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观念因素及消解对策
——以辽宁省大连市高校为例

2020-05-28 08:07徐祥运王丽双赵燕楠李金秀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就业观对象少数民族

徐祥运,王丽双,赵燕楠,李金秀

(1.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东港市第二中学,辽宁 丹东 118300)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受到各界人士和多数高校的高度重视,部分地区也出台了相对应的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我国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及教育的研究不再处于萌芽阶段,各类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的高质量研究文献开始出现。但以区域性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进行实地具体访谈研究的文献还较为少见。因此本文着重以辽宁省大连市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样本,获取第一手材料,从民族文化、教育水平、就业障碍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的认识这四个维度来对大连市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行研究,并结合统计性就业歧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予以解释,从而分析总结出面对这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现状和就业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对策建议。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样本

(一)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统计性就业歧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实际操作层面,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理论本身具有的解释功能,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研究。同时,针对具体的个案访谈案例,于细微之处解构和剖析具体的问题,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样本

本文选择了34名来自辽宁省大连市不同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其民族、籍贯、就读学校、计划从事的职业、年级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得到了34份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访谈资料。通过对这些基本信息以及针对其有关就业观差异问题的汇总,我们发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观上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对如何促进少数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提出了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具体样本见文后附录。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因素

(一)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局限性。民族文化包括民族价值取向、民族心理、民族传统风俗等。

通常,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观念较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更偏向于回到家乡,为建设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访谈对象1在提到自己以后就业的地域选择时说道:“我会选择在家乡附近的小城市就业,在一家信誉高的中小企业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访谈对象2表示:“我在就业这个问题上也没有过多考虑,因为在我走出家乡的那一天就立志一定要变成一个更好地自己然后再回来,我在读完研后打算回到家乡,或建设企业或想办法引进投资,会考虑自主创业,为振兴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至于具体的想法,我觉得还要根据当时的市场大环境以及这几年家乡的发展进程来决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一定会回到家乡。”。

访谈对象26认为,在家乡就业并无明显困难,但出疆工作的困难程度比较高,不仅仅是饮食,还有风俗习惯都会有影响。她说:“因为我自己是新疆大学生,有时候会明显感受到部分城市就业有地域歧视,我们总是被地域‘妖魔化’。我觉得少数民族毕业生们在家乡(新疆)发展还是挺好的,因为家乡需要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具有专业性的优秀少数民族人才。这类人才带动少数民族群众会起到更好的模范作用,会更好地沟通交流,共建美好家乡。”。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就业,而汉族大学生更倾向于去经济发展较好的一、二线城市。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投身家乡建设的愿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国家也开展了一些针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除此之外,地缘关系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趣味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1]。在我国,人们传统的较强的地区观念、乡土观念、老乡观念使得地缘关系的封闭性很强,大部分大学生更愿意毕业后回乡就业。

相对而言,汉族大学生可能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把实现个人价值为主要目标,正如访谈对象4在访谈中表示:“我在大二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更向往去上海和南京做数据统计工作,就业待遇在5000-10000元”。选择去上海或南京正是出于对实现个人价值的渴望。

访谈对象3的就业行为选择也符合这一特征,她在接受访谈时说道:“我在大三时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并且希望以后能在四川或者重庆就业,任文职类工作。”

除此之外,饮食习惯的差异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愿意回到家乡就业。通过访谈,我发现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家乡的饮食有一定依赖,家乡的饮食文化对他们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访谈对象11就谈到:“我当初选择回乡就业而不是留在大连或其他地方发展,主要是由于饮食方面的限制。我虽然在大连已经生活了几年,但是依然没有适应这边的饮食习惯,我还是更偏向于家乡的饭菜。”由于他是维吾尔族,有着一些关于饮食上的特殊的规定,需要在清真食堂、饭馆里就餐,而在大连等非少数民族地区,清真饭店很少见,这对他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困扰。致使他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发展。

