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贫民幼儿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2020-05-26 01:56吴明海王晓宇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意大利幼儿教育

吴明海 王晓宇

摘 要: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所创辦的“儿童之家”教育实验,以贫民幼儿为对象,以尊重儿童、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教育理念,建立严格科学的时空管理制度以及基于自由和工作的自觉纪律;建设具有母性之美的教育环境,开展身心健康教育、生活技能训练、感觉训练、智力教育等教育活动,迈出了家庭教育社会化的第一步,使学龄前儿童在竞争激烈的工业社会中有了良好的成长,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当前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幼儿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贫民教育;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3-0001-11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3.001

Abstract:The “Childrens House” educational experiment founded by the Italian educator Maria Montessori, taking the poor children as the object, with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respecting children,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ind and body, establishes strict system of scientific time and space management and conscious discipline based on freedom and work. By building a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with maternal beauty, it has carried ou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such a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fe skills training, sensory training, intellectual education, etc., so as to take the first step of socializing family education enabling preschool children to grow well in a highly competitive industrial society, which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worldwide. In addition, it will be of reference to preschoo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current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Italy; Montessori; “Childrens House”; education for the poor; preschool education

研究缘起:教育扶贫与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

玛莉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9—1952)是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她所创办的“儿童之家”是欧洲新教育运动时期著名的教育实验。该实验以贫民幼儿为对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远的影响。

蒙台梭利于1907年在罗马圣洛伦佐区创办“儿童之家”,主要是为解决当地贫民儿童的“文化剥夺”问题。蒙台梭利指出,家是社会结构的建设基础,是民众教育的实体。社会的稳定、教育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都需要“家”,然而,对生活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意大利贫民子弟来说,他们是没有“家”的。

蒙台梭利说:“给穷人带来灾难的不是自然灾害,而是贫穷。”[1]41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结束了长期分裂和外国统治的局面,重获独立和统一,但与此同时,意大利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相当落后,文盲占人口大多教,且失业率居高不下。由于当时罗马政府推行贫富隔离政策,大量贫民被迫转移到市郊贫民窟中。圣洛伦佐区就是这样的贫民窟。在那里,建筑大多年久失修,破落不堪,而且居住拥挤。低收入者、失业的工人以及刑满释放的犯人混杂在一起,男女杂居,关系混乱,罪错丛生,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报纸时常披露:一大家人群居一起,包括正在成熟中的男孩和女孩,而房间的角落还居住着一个分租户,她是每天都要接客的妓女。种种罪行和不良行为直接暴露在儿童眼前,潜移默化中,导致他们杀人、淫乱和犯罪。意大利人习惯把“家”(casa,住所)提高到英语中“家庭”(home)的地位,那是一个具有神圣意义的、充满情感,而且只有亲人才能进入的殿堂 [2]47 。而现实状况与此相距甚远。许多人没有“家”,只有残破不堪的墙壁,最隐私的行为也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在这种地方没有隐私,没有谦恭,没有礼仪,甚至没有阳光、空气和水。对许多孩子来说,“家”只不过是扔在简陋阴暗的房间里的一块破草垫而已。

1904年,慈善机构“罗马住宅改善协会”创立。该协会旨在改造贫民房屋,为他们提供起码的生存环境。首先,协会对圣洛伦佐区的大部分住宅进行了收购改造,并遵循慈善计划,按照现代化标准,充分注意卫生和道德要求,改造房屋结构。住宅改建的道德意义是巨大的:它消除了拥挤和男女混居所产生的道德问题,居民在温暖的家里第一次享受到天伦之乐,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居民开始以创建有文明、有质量的生活为荣,知道怎样生活和怎样爱惜自己的生活。但由于父母上班,孩子无人照管,他们肆意污损墙壁和楼梯,这促发了协会为住户学龄前儿童建立学校的想法。

