要传播手段。湖南经视曾制作过系列节目宣传洞庭渔歌,《非遗湖南——洞庭渔歌系列》。在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评选中,李海英创作的电影剧本《洞庭渔歌》曾获金奖。此类传播平台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可在相关专业领域提高洞庭渔歌的知名度,并提供给洞庭渔歌发展传承更大的信心和能量,利于稳定已有受众群体,是其发展与推广的重要参考和经验基石。
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发展。“自媒体时代”来临,个人话语权的提升,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和被传播者,提高了民众的自主参与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发展提供支撑。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各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因其交互性强、快捷生动而成为网民特别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光明网、斗鱼直播在2017年联合主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直播等融合的传播形式逐渐推广。网络直播存在着特殊的“社交性”与“即时互动性”,洞庭渔歌可以利用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推广。
经走访调研,洞庭渔歌已与当地岳阳楼景区进行文旅合作,岳阳楼景区开通了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但其关注度不高,粉丝数量少,受传承人年龄等限制,与相关平台融合度较差。
在本项目进行之中,团队设计多条洞庭渔歌的抖音短视频,利用音效和特效等视听包装迎合受众审美。同时,团队在小红书等相关应用发布洞庭渔歌等内容,与岳阳市旅游路线结合,吸引了部分游客关注,并对洞庭渔歌表现出较大兴趣。
文旅融合将是未来洞庭渔歌与新媒体平台结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洞庭渔歌相关实物较少,扩大相关旅游项目宣传,并提出包括文化理解的路线设计,将有助于其进一步发展为当地特色,并以此吸引更多人直接参与其发展。
3 结语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也难免会有大量具有装饰与表演性质的内容进入洞庭渔歌等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但其也部分真实地表现出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文化与生存现状。这些经由各种传播平台、传播形式发布出来的文化遗产样态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与保护传统文化。在当前的融媒时代下,要充分进行多方协同的跨媒体整合传播,以更好地保护、宣传、弘扬与传承洞庭渔歌等各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第二条,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基本文件,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2014年中文版。
参考文献
[1]雷焕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基于太谷秧歌的濒危性[J].文化学刊,2020(1):47-50.
[2]周雨城.湖北省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曾娜妮.水神信仰影响下的“洞庭渔歌”研究[J].艺海,2015(5):13-15.
[4]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