访谈对象13也提到:“尽管我在春秋招时已经获得了offer,但我还是选择回到新疆发展,这一选择主要还是因为饮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就业观中有关地域选择的访谈,我们发现汉族大学生大部分都不会受到地缘关系、家乡观念的影响,更倾向于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二线城市就业。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饮食习惯不同等因素更倾向于回到家乡就业,为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育水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1、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起步晚,基础教育薄弱。少数民族大学生首先掌握的是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与汉族大学生相比,汉语水平相对较差,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倾向于选择在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工作。访谈对象6在访谈中就提到:“刚入学时,我常常因为自己的口音问题而苦恼,甚至觉得和周围同学格格不入。虽然通过大学期间的努力,我的这一问题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我还是会选择回家乡附近的企业工作,并且将来可能会有考公务员的意向。”

其次,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及偏远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落后限制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学习潜能的培养,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基础和技能基础都相对较差,对专业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

正如访谈对象27说道:“其实对于我们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留在内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其实就业竞争力是很大的,因为少数民族的数量较少,基础教育薄弱,可能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都不如汉族大学生,这就导致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除非做的特别优秀。但是一旦我们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到位的话会被无限放大,我们自身的实力就会备受质疑。所以对我们来说在这边就业形势是不太理想的。”

根据我们的深入了解发现,许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都面临着专业成绩偏低,补考、重修现象较严重的问题,有的甚至影响到毕业证的获取。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学校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访谈对象7在访谈中表示:“我在与人沟通交际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不知道该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也不爱参加社团和集体活动。”

由此可见,受教育水平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落后的教育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一方面相对较差。他们在周围都是汉族大学生的环境下,难免会产生自卑心理,且觉得难以融入这个以汉族大学生居多的大环境,对社团活动等没有积极性,耽误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2、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薄弱,很多父母都未能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自身知识的贫乏,加之民族文化等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早期不能接受正规的、系统的义务教育,这对他们步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就业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

针对这一问题,访谈对象10表示:“由于我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而且父亲工作繁忙,家里还有三个孩子要由母亲一个人照顾,因此对于我的教育一直不够重视,尽管我很努力但是成绩也一直不是很好,而且我的汉语水平也不是很好,我家对汉语也不重视,平时都是说藏语。”正是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落后这一问题,访谈对象10表示他想要回家乡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既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孩子,又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在访谈中,我了解到访谈对象8的父母对她的就业问题比较关注,但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并不能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访谈对象8在访谈中这样说道:“父母希望我可以留在他们身边不远的地方工作,他们认为对于女孩子的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安定、平稳,他们也不希望我到离家远的大城市发展,希望我可以考上家乡的公务员。”

通过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到,由于基础教育环节的薄弱以及父母教育观念的落后,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倾向于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就业,在就业选择上也非常务实,更倾向于选择一些类似于公务员、教师等稳定、有保障的工作。

(三)就业障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1、存在就业歧视现象

统计性歧视是基于某个社会群体的整体特征(性别/肤色/习俗/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等)施加于该群体个体成员的歧视行为和不公平待遇)。统计性歧视理论是指一个大多数群体的典型特征如民族文化、饮食习惯等会被当作是这个群体的特征,凡是属于这个大多数群体中的成员都会被认为是具有类似的特征。在统计性歧视下,一些用人单位或个人会把极个别少数民族的历史问题强加于大多数少数民族身上,即使时过境迁也依旧带有色眼镜看待少数民族。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同样受过高等教育,各方面能力不比汉族大学生差,但某些用人单位出于民族特点/民族文化与公司其他人会不融合等方面的考虑,便把少数民族大学生拒之门外,造成他们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回族人不吃猪肉,一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等等,这些在就业中难免会成为用人单位的考量因素。

访谈对象13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表示:“我之前在去外企找实习工作的时候,因为在面试的过程中,主考官觉得我是少数民族,和我交流不够顺畅,而没有多给我机会,直接就把我给刷掉了,这对我来说很受伤。”