1906年底,罗马住宅改善协会邀请蒙台梭利组织创建模范公寓的儿童学校,把公寓中所有住户家中3~7岁的儿童聚集到一间大房子里进行教育。蒙台梭利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并且接受朋友的建议,将学校取名为“儿童之家”(Casa dei Bambini)。 1907年1月6日,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窟圣洛伦佐区玛希大街58号公寓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招收了五十多名3~6岁的贫民儿童。此后,罗马、米兰等地在贫困窟或工人住宅区相继建立起多所“儿童之家”。总之,“儿童之家”的建立,不仅具有“保护生活环境”的意义,也使父母安心外出工作,其关键的意义在于教育迈出了家庭教育社会化的第一步——使学龄前儿童在竞争激烈的工业社会中有了良好的成长——家庭化教育场所,不仅安全,而且对孩子还很有益 [2]57 。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正进入克难攻坚阶段,如何防止脱贫之后又返贫,尤其是如何有效阻断贫困代际相传,这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很多有识之士将教育扶贫或称教育振兴看成是解决后者深层次问题的希望,这是很有见地的。我们认为,教育,也只有成功的教育才能達此目的。为此,研究、总结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或有他山之石的借鉴作用。下面我们将从教育理念、环境、制度、纪律、活动等方面来研究、总结“儿童之家”的成功经验。

经验一:“儿童之家”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儿童、促进儿童身心的协调发展,是“儿童之家”所遵循的基本信念。

在谈及成人与儿童关系时,蒙台梭利明确指出,就儿童的活动领城而言,儿童是主人,是国王;就成人活动领城而言,成人是主人,是国王。儿童和成人都是国王,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王国的统治者而已 [3]242 。“儿童之家”是儿童活动的天地,儿童是主人,是国王,是处于中心地位的。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无法正常发育的重要原因是受到成人的压制:忽略了儿童的真正本性,习惯于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和衡量儿童的种种行为,习惯于以自我为样本塑造儿童。当儿童的任何行为偏离自我的预期时,成人会毫不犹豫地加以纠正。对于成人恃强凌弱、专横跋扈的自我中心主义和霸道作风所造成的儿童权利的受损,蒙台梭利义正辞严地指出,成人应受到控告。

蒙台梭利指出,要消解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冲突,成人必须更新儿童观,深刻意识到所有的成人都是从儿童期发展起来的,因此,“儿童是成人之父”[3]240。蒙台梭利深受卢梭和福禄培尔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根据瑞典作家爱伦·凯的预言“未来的世纪是儿童的世纪”,提出“我们这个时代是‘儿童的时代”的论断。儿童自有儿童的价值。儿童蕴藏着人性的秘密,掌握着人类未来的命运。大自然赋予其使命就是改造自我,建设人性。蒙台梭利认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于儿童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正是儿童精神的存在,加速了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3]1 。

蒙台梭利指出,近年来,人们已经较多地关注人权特别是工人的权利。如果说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工人劳动所生产的消费品,承认工人的权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那么,儿童创造了人类本身,儿童的权利就更加应该得到承认。她大声疾呼:“今天这个社会必须关心儿童,注意到儿童的重要性……必须为儿童建设世界,并承认儿童的社会权利。”[4]蒙台梭利又指出,儿童的发展既依靠心理因素,也依靠身体的因素,所以,现代儿童的教育理念必须坚持儿童身心两方面协同发展 [2]139 。要想促进儿童自然成长,就必须明晰儿童早期内隐的各种需求。那么,儿童身心发展有本质可寻吗?蒙台梭利认为:“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使儿童躯体保持活力,并学会说话交流,促进他们不断向善完善。”[2]139此外,她还提到,儿童不断成长的身体和发育的心理,共同构成一个神圣整体,“它们有一个永恒的源泉——生命本身”[2]91。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生命力”。所谓生命力就是与生俱来的“人类潜能”,这是一种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潜力”。蒙台梭利认为,正是由于“内在潜力”的存在和发展,儿童的生命力不断得以凸显,并且按照生物学遗传规律渐进发展。因此,生命力的自然运动被蒙台梭利视为儿童身心发展的本质规律。

蒙台梭利进一步指出,在生理胚胎孕育的时候,儿童的生命力就已经存在。如果说生理胚胎是人与动物所共有,那么心理胚胎则是人类所特有。在心理胚胎方面,生命力表现为儿童无意识地对“环境进行吸收”,蒙台梭利称之为“有吸收力的心灵”。由于心灵具有吸收力,儿童兼具两种学习知识的能力:一种是学习成人的能力(例如语言、智慧等);另一种是按照周遭成长环境,利用观察和吸引能力,进行自我形塑。儿童的早期心理就是在此阶段无意识中完成的 [5]75-76 。

生命力是人的本能,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原动力。当新生儿降生时,生命力就以两种本能具体呈现出来:一种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处于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指导他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以及怎样适应环境;另一种是工作本能,或称“运动本能”“活动本能”。儿童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能量的外在体现。儿童通过不断地积极工作而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儿童总是乐于独立完成工作,并且能够一丝不苟地及时完成。他们勤奋地学习如何说话,不知疲倦地学习如何站立和奔跑。

