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传播时代灾难新闻媒介框架的比较研究

2020-05-28 09:40黄智远刘小杭
新媒体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比较研究

黄智远 刘小杭

摘  要  后传播时代,融媒视域中UGC模式的建构与社交媒体中KOL(key Opinion leader)的崛起使“把关人”的责任位移。灾难新闻中,社交媒体与具有“元媒介”属性的新闻网站整合信息资源,共同建构媒介框架。文章以微博、新浪网有关“盐城响水爆炸事故”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探究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对灾难新闻媒介框架的特点,并就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议。

关键词  社交媒体;盐城响水爆炸事故;新闻网站;比较研究

2019年3月21日,江苏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迅速引发媒体聚焦,形成舆论热潮。后传播时代,信息传播速率提升、体量增长,传统媒体关注度下降,在被迫转型阶段以“中央厨房”模式为首的媒介融合进入深水期。而灾难新闻中,社交媒体与新闻网站共同建构媒介框架,引导社会舆论。

1  样本抽样

1.1  研究样本

新闻网站选取新浪新闻高级搜索,以“盐城响水爆炸”为题,时间跨度从2019年3月21日到4月30日,共检索到577条样本,按照时间顺序,排除重复的样本内容及打不开的文本,共计有效样本245篇。社交媒体选择微博高级搜索,检索操作同上,共得到有效样本337条。

1.2  类目设计

本文借鉴臧国仁的框架三层次理论,具体从报道主题、新闻来源、报道倾向、消息来源、报道基调、报道体裁和报道形式七个方面进行研究[1]。而微博类目设计略有不同,主要是信息来源和报道体裁

方面。

2  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对“盐城响水爆炸事故”媒介框架的比较研究

2.1  宏观——主题框架对比研究

2.1.1  时间维度——主题呈现结构化差异

1)历时性分析。数量上看,微博高于新浪网。作为社交媒体,微博用户数量大,内容以短小消息为主,传播速率高、频率快。报道持续性方面,新浪网贯穿整个研究时段,传播过程无断点,而微博呈现断点式特征,时间轴的密集程度呈现离散态势。纵向看,微博早在3月22日已占据事件报道的舆论顶峰,而新浪网虽报道更为持久,但整体“峰域值”仅为60。

2)共时性分析。如图1所示,微博主题趋向于事故进展情况和救援措施,而图2则反映了新浪网虽更倾向于事故进展情况和善后处理,其他四维相对较缓,但均有体现,这反映了新浪网主题趋向更加丰富、均衡,而微博的主题呈现较为单一,集聚在突出两维上,其他维度较少,会削减受众接受多元类目信息。由此,微博样本后续报道阶段处于“式微”状态,这是微博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的直观呈现,也是受众关注与媒介主题呈现相互作用的结果。

2.1.2  信源维度——信源选择控制和仪式传播框架均显趋同性

新闻网站作为传统媒体助力分发的主要平台,重视新闻真实性,而微博作为后传播时代的典型社交媒体,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西方学者詹姆斯·W·凯瑞曾提出的“仪式传播观”的概念,而灾难并不是仪式,但经过媒体聚焦、整合及宣传,赋予报道内容的仪式化特征,使受众获得了情感体验和情感聚焦,这就是重大灾难报道内容的仪式化[2]。因此,两者均通过象征性符号的反复呈现,为受众建构事件概貌,并根据特定的报道基调,影响公众情感趋向。

2.2  中观——形式框架对比研究

2.2.1  报道结构框架趋同

“选择性接触”理论在后传播时代高度强化,受众更倾向于接触感兴趣的媒介内容。但符号化报道不代表受众一定会忽视那些与己无关或相对的媒介内容,对未经证实的消息,即使受众选择性接触,媒体关注仍存上限。如图3、图4所示,两者都以主要事件为主,结果和影响次之,历史、评估较少。参考信息来源发现,微博评估方面的样本集中于微博大V,消息来源并不权威,也反映了此类消息虽为受众关注,但未被证实,仍受限于选择性接触内。