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理论认为,劳动力接受教育水平和工作经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障碍的影响因素之一。如同上文所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水平与他们接受的教育水平有关。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薄弱,如汉语/英语/计算机能力较汉族大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若在大学期间不及时补救,在未来就业时会有一定的阻碍。客观来说,经济发展不同的地区教育水平也不同,学生的见识也不尽相同。相对来说,在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学生的见识也更加深远,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就业都有一定的影响。市场更愿意选择经济较发达地区、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他们认为非少数民族大学生比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更高的能力。

在谈到区域经济与发展水平时,访谈对象25说到:“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有些同学想在大城市发展,但由于他们本身综合素质缺乏竞争力,很多人只能返乡寻求机会。然而家乡,就比如我们辽宁丹东,经济发展水平太有限了,找自己理想的工作都会受到阻碍,这就再一次使少数民族学生失去就业机会。”

不过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许多少数民族都生活在汉族地区,与汉族融合,少数民族自身的特质被周围的环境逐渐弱化了,所以他们认为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择业观与汉族同学并无太大差异。

2、相关的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保障、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但是地方政府在落实、宣传方面做得还是不够好。如今,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想要回到家乡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访谈对象17在访谈中说到:“在政府有关政策的支持下,西藏正坚定不移地大踏步向前发展,由于缺乏人才,政府对于大学生的需求必定是强烈的。如果我回到本地工作,很有可能会受到重视和关注,这样既能陪在父母身边,也可以发挥所长建设家乡。”当问及是否了解一些具体的政策支持时,访谈对象17表示:“具体的政策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可以进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话,应该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吧。”正如访谈对象17在访谈中提到的,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一些具体的政策是不了解的,只知道考公务员、考教师等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其实现在政府对于一些私营企业以及自主创业等都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招聘政策、招聘信息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了解得并不全面和及时,加上多数招聘单位需要应聘者回到家乡参加笔试和面试,高昂的就业成本和并不能保证被录用的风险也成为制约他们找到合适工作的障碍。

在谈及用人单位是否会差别对待少数民族应聘者时,访谈对象28这样说道:“我希望国家能规定简历中不得填写民族及籍贯等信息,希望公司不会因为民族和地域放弃一份简历。”

访谈对象5也表示:“希望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能得到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无差别对待。”

由此可见,从就业障碍的问题上来谈,如今在一些地区,用人单位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歧视现象,这些歧视或公开或隐晦,但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国家的一些政策也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回乡发展。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回家乡寻求一份稳定工作。

(四)自身原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1、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定位模糊,综合能力不足。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从小生活在边疆地区,其特有的生活环境、民族文化,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式都与汉族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大多数学生又来自于边疆的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在大学接受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十分有限,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国家助学贷款,自己勤工俭学以及亲戚好友的帮助,才能勉强完成学业。并且在大学期间,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缺少职业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缺少定位和目标,这就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访谈中我们就了解到,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不明确,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

访谈对象18表示:“我虽然想过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但是具体目标并不是特别清晰,对就业问题没有进行过深入的考虑。”但她表示,只要有对就业有利的信息及资源,她一定会全力争取。

访谈对象2也表示;“目前还是比较迷茫,对于未来从事哪方面工作,我还没有一个详细和明确的规划,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了。”

访谈对象33并不在意自己的就业前景,也没有考虑过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他在访谈中说道:“不管未来就业形势如何,只要我自己有很强的适应力就应该没多大的问题。我家乡这边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算不错,不需要过多担心找不到工作。”

访谈对象34表示她并没有规划过自己的就业目标,她表示:“我对以后从事哪种工作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在择业时我应该会取决于父母期望的职业。”

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自我认知,对未来缺少规划,对大学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也并不是十分了解,只是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盲目地去寻找工作,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对职业前景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倾向,这都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非理性就业观的集中体现。这与学校缺乏对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相关课程和有关就业的心理疏导工作有着很大的关系。

2、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过分强调职业的稳定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找工作主要聚焦于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单位, 首先是政府机关, 其次是事业单位, 最后才是企业, 其中企业中去民营企业求职率最低。一些少数民族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谈到自己未来的打算时会说“要考公务员”。