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就像个认真的学生一样遵循自己的发展计划 [3]242 。儿童是在外界环境中进行真正的创造性工作。儿童在外界环境中,搜集感官印象,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智力和情感领悟力。总之,儿童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在从事各种工作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正是不断的工作,儿童自己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

蒙台梭利还指出,儿童生命力的展开具有自己特殊的敏感期,其含义是:儿童在特定的发展时期会格外敏感展现出对某种事物、活动的兴趣,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握此项学习,例如秩序的敏感期、细节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等,但这种特殊敏感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敏感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对儿童行为表现的细心观察,抓住时机,发现不同的敏感期,及时予以引导、帮助和鼓励。错过敏感期而施教,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还会因此而埋没儿童的某些特殊才能,或者造成儿童发展的某些难以弥补的缺陷。

儿童的发展是儿童生命力自然展开的过程。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必须尊重儿童早期展现的智慧和呈现的自我个性。任何教育行为实效的发挥,必须是以促进儿童生命力发展为基础和目的的。因此,教师必须信任儿童的内在生命力,不以成人自我为中心,抑制或强加给儿童活动及行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儿童生命力的激发”,因此,蒙台梭利强调,成年人须在尊重儿童自我生命成长的基础上辅助他们成长,而这种辅助性的工作是极其细致的,需要善于把握时机并恰到好处[2]93 。因此,应该这样来理解教育,即教育有利于儿童的生命发展,并为之提供必要的帮助 [2]91 。

经验二:“儿童之家”有科学的时空管理及基于自由与工作的自觉纪律

蒙台梭利创办的“儿童之家”有多所,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这里仅以罗马圣洛伦佐区“儿童之家”为例予以说明。

1.科学的时空管理制度

“儿童之家”有完备的管理制度,对设立目的、教育对象、工作人员、经费来源、家长义务等进行了详实的说明,详见表1。

在时间管理及活动安排上,“儿童之家”有明确的作息时间表(见表2),各项工作程序及作息时间都由教师负责安排。

2.基于自由与工作的自觉纪律

遵守制度是必须的,遵守纪律必须遵守制度,但遵守制度是他律,如何将他律转化为自律,这是“儿童之家”必须解决的纪律问题。“儿童之家”由40个甚至50个孩子组成。与一般学校不同的是,“儿童之家”的纪律是建立在自由和工作二者的基础之上的。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纪律是自律而非他律,不是通过命令、说教、强迫、压制等任何普遍认可的纪律措施来实现的。没有人“通过其他人说教”就能学会自律,所以,他律在短期内对于规训儿童会具有一定作用,但长远来看终会成为“泡影”。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和自由犹如一枚铜币的正反两面,总是相反相成的。真正的纪律是基于自由基础上的,唯有自由才能产生自主、自觉的纪律。对此,蒙台梭利主张,判定儿童守纪律的标准在于他们能否成为自己的主人,管控自我行为。这种对于纪律的要求与以往所强调的绝对的“不许动原则”是有天壤之别的[2]76。为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要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此,蒙台梭利语重心长地对教师说:“真正具备教学之道的老师,更加懂得对儿童进行细致的留意观察,更加明白成年人的压制是无法有效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 [6]83

从尊重自由出发,蒙台梭利强调“个性化的纪律”,认为个性化纪律是独立自主精神的重要体现。但自由不等于放纵,这种纪律是以集体利益为限度,也不得侵害他人的自由和尊严,学生不得有破坏集体财产的行为,打搅或激怒他人的行为,粗鲁或不礼貌的行为等。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的实施是以自觉工作为主要途径的,而不是直接指出错误[6]314 。自觉纪律的实现手段是自觉工作。蒙台梭利指出,儿童任何的练习或工作(系扣子、洗盘子、系鞋带练习等)都内含了纪律性。对于工作的专注和投入,是儿童迈向纪律之路的第一步[2]309 。所谓“自觉工作”,就是说,儿童工作的性质必须是儿童凭自己兴趣自由选择的,必须是人类本能渴望做的,必须是人类潜在的自然倾向指向的工作,必须是使个人一步步前进的工作。蒙台梭利反对儿童玩耍象征性游戏,她认为,象征性游戏只能使儿童沉湎于幻想。儿童只有通过自己喜爱的“工作”,才能培养自己内在的、严肃的、现实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蒙台梭利反对外在的奖励和惩罚,认为外在的奖励和惩罚都会对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造成伤害,唯有尊重儿童的自由和工作,才是使儿童产生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的正确道路。她说:“一个人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增强自身的能力,获得自我满足感,并成为一个完美的人。”[2]87-88

