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翔 张校 王晚明
摘 要 随着信息网络发展,传播媒介不断丰富,近年来日本流行语不断传入我国并融入人们的生活,并以其独特文化而影响社会心理和网络舆论。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基于布雷多克“7W”模式对当前日本流行语现象进行分析解读,把握日本流行语的产生、发展与传播规律,以期为创造健康的信息文化环境和今后媒介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正确认识日语流行语的传播。
关键词 日本流行语;“7W”模式;传播机制
1948年拉斯维尔在《社会中的传播结构和功能》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模式,并将其五种基本要素进行顺序化处理,形成“5W”模式,亦称拉斯维尔模式,即谁(Who)、向谁(To Whom)、透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说了什么(Say What)、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但是因該模式忽略传播者的动机与环境,在拉斯维尔提出“5W”模式十周年之际,布雷多克在《<拉斯维尔公式>的扩展》一文中又增加两个W:在什么情况下(What Environment)、为了什么(Why),构成“7W”模式。
伴随动漫文化输入,人们使用日本流行语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日本流行语的传播过程更有着针对性和指向性。作为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外部传播环境和内部主观心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7W”模式来分析日本流行语,能更好掌握日本流行语的产生与传播环节。
1 传播者与受众(Who And To Whom)
1.1 传播者的年轻化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10~39岁网民占整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到了24.6%。在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最多,达26.0%。”[1]由于现实生活中年龄、生活境遇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日语流行语言的接受程度和使用必然存在着种种差异。互联网时代,作为网络原住民一代的年轻人,求知欲强,好奇心重,追求个性,对外来事物存在猎奇心理,乐意接受并使用日本传入的流行语。中老年人对于互联网信息的接收相对滞后,对于日语流行语言更是如此。其次由于历史原因,中老年人中仍有不少人对于日本甚至对日语存在恶意,不愿意更不想接受和使用日本流行语言。
1.2 受众的多元化
日语流行语自产生以来,就以其贴近生活、短小精悍以及特定来源而在一开始便能够引起小群体的共鸣。在之后的流传过程中,虽然部分会消亡变为死语,但还有部分会随着传播过程中不断演变,因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而最终存留下来[2]。以《咬文嚼字》评选出的年度流行语“打Call”为例,它是从日本偶像圈的小众文化发展而来,起初只在女偶像、二次元日漫和演唱会live等场景下使用,随着使用“打Call”的人越来越多,适用场景越来越广,慢慢地我国出现了为男偶像打Call的情况。到后来,如果觉得某人很棒,也可以说“为××打Call”。随着日本动漫的传入和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盛行,“打Call”从小众的御宅文化圈、偶像粉丝团也泛化到了整个网络环境中,年轻人以外的群体也开始有意识或被动了解并接受“打Call”一词。
1.3 传受合一
在互联网信息迅猛传播的今天,新旧传播媒介不断更迭,并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移动终端的普及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信息交互的时间,改变了传统的传播者地位。传播主体由相对性、一体化到多元性、去中心化,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多对多联系成为可能。在全媒体时代,年轻人既可能是日本流行语的传播者,同样也可能是受众,传统的“5W”模式受到冲击,传受合一的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在通过转发一些富有新意的日本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在圈子中获得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同时,圈子中话语权的竞争更加激烈,日本流行语在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不断被“二次创作”并扩散,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日本流行语的传播。
2 传播环境及动机(What Environment And Aim)
根据卡茨“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基于个体需求与目的心理接触媒介,并希望通过媒介接触来实现其需求[3]。在开放性、信息爆炸性的网络空间中,这些来自他国充满新意的流行语能满足年轻人猎奇心理,并与其自我意识诉求的表达不谋而合,年轻人更加愿意选择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志。互联网开放、自由的特性也使年轻人更能表达自己的诉求,在通过互联网使用流行语与传统思想抗争的同时,拥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群体往往会将自己划分在一个个的文化圈内,于是无形之中构筑起年轻人特有的网络文化圈[4]。
日本流行语在网络中的使用呈现出爆炸性的外在延伸,爆炸的范围往往便以该特定的文化圈为外沿界限。往往处于特定的圈子中的年轻人对于日语流行语言的接纳程度更高,吸附性自中心向外部递减。因此可认为,使用日本流行语本质上是年轻人特定群体圈子内的身份互动联系的重要形式和象征符号。通过使用日本流行语言,年轻人能够更加快速融入特定的文化圈。
3 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
3.1 垂直社区群:哔哩哔哩等
在日本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与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类似的二次元垂直社区群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以B站为例,它是以二次元文化以及弹幕互动为特色的社群,其话题具有鲜明的二次元动漫、互动分享以及再创作的特点,类似日本的NICONICO动画网站。其次,在B站上创作主体们营造出二次元以及日漫流行元素氛围,增加年轻人对于社区群的依赖性。在B站中不乏兴趣不同、爱好各异的人群,这些人往往会存在某些相同的审美和需求。在B站这一垂直文化群的营造的氛围下,观众能够将日本流行语中的元素充分发挥[5]。
