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业生态系统中的酒店业与技术、制度、市场、资源等关键生态因子存在緊密的关系,生态因子在推动业态创新和竞争演变等领域作用重大。解析我国酒店业的业态演化过程与生态因子的互动关系,能为海南酒店业的竞争力提升提供宏观视野和实践指导,推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酒店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酒店业 生态因子 商业生态 竞争力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酒店企业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多到新的演化发展,40年来的发展完成了酒店商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已形成高星级酒店、民宿客栈、精品酒店、经济型酒店、智慧酒店等多业态并举的格局,且爱彼迎与携程等旅游平台公司也加入酒店商业生态系统。酒店通过技术、制度、市场、资源等生态因子与企业内部的互动,推进生态位的突变与企业竞争演化。作为基本构成的酒店处于关键生态位,酒店生态系统与酒店业态创新存在密切的关联。分析酒店业态演化的环境因子所发挥的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竞争态势,准确把握未来趋势。同时,酒店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变。一方面,顾客消费水平提升对酒店服务有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缺乏核心优势的同质化竞争加剧了价格战,酒店盈利能力下降,且员工薪资水平严重落后于其他行业。竞争力不足成为酒店业高品质发展的瓶颈。新时代,部分酒店的竞争形式单一,难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金融、互联网、地产、零售、家居等领域投资者纷纷加入酒店市场,为行业注入竞争活力和带来挑战,倒逼酒店业创新发展和提升竞争能力。步入新时代,海南酒店业竞争环境面临巨变,消费需求升级要求酒店服务的高品质,但缺乏竞争力的同质竞争加剧了价格战,致使行业发展陷入低层次困境,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不符。解析生态因子在我国酒店业态演化中的作用,将为海南酒店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开辟更多新思路。
一、生态因子驱动的酒店业演化
(一)逐步开放引入国际品牌酒店
现代酒店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引入外资和酒店品牌、合资经营等形式进入我国市场,当时的酒店生态位空缺,酒店商业生态基本处于空白,后续则得益于宏观政策制度的开放,国际品牌星级酒店在我国逐步被广泛认可。一方面国际品牌酒店起步时,因发展入境旅游及创汇的需要,星级酒店主要接待外宾和入境游客;另一方面,对国际高星级品牌酒店的消费政策更为开放,国内居民所需的相关证明和手续逐步取消。鉴于高星级酒店对城市形象提升和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各个地方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品牌酒店进驻。技术层面,星级标准的制定及实施,使得星级酒店深入人心,初步构建起星级酒店完整的生态竞争位。市场上,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国际品牌酒店的市场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后期,因高端公款消费的政策出台,高星级酒店的市场受到影响。资源上,早期有政府部门协调资金、人才供给等,为建设国际品牌酒店提供支持;酒店内部主要是引入和学习国外酒店业的管理模式及经验,并逐步开展对国有饭店的改制。在生态因子的驱动下,星级酒店已覆盖多层次的顾客需求,但随着环境变化,星级酒店的回应不够及时,促成其他酒店新业态的快速崛起,原有的生态位被挤压。
(二)另辟蹊径的经济型商务酒店
市场是最灵敏的感应器。一方面,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高星级酒店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旅馆的住宿条件和服务品质难以满足市场。星级酒店市场竞争加剧和金融危机,催生经济型商务酒店及时填补市场空缺生态位,并以良好的性价比满足商务活动的市场需求。为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施拉动内需的刺激政策,黄金周制度便是推动旅游消费的主要举措之一。经济型商务酒店主要借鉴国外汽车旅馆,在管理运作方面以品牌连锁的形式加速发展,并通过整合产业链,与旅行社、OTA平台合作开辟市场渠道。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资源则依托有限服务、闲置的物业、当时偏低的人力成本实现迅速扩张。
(三)顺势而出的主题酒店
进入21世纪,国际品牌酒店加快在我国的布局,经济型酒店不甘落后,忙于市场开拓。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酒店业进入市场调整期,此时的OTA逐渐为市场认可,顾客消费行为发生巨变,生态位因子再次引发突变。此时市场上的酒店供给丰富,但90后群体追求个性消费体验,满足新兴需求的主题酒店应运而生,适应了顾客消费分层和日趋小众化的趋势。制度方面,乡村振兴、旅游扶贫引发民宿业态创新。同时,旅游业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市场开放程度提高、出入境限制减少、旅游酒店专业人才供给增加,均为主题酒店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技术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旅游信息服务与营销领域;酒店企业纷纷加盟OTA或自建网站;比价搜索技术使得信息更为透明;智能终端、互动分享技术成熟,金融支付日趋便捷。新技术使得主题酒店以更贴近青年消费群体网络使用习惯的方式进入顾客视野。资源方面,主题酒店注重顾客体验感设计,以独特文化为核心营造高品质体验,实施错位发展,并在取得初步成功后谨慎开展连锁经营。
(四)智能酒店的创新应用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兴起,其开发应用被投资者与酒店方关注,借助技术改善体验,优化管理,甚至智能化的无人酒店凭借系统集成技术投入市场,对酒店商业生态系统形成管理上冲击。技术引领下的智能服务日渐成熟,被应用于标准式的场景,并可减少人工成本,但对未来的智能服务是否能完全代替人工服务仍有争执。从市场反馈看,智能服务体验的便捷性广受认可,新奇感丰富,满足部分顾客心理,并与顾客使用移动智能设备的习惯相契合。制度层面,国家出台了信息智能产业发展的规划,酒店业面临信息智能产业的多层面渗透,借助信息智能技术的创新可为酒店服务赋能,满足酒店服务提质升级的要求,但直接相关的政策尚不明朗。资源方面,智能酒店前期投入技术、设备的成本高,传统酒店不具备技术优势,目前主要的智能酒店多为大型互联网公司投资开发,传统酒店的态度相对保守,仅在部分环节尝试,且酒店原有的建筑布局、系统功能难以融入全新的智能服务。