访谈对象29说道:“个人期待大学毕业后能够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最好能进到政府机关。”

访谈对象30也表示:“我想在毕业时能拥有和父母一样的‘铁饭碗’,我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国企或外企,月薪最好在15000左右”。

访谈对象31表示:“我更倾向于回家乡考公务员,一方面是公务员很稳定,另一方面我想回到家乡,回到我熟悉的环境。”

访谈对象15则表示:“希望考研读书深造后,考取教师资格证,当一名高中老师。”

此外,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不足, 缺乏创业积极性, 不愿从事流动性强的工作。在访谈中我们就了解到,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会选择自主创业,认为自主创业存在风险,不够稳定,不一定能给自己带来较好的收入,而且自己也不具备自主创业的条件和技能。

在访谈中当我们问及访谈对象16是否有自主创业的打算时,她谈到:“我很佩服那些敢于尝试创业或者已经成功创业的同学,但我自己应该不会尝试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也较为困难,对创业者各方面的素质要求较高,尤其需要创新、吃苦等精神,同时也需要拥有一个默契的团队。我还不具备这些要求,暂时不会考虑自己创业。”

访谈对象19也表示:“我自己对自主创业没有太多的想法,因为我更偏向于在银行等机构就业。虽然我认为这是当下就业难环境下大学生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同时又觉得这是一个过于冒险的选择。”

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过程中过于强调职业的稳定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他们吸引力最大,而且他们通常不会选择风险较大的自主创业,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

3、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够充分。

校园招聘是大学生积极参与毕业就业的重要机会, 通过参加招聘会, 可以了解更多的企业、就业岗位及企业用人需求信息。 从某种角度讲, 也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进一步明确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 而假期社会实践或者打工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或在用人单位打工, 能够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进一步发现自己的不足。然而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并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也很少参加校园招聘会,一部分原因还是缺乏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访谈对象12在访谈中提到:“我之前在秋招、春招时也自己去试着应聘过几家公司,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没有被公司接受,这对我有一定的打击。”在访谈中她也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出了一点建议,那就是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打牢基础,这在职场上是非常重要的。

访谈对象5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他在访谈中表示:“我之前面试的过程中并不顺利,我才发现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这次失败的经历让我深觉还是要多做一些就业准备,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多积累一些经验,只有自身的综合实力过硬才能更好地迎接严峻就业形势下的诸多挑战。”

我们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在基础知识、学习方式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较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相对不足,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准备,进而导致自身的竞争力不足。因此,相较于竞争压力巨大的一、二线城市,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倾向于回到自己的家乡就业。

四、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根据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观上的各种影响因素,我们也发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各类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消解各种不利就业观的消极影响,积极在困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

(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就业

访谈对象20在访谈中表示:“我认为由于现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的标准可能会比汉族学生稍低一点,还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语言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可能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可能要略低于正常大学生。所以他希望政府出台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多提高自身素质以及真正提高汉语水平,提高应变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的政策。这样能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竞争优势。”

访谈对象23也表示:“我认为目前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并不是很多,与对全体大学生实施的就业政策并无很大差异。而且我认为就业政策是其次,更重要的还是对少数民族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个人有能力,才能在就业市场更有竞争力。”

访谈对象11在提及希望政府出台哪些政策时说道:“我觉得国家在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地域上的差别,有针对性地提出合适的方案。因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大多会靠原家乡地区来消化,所以应该振兴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经济,用发展的经济来拉动就业率,帮助我们更好地就业。”

可见,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既要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又要通过一些具体措施真正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汉语水平与综合实力,从根本环节上缩小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二)高校提供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访谈,我们不难发现好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着未树立一个良好的就业观念、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尚未清晰、且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等实际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是因为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但仅限于在大一刚开学的学期初,或是仅是走个形式,没有给在校大学生提供真正有意义的就业指导。而少数民族又具有其特殊性,各大高校应该长期开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其中就业指导要涵盖职业认识、职业抱负、职业品德、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教育和就业素质等相关培养。