2.2.2  媒介属性与消息来源差异

新闻网站对灾难报道及时性方面应对能力偏低,缺乏有效监测、预警和主动为公众设置议程、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研究发现,消息来源集中于媒体记者和政府官方,可见灾难新闻的消息来源仍倾向于权威信息源,微博中少数“KOL”能获得几何式传播速度,但多数信息传播广度仍存限制,且持续性不强。

2.3  微观——文本框架对比研究

数据表明,新浪网的报道形式集中于纯文字和文图;而微博報道形式多样,借助直播、视频为受众营造现场感,构建了当代社会“虚拟在场”的互动模式,由此产生现场情境互动的“共同关注”和“情感连带”效果,因此,互动仪式链理论依然能够产生作用[3]。而新闻网站对讯息的呈现更多是扁平化特征,缺乏受众互动的欲望表达。另外,情感与理性协同是灾难报道的重点,而新浪网和微博都倾向于中性话语表达。灾难是残酷的,新闻是理性客观的结合体,务必展现以人为本的情感共识。

3  “盐城响水爆炸事故”媒介框架的思考与建议

3.1  媒介框架的综合思考

“盐城响水爆炸事故”报道中,呈现出后传播时代的新兴特性,即随着时间演变和新闻发展,改变了原有宣传严重、淡化灾难影响、信息公开不及时等问题,走向以人为本的灾难报道新时期。

3.1.1  新闻专业化内容的创新表达

研究发现,消息来源倾向于政府官方及媒体,报道结构侧重于主要事件,主题倾向于事故进展,这展现了媒介框架侧重于采用权威消息,通过展现政府在灾难面前采取的积极措施等新闻事实构建框架。样本多采用中性话语表达,便于平衡灾难报道中的情感与理性,并运用平视化视角,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增强了新闻可读性和人文关怀。

3.1.2  渠道优势互补,共同引导舆论

灾难报道有社会公共属性,因其突发性易引起社会恐慌和公众情感失控。而媒体的社会公共职能,为公共事务提供参与平台,避免舆情压制,产生的触底情绪和负面舆情效果。微博作为强关系的社交媒体,具有“4A”特性,与作为讯息集散地的新浪网相互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传播矩阵,共同引导舆论。

3.1.3  地方媒体的“式微”与政务微博的“失位”

研究发现,地方媒体因受众黏性不高、舆论引导能力较弱,处于相对“式微”状态。而政务微博,作为舆论治理的关键环节,也处于相对的失语状态,这直接影响关键媒介讯息抢占信息高地的速度,是整个事件中媒体矩阵唯一主体失职的表现。

3.2  报道框架的综合建议

3.2.1  践行社会责任,丰富报道框架

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受众最需要政府官方的权威信息,其中政务微博需抢占微博阵地,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发出全面、及时的声音。初始阶段,信息真假难辨,最能以正视听的是政府官方的权威消息。安全生产是媒体宣传的重点,将安全宣传报道常态化,丰富报道框架,痛定思痛的同时,敲响安全警钟。

3.2.2  强化舆情预警,注重情感互动

灾难新闻应注重与受众形成良性的情感互动,安抚社会情绪。另外,应兼顾“两个舆论场”,建立有效的舆论预警机制,充分履行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涉及公共安全危机,不仅要靠媒体的及时反馈,也需要技术支持。网络后台的监管,便于兼顾舆论场,更好地在灾难报道中履行把关人责任。

3.2.3  多元渠道分发,创新话语表达

灾难报道事关国家形象、人心凝聚和社会价值整合,这需要媒体遵从传播规律、研究受众心理,在保证新闻伦理的前提下将灾难救援进展通过多元渠道二次分发。另外,对灾难的话语表达要接受新闻常规的话语限制,但同质化的内容是对媒介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灾难报道要创新报道内容,以求多元化的话语表达。

参考文献

[1]臧国仁.新闻报道与真实建构:新闻框架理论的观点[M].台湾:三民书局,1999:35.

[2]张雨帆.重大灾难报道中的仪式传播[J].新闻传播,2015(20):83,85.

[3]蘭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比较研究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