能够自律的人是向往和享有自由的,因此,他们会对那些真正能够鼓励他们的奖赏保持高度积极性 。

培养孩子自觉的纪律的主要路径是通过工作保持儿童注意力的稳定。蒙台梭利认为,婴幼儿尚未发育完全,需要成人按照自然原则发展他们的适应能力。当儿童对物体具备自由选择和注意力高度保持能力时,他们会对此项事物或练习感到愉悦[6]109 。

为了有效发展孩子自觉的纪律,学校必须通过工作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训练。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活动中付诸行动时,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发展了智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意志。这是一门能帮助孩子们在不依赖别人意见的情况下形成自己决定的学问。掌握这门学问后,他们就能把握自己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切事情;对于那些有欲求的东西,他们会自己决定拿还是不拿;为了放松身心,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伴随旋律翩翩起舞;当他们想安静时,就会抑制所有要去运动的动机。这种坚持不懈地培养个性的工作,都是通过决定付诸行动的[6]136。

教育史学家康纳尔说:“通过不断胜利完成自己正在做的递升的作业,儿童变得更守纪律,也就变得更好。当他在能力上有所长进后,他就增加了达到所希望的目的的自由。儿童的自由与纪律是彼此依赖、同步提高的。蒙台梭利对于纪律的主张和卢梭的‘调节得很好的自由不无共同之处。”[7]自由、纪律、工作,在“儿童之家”是三位一体、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在这个意义上,蒙台梭利对其的论断可谓是教育史上首创的。

经验三:“儿童之家”有“母性之美”的生活环境

儿童是自己完善自己的,就像一个为达到目标而不断奔跑的人,但儿童的生命力无论是沿生理轨道还是沿心理轨道展开都需要环境予以激发,因此,蒙台梭利指出,正因为成人是通过改造和使用儿童的工作环境来影响儿童的,所以,首当其冲的任务在于“为儿童创建一个适合的世界和一个恰切的环境”[4]92。成人应该为儿童创造一个好的外界环境,以期“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8]。为创造适宜的环境促進儿童的身心和谐、自由发展,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儿童之家”的环境建设。

在环境设计理念上,蒙台梭利反对传统学校奴隶制般的束缚型环境。她指出,传统的学校生活往往会设置多种不利于儿童生命力发展的错误情境。在传统课堂中,儿童被迫牢牢禁锢于桌椅上,身体和智力活动受到双重压制。正因如此,对于这种强制性的学习,儿童内心充满了厌恶,他们变得懒散、沮丧、沉默,沉湎于恶习,对自己失去信心,毫无童年时期快乐可爱的景象。

在批判传统学校环境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生活的环境应该是美的,这样才有利于儿童生活,有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因此,“儿童之家” 必须是美的,尤其是“儿童之家” 的环境理念应具有母性之美。她说,“儿童之家”不只是由墙壁组成,它是有生命的,“它是道德和幸福的给予者,它关心、教育、哺育着这些孩子。” [2]59

蒙台梭利选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拉斐尔的“圣母像”作为“儿童之家”的象征。她在解释其中含义时说,拉斐尔向我们展示了圣母是一位怀抱着比她自己还要伟大的婴儿的神圣母亲,象征着“儿童之家”与母性观念的提高、妇女的进步以及保护子孙后代事业是密切相连的,说明人性是人们对母性的敬意,母性是人性的胜利,这代表了社会和人类本身的双重进步 [2]72。在“儿童之家”,拉斐尔的“圣母像” 被高高悬挂着,这象征着“儿童之家”的母性之美。

蒙台梭利从人类学、卫生学和心理学角度对“儿童之家”的环境建设提出以下六点要求:(1)需是有规律和秩序的生活环境;(2)需存有对儿童具备吸引力的用具及生活设备;(3)需能丰富儿童想象;(4)需提供感官训练的教辅材料;(5)需让儿童能独立活动,并意识到自身力量;(6)需能引导儿童形成行为规范[9]。