综上可见,技术、制度、市场、资源对我国酒店业态演化和竞争力塑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并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国际品牌酒店受益于制度和市场,经济型商务酒店受市场力量的驱动更强烈,主题酒店则迎合市场和资源的变化,智能酒店更是技术驱动下的业态创新。
二、海南酒店业发展的生态困境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中的海南酒店业面临高质量发展的商业生态困境。业态需求方面,长期以高星级酒店为重点,满足高端旅游市场需求,但经济型酒店、主题酒店、乡村民宿的起步相对偏晚,对新兴住宿业态的发展指导较薄弱。高星级酒店长期占据海南酒店业的主要份额,对其市场供求的规划和调节缺乏科学论证,高星级酒店供给增速远超需求增速,客观上的竞争恶化影响酒店盈利能力,酒店从业人员薪资难有改观,员工流失、招工难、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已成业界、学界的共识。人才资源方面,海南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不断增加,但毕业生选择酒店业的比例较低,薪资水平、工作强度、工作氛围、社会偏见、生活成本等多个因素成为主要瓶颈。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包括酒店在职人员学历提升、大学生就业住房补贴等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应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避免高星级酒店市场供大于求的关系失衡,对高星级酒店的建设项目做好有效规划推进。技术方面,高星级酒店的智能化应用偏少,难以对控制成本和服务创新起到有效作用。制度方面,与酒店相关的制度政策已无法适应环境变化,酒店作为市场主体多处于被动管理的境地,自身对所需政策制定的影响力有限,海南对酒店企业在新技术应用、税费优惠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和扶持还不足。
三、海南酒店业竞争力构建路径
新时代海南酒店住宿业的竞争力提升,根本上需要强化企业对环境的响应力,尤其是顾客需求的变化。围绕消费需求升级,实施分层定位的错位发展战略,借助生态因子推动创新服务体验形式,拓展和延伸服务内容,创造服务价值。
首先,加快新技术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中的应用。短时期,酒店对新技术的投入持观望态度,但新技术应用对降低酒店营运成本、优化服务流程具有积极作用。现实中,巨额投入与对市场认可度的预期是影响新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酒店可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选择酒店智能化服务的应用程度,有些酒店加快智能技术应用和管理的步伐,有的则坚守人性化的员工服务,也可由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试点建设,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
其次,酒店商业空间的价值再造。生态因子驱动的酒店业态变迁启发我们,企业的组织功能定位并非永固不变。现代人的休闲空间与商业空间的区分度减弱,社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空间的渗透融合程度增强。以食宿为主的酒店商业空间无可避免需要重新认识自身功能的增益和重塑,在跨界融合趋势下,充分利用自身空间及设施设备等资源,挖掘新需求,以营造主题场域和扩大消费边界,借助文化、技术进行设计展示和吸引顾客。
第三,优化酒店商业生态环境。酒店所在地的商业生态环境离不开当地部门对酒店产业发展定位、营商环境的政策扶持。海南酒店产业发展规划要根据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目标,有序推进、分类指导多业态协同发展,多方保障和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合理规划高星级酒店的发展进度,完善对星级酒店的审查和退出机制,对民宿、无人酒店、共享平台等新业态的规范及监管,对创新型酒店业态及酒店新技术投入的税费减免扶持。此外,继续加大对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和继续教育的投入,切實提高酒店业的从业吸引力,并鼓励酒店企业集团化、共享化发展,平衡酒店发展中的多元利益主体关系,提升市场持续的认可度。
最后,创新酒店管理制度与机制。集团化、连锁型、国际化、主题化已成为酒店业主流趋势,但内部组织管理模式和机制缺乏活力而无法适应时代变化。酒店业的关键问题集中在员工管理方面,低薪、劳累、地位低已成行业标签。同时,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作机制和效果难令学生满意。酒店业需要顺应市场变化态势,把握技术进步红利,创新内部管理制度,优化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主体积极性,并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共同为行业构筑人才梯队,进而提高经营绩效,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区域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马勇.助推乡村振兴: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核心价值与构建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9(03):8-13.
[2]任皓,张梅.“互联网+”背景下西部旅游产业生态圈建设研究[J].生态经济,2017,33(06):110-114.
[3]马勇,王佩佩.旅游产业生态圈形成机制的探讨[J].旅游导刊,2017,1(01):112-114.
[4]王淑新,胡仪元.旅游产业生态化:演进战略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02):63-67.
[5]于尔东,程森.旅游产业生态位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28-29.
(鲍富元,三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