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旗,刘玉强,胡滨,王续鹏,刘宁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52)
半月板囊肿是由于膝关节内环境紊乱、关节滑液在半月板局部异常蓄积而形成的囊性病变,可见于任何年龄人群,会导致膝关节肿胀、疼痛、交锁、屈伸活动受限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该疾病在外侧半月板多见于前角和体部,而内侧半月板囊肿多发生于后角[3]。半月板囊肿常伴有半月板退变或撕裂,因此一旦发生半月板囊肿,应当及时予以有效诊治,避免半月板损伤与囊肿间相互形成恶性循环[4]。随着关节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关节镜手术已成为治疗半月板囊肿的主要术式,相对于联合切除半月板与囊肿的传统开放手术,虽然具有最大限度维持半月及关节功能的重要优势,但仍面临着囊肿切除不彻底、损伤膝周重要结构、囊肿复发等风险。我科对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39例内侧半月板囊肿患者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39例(39膝),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17~58岁,平均(46.32±9.56)岁。27例既往有明确外伤或扭伤史,其余致伤原因不详。患者病程3~26个月,平均(6.29±8.53)个月。查体表现为患膝关节主被动活动受限伴局部疼痛感,内侧半月板挤压试验、旋转挤压试验(麦氏征)阳性,部分患者伸膝试验(Pisani征)或过屈试验阳性。患膝关节MRI检查表现为内侧半月板内部或周围囊性改变,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及质子密度加权像呈高信号。依据囊肿发生部位分型:(1)半月板旁型囊肿MRI表现为毗邻半月板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性结构,边界清楚,内部可见分房或分隔,囊肿有鸟嘴样尖角与半月板相连,形成典型的“吹气球征”(见图1a),严重者压迫骨质(见图1b);(2)半月板内型囊肿MRI表现半月板内类三角形囊状结构(见图1c);(3)滑膜囊肿型(即交叉韧带周围型)囊肿MRI表现为关节内毗邻交叉韧带的类圆形囊性病灶(见图1d)[5-6]。
a 内侧半月板旁型 b 内侧半月板旁型囊肿压迫骨质 c 内侧半月板内型 d 内侧半月板滑膜囊肿型
图1 依据囊肿发生部位分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60岁,诊断为内侧半月板囊肿;(2)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3)采用关节镜下囊肿减压清理、半月板修整成型或修复缝合等微创治疗;(4)随访时间≥1年;(5)术后按照要求完成康复锻炼。排除标准:(1)患侧下肢力线不良(膝内翻≥10°或膝外翻≥5°);(2)患膝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级≥Ⅲ级;(3)关节软骨重度损伤(Outerbridge分型为Ⅲ~Ⅳ级);(4)患膝存在伴有症状的腘窝囊肿、韧带撕裂、外侧半月板Ⅲ度损伤或中重度髌股关节炎;(5)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或痛风等严重影响患膝功能的基础疾病。术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手术方法 均由同一治疗组完成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在患侧下肢近端置气囊止血带。常规建立膝关节镜前内侧与前外侧标准入路,置入关节镜依序探查关节腔。必要时利用针头多点穿刺拉花式松解内侧副韧带,扩大内侧关节间隙。附加后内侧入路,便于探查内侧半月板后体部损伤类型及囊肿的位置、大小、界限(见图2)。采用刨削刀、等离子射频清理关节腔内滑膜组织,显露囊壁,打开囊腔,彻底清除囊壁及囊液。若半月板囊肿较大而难以经关节腔处理,则人工建立关节外工作腔隙,行关节外镜下囊肿减压清理术。清理后采用探钩再次仔细探查,谨防因半月板囊肿呈多囊性病变而导致囊肿的遗漏。依据内侧半月板损伤情况酌情予以处理,最大程度地保留半月板正常组织。利用篮钳修整内侧半月板游离缘(见图3),探查并清理半月板内囊肿或黏液样变组织;对于水平撕裂切除下层或不稳定层,注意保留冠状韧带;采用刨削刀或半月板挫新鲜化半月板创面(见图4);必要时采用全内半月板修复系统(FasT-fix)行全内缝合,修复半月板不稳定撕裂及板囊分离,促进组织愈合(见图5)。修整或缝合后探查内侧半月板形态、张力和稳定性。若内侧半月板呈复杂撕裂且退变严重,则行半月板次全或全切除术。常规留置关节腔内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后加压包扎。
图2 内侧半月板后角层撕裂合并囊肿 图3 篮钳修整内侧半月板后角 图4 刨削刀清理并新鲜化半月板组织 图5 FasT-fix全内修复半月板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佩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呈伸直位固定,术后24 h内即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泵锻炼,同时予以冰敷、电针等局部理疗。术后1周开始患膝屈伸功能渐进性锻炼,术后4~6周恢复0°~120°关节活动度,并在支具保护下适度负重行走,术后3个月酌情恢复慢跑,术后6个月避免深蹲、弹跳以及对抗性体育活动。
1.5 观察指标 术后记录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满意、较满意、一般及不满意),采用以下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1)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包括步态(5分)、支撑(5分)、绞锁(15分)、稳定性(25分)、肿胀(10分)、上楼(10分)、下蹲(5分)、疼痛(25分)等方面,≥87分为优,77~86分为良,67~76分为可,≤60分为差;(2)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包括症状、体育活动、功能三部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可,<60分为差。