访谈对象12在说到对学校课程方面的建议时提到:“我觉得学校可以开设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给予我们一定就业帮助。对于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渠道方面的帮助。”

访谈对象10也提到:“希望学校能对于我们不同的专业能有相对应的就业指导,毕竟专业之间的差距还是蛮大的,从事的方向也肯定会有所不同,让同学们更清楚自己专业的性质和就业前景。”

另一方面,高校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不仅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困惑,同时也多渠道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正如访谈的过程中访谈对象21所说:“希望学校能开一些讲座,为我们提供一些就业的信息。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业信息与汉族同学对就业信息的需求会有所不同,因此学校应该更有针对性的发布一些就业信息,方便我们做出选择。”

访谈对象9也表示:“目前就业形势还是十分严峻,之所以就业难也和获取到的信息不够及时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校能及时为我们提供一些就业方面的动向,可能会让我们更容易抓住机会,顺利实现就业。”

由此可见,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不可推脱的责任,高校应该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及时给予相关就业指导,培养出优质的有良好就业观且具有充足就业准备的新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正确对待就业形势和认识自我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除了政府与高校的共同努力之外,还是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不断挑战自己,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在劳动力市场上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访谈对象22表示:“我觉得我需要认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就业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扬长避短,而且要在实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我想这对于我以后就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访谈对象8表示:“在就业之前,我希望自己能提升一下自己的综合能力吧,希望能有机会多去实践和锻炼。我也问过之前的学长学姐,她们告诉我要提前做一些职业规划,可能会没有那么慌乱。”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要认清自己。大学毕业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是成功求职的第一步。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能否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是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环节。好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工作,是因为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些类别的工作,从而毫无头绪、盲目地去各种公司投递简历,却得不到任何回应。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之后,还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为以后的职业生涯铺路,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提供更多的可能。

最后,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勇于突破自己,不拘泥于稳定的传统事业单位等工作类型。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不管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还是遵循自己的意愿,都更倾向于从事稳定而有保障的工作,公务员似乎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但是,事实上,这类工作岗位上的人数已经趋于饱和,而一些基层单位需要人才,却没有人愿意选择。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注意分析就业局势,适时转变就业观念,把握机会,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是一味的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好、福利待遇高的部门。

五、结语

少数民族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的重心,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因此,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还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共建小康社会。

通过访谈,我们对民族是否影响大学生就业观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的差异有了整体的认知。总体而言,民族对就业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就业地点和就业方向的选择上。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以民族分类大学生不是社会的必然趋势,真正影响就业情况的往往是大学生的能力、心理资本的积累、人脉等大学生后天开发的素质等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调整好心态,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质与技能。在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一定能实现顺利就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充足的民族力量。

附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差异研究分析样本

代号 性别 民族 籍贯 就读学校 计划从事的职业 年级22 男 满族 山东省淄博市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公务员 2016级23 女 土家族 湖南省长沙市 大连理工大学 互联网 2016级24 女 回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 大连工业大学 互联网 2017级25 男 朝鲜族族 辽宁省丹东市 东北财经大学 金融行业 2017级26 女 维吾尔族 新疆阿勒泰市 大连医科大学 医疗行业 2017级27 女 哈萨克族 新疆塔城地区 大连海洋大学 金融行业 2017级28 女 白族 云南省丽江市 大连海事大学 旅游行业 2015级29 男 彝族 四川省雅安市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公务员 2015级30 男 壮族 广西省北海市 大连工业大学 公务员 2015级31 男 藏族 青海省西宁市 大连外国语大学 公务员 2016级32 男 朝鲜族 黑龙江省鹤岗市 大连交通大学 金融行业 2018级33 女 白族 云南省保山市 辽宁师范大学 未考虑 2017级34 女 满族 辽宁省沈阳市 大连理工大学 金融行业 2015级

猜你喜欢
就业观对象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从一分钱到一元钱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