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娟
[山西省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CT 室,山西 太原]
胆囊癌、胆囊息肉、不随体位移动的胆泥形成等胆囊病变统称为胆囊占位性病变,对该症的早期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是提高疾病治愈的关键[1]。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超声造影和CT 增强检查诊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相比传统的病理检查诊断,超声造影与增强CT 具有用时短、操作便捷、可获得直观三维影像的优势[2]。在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超声造影不但能够显示患者病灶的微循环特征,还可以动态显示胆囊内的血液灌注;而增强CT 则可对病灶进行三维立体显示,有利于对胆囊占位性病变进行定性判断[3]。
收集整理本院2017 年8 月至2019 年10 月诊治的44例胆囊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样本,患者平均年龄(55.25±10.50)岁;其中男性20 例,女性24 例。
1.2.1 超声造影检查
检查仪器使用GE Logiq E 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造影剂选用SonoVue 微泡造影剂。患者取仰卧位,选肘部静脉注入造影剂,进行超声造影[4]。
诊断标准:病灶增强早期高增强;增强晚期低增强;增强不均匀;病灶附着处胆囊壁连续性中断;宽基底,则判断为恶性胆囊占位性病变[5]。
1.2.2 增强CT 检查
仪器选用GE Light Speed VCT 64 排螺旋CT;造影剂选用碘克沙醇对比剂。患者仰卧位,CT 平扫患者上腹部,注入对比剂进行增强CT 扫描,层厚5mm[6]。
诊断标准:病灶动脉期高增强,静脉期低增强,不均匀增强,病灶附着处胆囊壁连续性中断,宽基底,则判断为恶性胆囊占位性病变[7]。
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中,手术后经病理检查结果为恶性胆囊占位性病变患者21 例,良性胆囊占位性病变患者23例。
所选患者增强早期增强水平及增强形态在良、恶性病变对比中,差异P>0.05;其他增强晚期增强水平、病灶基底情况、胆囊壁完整性等指标的良性、恶性病变比较中,数据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
相关指标的良性、恶性病变数据对比中,动脉期增强水平指标数据比较,差异P>0.05;其他指标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可比性,P<0.05。详见表2。
表2 胆囊占位性病变的增强CT 表现
与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对比,两种诊断准确率(93.18%/93.18%)无明显差别,造影诊断的敏感性(95.24%/90.48%)和阴性预测值(95.45%/91.67%)更高,增强CT 诊断的特异性(95.65%/91.30%)与阳性预测值(95.0%/90.91%)更好。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超声造影与增强CT 的诊断效能比较
目前,超声影像与增强CT 检查已经成为临床诊断胆囊疾病的主要检查方式,但该检查方法对点位性病变中声像图不典型的病变显示不敏感(如胆泥或胆泥合并结石),对胆囊癌与不移动泥沙样结石、厚壁型胆囊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较好[8]。
超声造影是利用人体组织、器官等对声波的散射回声在造影剂的作用下增强的声学原理,通过使用声学造影剂和超声仪器获得受检者相关组织、脏器等的超声影像和血流多普勒信号的一种检测方法。超声造影随着造影剂技术和声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检验:国内临床主要使用白蛋白类超声微泡剂,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能好、微泡均匀且直径小的特点,可产生丰富的谐波并自由通过毛细血管。超声造影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可较准确地反映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血流灌注,对胆囊良性病变的确诊效果较好。
增强CT 又称为强化CT,是在CT 平扫的基础上,静脉注射有机碘造影剂对平扫发现的可疑部位进行重点扫描。在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检查诊断中,增强CT 可通过患者胆囊内正常胆囊与病变胆囊碘浓度不同造成的影像密度区别,对原发病灶进行准确的判断。因此,增强CT 对发生占位性病变的胆囊临床诊断,效果较好。
本次研究的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对增强早期增强水平及增强形态在良、恶性病变对比中,差异P>0.05;而增强CT 则显示动脉期增强水平指标数据比较差异P>0.05。因此,增强早期(动脉期)高增强不能作为鉴别胆囊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增强特征,增强晚期(静脉期)快速消退低增强、宽基底、胆囊壁连续性中断是胆囊癌的重要影像学特征。
综上所述,在胆囊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超声造影与增强CT 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都较高,两种诊断方式联合应用,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及图像参考,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