根据术前MRI检查及术中关节镜探查结果,内侧半月板旁型囊肿23例,半月板内型囊肿6例,滑膜囊肿型5例,半月板旁、内混合型2例,半月板旁、滑膜囊肿混合型3例。均合并有内侧半月板不同程度撕裂,其中水平层状撕裂24例,斜行撕裂5例,纵行撕裂2例,桶柄样撕裂1例,复合撕裂7例。行半月板修复缝合19例,单纯半月板修整成型12例,半月板次全切除8例。围手术期未见神经血管损伤、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53±8.27)个月。末次随访时均未见症状性囊肿复发,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基本恢复正常,患膝内侧胀痛感明显减轻或消失,恢复正常上下楼、慢跑等运动状态。Lysholm评分术前(59.37±12.91)分,末次随访时(80.26±9.79)分,IKDC评分术前(56.23±13.49)分,末次随访时(75.03±11.82)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评分总体优良率89.74%(35/39),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82.05%(32/39),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度92.31%(36/39)。
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半月板损伤及囊肿的发病率和诊出率有明显增加趋势[7]。半月板囊肿起源于半月板,关节滑液异常蓄积局限于半月板内或者向外延伸,最终形成囊性病变。目前半月板囊肿的病因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半月板发育异常、创伤、黏液样变性等因素有关[4,8]。其中半月板创伤学说获得广泛认可,认为半月板撕裂(尤其是水平撕裂)后通过单向阀门机制或抽气筒样作用促进囊肿形成[1,4,9]。本组39例患者全部合并内侧半月板撕裂,69.2%(27例)存在明确外伤或扭伤史,提示内侧半月板囊肿的发生与创伤密切相关。
半月板囊肿的准确诊断和精准定位是取得有效治疗的前提。半月板囊肿的临床症状体征往往无特异性,半月板囊肿尤其是内侧半月板囊肿的早期诊断和定位,仅依据临床体格检查很难确定,大多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10]。目前高频超声可将半月板囊肿分型诊断为楔入型和无楔入型,但是受到关节间隙、超声探测深度及图像精度的限制,对较小囊肿及多发囊肿容易漏诊或误诊[11]。X线片或CT检查仅能清晰显示囊肿对关节软骨或骨质的侵蚀和破坏[12]。MRI作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对骨关节软组织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可作为诊断半月板囊肿的最佳检查方法[3]。根据囊肿的发生部位及其与半月板的关系,MRI检查可将半月板囊肿分型为半月板旁型、半月板内型和滑膜囊肿型[5-6]。其中半月板旁型囊肿最为常见,毗邻半月板,囊肿与半月板间通道类似鸟嘴样尖角,MRI呈现典型的“吹气球征”,严重者囊肿沿关节囊与深筋膜间隙向膝围组织蔓延,形成关节外巨大囊肿[13];半月板内型囊肿相对少见,是局限于半月板内的囊状结构,有时可致半月板呈膨隆形态;滑膜囊肿型又称为交叉韧带周围型,更为少见,MRI表现为关节内交叉韧带旁或包饶交叉韧带的类圆形囊性病灶[5]。MRI检查还有助于半月板囊肿与关节积液、腱鞘囊肿、腘窝囊肿、鹅足滑囊炎等进行鉴别诊断。
对伴有症状的半月板囊肿应尽早及时治疗,避免加剧骨关节炎[14]或诱发腘窝囊肿[15]。通过经皮穿刺抽吸或切开手术单纯行囊肿减压,不仅未能彻底清除囊腔和囊壁,并且忽视对半月板本身的处理,具有较高的复发倾向。Chang等[16]研究发现,对于半月板旁型囊肿,单纯囊肿减压后的复发率是囊肿切除后的6倍。传统的开放手术同时切除囊肿和半月板,虽然能够彻底清除囊肿,但是手术创伤大,切除半月板后加剧关节退变,不利于患肢恢复和维持正常功能。Kumar等[17]对14例合并半月板撕裂的半月板囊肿患者,仅行半月板修整而未处理囊肿,术后中短期效果良好。因此,对半月板囊肿的手术治疗应包括囊肿清理和半月板修复两大步骤,尤其是要重视对半月板的诊治[18]。在关节镜下微创清理半月板囊肿,同时精准处理半月板组织病变,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半月板功能,不仅手术创伤较小,功能恢复快,更有助于延缓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术中应仔细探查并尽力修复半月板,消除囊腔及残留腔隙,恢复半月板本身及其与板周组织间的稳定性,从而促进半月板的愈合,降低囊肿复发风险。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严格全面评估,降低关节退变严重患者的手术预期;(2)术中结合MRI与关节镜直视视野,避免遗漏较小囊肿或多房性囊肿;(3)在行半月板旁型囊肿切除后,半月板滑膜缘会出现组织缺损区,若未能予以有效处理,则容易继发半月板撕裂,导致半月板不稳及囊肿复发;(4)术中处理半月板撕裂时,选择性予以修整成形、缝合固定等,其中对水平撕裂去除不稳定的一层,或者去除下层,并将剩余半月板固定于冠状韧带与关节囊;(5)利用刨削刀或半月板挫对新鲜化半月板创面,促进组织血运;(6)术中应用等离子射频止血,避免局部形成血肿或囊肿;(7)非可吸收半月板缝合装置或缝线长期留置,本身存在引发囊肿的风险,其中内侧半月板修复缝合后更容易发生囊肿[19],因此术中应尽可能提高缝合质量。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通过囊肿减压清理、半月板修整缝合等微创治疗膝内侧半月板囊肿,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效果满意。但本次研究病例较少,未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随访时间尚短,远期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