在B站制作视频的年轻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传播者的角色。可能其本意并非对流行语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但他们在B站上在满足自身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也推动了日本流行语二次创作发展。B站满足了这一部分人认同感,让他们和兴趣相同的人产生分享与互动的动力。还有一部分人,俗称“观众老爷”,他们不生产视频,来到B站或寻找归属感,或单纯浏览。这一部分人中不乏国内的动漫迷们,这就逐渐扩大了日本流行语的影响力。
每年流行语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由日漫甚至是直接就是日语中的流行语泛化而来的词汇。例如“萌”系词汇,出自“萌え”。近年来萌系词汇大热,也促进了萌经济的发展。垂直社区群根据不同的个性化推荐,让这一部分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二次元文化圈,从而实现年轻人群体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日本流行语传播[6]。
3.2 社区产品:贴吧、豆瓣等
社区产品以内容主导,激发群体的讨论兴趣,年轻人对于其黏性较强。在该类社区产品中,人们可以各自发表自己看法和观点。以贴吧为例,每个人不仅能随时随地关注他人动态,更能点赞跟评,甚至可以登上实时热点榜单,从而将事件推向舆论风口;还可以就此开帖发起话题,每个人都可以跟帖讨论,每个人都仿佛占据了舆论的高地。微小的使用日语流行语在贴吧用户中能产生巨大的效应。
例如御宅文化,最开始有人说是二次元非主流文化,也有人说是脱离日常交流的文化,最终在贴吧落脚生根。御宅族们在贴吧发帖、交流、转载和评论等,在社区中建立起属于二次元群体的文化阵地。作为二次元御宅族的基地,百度动漫贴吧在传播发展日语流行语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7]。
3.3 社交产品:微信、QQ等
社交产品以关系主导,群体社交互动性强,但缺点是注意力较为分散,持续性不强。以微信为例,微信社交中有一对一的对话沟通,也有一对多的群体互动,更有朋友圈“点赞评论”的展示型交流。在朋友圈这一强关系分享的平台上,公众号以及个人朋友圈借用当下热门的流行语来吸引流量和博得关注。因而时不时可以看到,某个公号发布一篇引起广泛共鸣的爆款文章,突破各个圈子的壁垒在朋友圈刷屏。但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通常情况下并不会持续很久。比如日源词“給力”来源日漫,表示“加油、了不起”等意思,在世界杯、奥运会等时间段内使用频率较高。
4 传播内容(Say What)
根据相关调查,从2008年至2018年,日语流行语主要来自动漫映画、影视作品、网络及体育竞技等方面[8]。首先日本动漫产业发达,对外辐射过程中尤其对我国的影响较大。其次中日历史上交流频繁,国人对来自动漫、影视以及体育竞技方面的日语流行语较能接受。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信息更加自主化和对等化。由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到如今自主的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产生信息的自主化也导致了传播信息的个性化。越来越多新颖的信息更加吸引人眼球,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日本的流行语满足了人们猎奇的心理,得到一定的传播。另外信息的自主化和个性化也促成草根文化的兴起,通俗易懂的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接收者的认可程度。
5 传播效应(With What Effect)
第一,排解压力,轻松生活。当前的流行语的使用者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但迫于生活的压力,其中的二次元文化爱好者,希望在二次元中寻找到精神的慰藉。随着小众文化大众化,人们也开始通过日语流行语来宣泄情绪,放松心情。
第二,意识觉醒,表达诉求。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都掌握一定话语权。从形式上来看,日语流行语短小精悍,便于传播,适应如今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同时,也容易引起圈子群体的共鸣,往往该类日语流行语会成为群体表达自我认同和情感诉求的语言,例如××一族。
第三,浅层阅读,缺乏思考。在传统媒介时代,人们通过纸笔来传播和接受信息,在整合信息的同时,也促进对信息的深入思考。但在如今新媒体时代,信息长度不断降低,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影响着信息接收者的阅读习惯,人们对某些信息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人们暴露在信息浪潮中,但其中真正有用的信息却仅仅只有一小部分。此外由于缺乏思考和信息监管,信息鱼龙混杂,一些低级趣味的流行语大行其道。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7W”模式下,日本流行语由于本身内容的独特,拥有其特定的受众,并基于受众的群体动机,在现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通过丰富的传播渠道在社会中发挥着显著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使用日语流行语时要注意鉴别、调适和整合,使之适应我國国情,并为本国所用。这样方能在丰富我国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创造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
[2]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8.
[3]刘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9.
[4]郑欣,朱沁怡.“人以圈居”: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化传播研究[J].新闻界,2019(7):25-36.
[5]王润秋.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B站鬼畜视频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
[6]张校,王晚明.基于模因论分析日本流行语传入中国的规律与变化——以“萌”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2):39-41.
[7]蔡骐.百度动漫吧中御宅族的文化传播解析[J].求索,2016(10):172-177.
[8]黄健翔,王晚明.流行语视角下日本社会文化心理探究——以2008~2018年日本流行语大赏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