据此,“儿童之家”中设有专门的活动教室及休息室,并且活动室能够与花园相连,方便儿童自由出入活动。活动室内的桌椅根据儿童的身体、体力设计,小型、轻巧而且不固定,儿童可以随意移动,还可以移到教室外的花园里。此外,活动室中配有供儿童自由选用教具的矮柜及便于儿童写字、画画的悬挂式黑板,黑板上面还贴着经过精选的儿童喜爱的各种图片,上面有能够自然引起孩子兴趣的简单景色。活动室一角铺有地毯,儿童可以在上面自由活动。“儿童之家”配有浴室,使儿童可以洗热水澡或者凉水澡。“儿童之家”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块空地,让他们学种一些日常的蔬菜。这样的环境,便于儿童开展手工、动植物照料、感官训练等多种活动。在描述“儿童之家”时,蒙台梭利认为:“我讲这些,就是想让你们了解到这间简朴的房子的伟大意义及其里面真正美好的东西,她看起来就像母亲从房子里分出的给孩子玩乐的小空间。”[10]44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家庭和社区环境建设,认为家庭、社区和学校在教育目标上要协调一致。她认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环境,需要用科学教育学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以此促进新一代的成长[10]69 。 她还说:“我们只有在居民区宣传新的真理,才能解决新一代儿童直接的教育环境问题。”[2]57为此,“儿童之家”的教师不仅与学生家庭住在同一公寓里,而且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家长及邻居进行走访,以深入了解儿童日常生活表现,协助他们美化家庭环境、规划家庭生活,并解答他们所提出的各类问题。同时,“儿童之家”也呼吁家长、贫民区公众能够定期到学校与教师一同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促进双方彼此配合、相互合作,共同教育儿童。教师把完成神圣的教学任务的整个生活都展现在家长面前,家长可以随时去观察、思考、评价那里的生活。母亲们尤其喜爱“儿童之家”,常在教师窗台上放些糖果或鲜花,表达对老师的尊敬 [2]55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家长摒弃不良嗜好,越发注重个人和家庭卫生,并自发改善邻里关系,以望为子女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这样,整个社区、贫民住宅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形成了良好的育人风尚 [10]7-8 。

“儿童之家”是儿童尤其是贫寒子弟的真正的“家”,在母亲般的怀抱里,曾经有各种性格缺陷的儿童得以健康地成长。蒙台梭利在总结“儿童之家”环境育人的效果时不无自豪地说,“儿童之家”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解放心灵、自由成长、表现自我的环境 [6]2,让“他们的性格直率、开放和单纯”,并能够主导自己的行为[2]366 。

经验四:“儿童之家”开展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1.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儿童之家”的孩子大多是贫民的孩子,因此,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一般没有固定工作,甚至存在不良习惯和嗜好,导致这些儿童在入学前普遍存在一些身心问题,如发育不良、心态异常、智力低下、行为乖戾,甚至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性,因此,“儿童之家”首要的工作是对儿童进行身心健康教育。

“儿童之家”的教师们十分重视儿童的身体发育。他们从人类学角度研究每个孩子,切实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每月测量儿童的坐姿身高、立姿身高和体重,为此设计了专门的登记表。通过这些测量,儿童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日、身高、体重状况,并且能养成自我观察的良好习惯。

“儿童之家”还聘请具有人类学知识的内科医生对儿童进行定期体检。医生设计了专门的体检表,除了用普通器械(如测径器和金属尺码)进行测量外,还要对儿童的肤色、发色、肌肉、淋巴腺及血液情况进行观察。医生注意观察任何畸形情况,并向家长详细描述任何病理症状(佝偻病、小儿麻痹症、视觉缺陷的任何迹象)。对儿童进行这种有目的性的研究,将指导医生在适当的时候同孩子的父母讨论一下孩子的病情。如果医生发现有这个必要,他会给孩子的家庭做一个全面的清洁检查,建议采取必要的治疗方法,从而使他们避免湿疹、耳炎、发烧、肠功能紊乱等疾病的干扰。

为了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营养问题。“儿童之家”自办儿童食堂,以确保儿童饮食烹调科学、营养合理。在营养膳食结构上,蒙台梭利清醒地认识到,充足的糖分和脂肪是儿童膳食的必需品。其中,糖分能够促进幼儿机体组织形成,脂肪则为其储存营养物质。在食品调制方面,蒙台梭利认为,由于儿童的牙齿咀嚼和肠胃消化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因此,食品需被加工成细块,并且日常菜肴要以菜泥、肉丸、汤食等为主。在膳食分配方面,需坚持定时定量为儿童提供饮食,非进餐时间时,儿童需节制饮食,不许吃零食。“儿童之家”供应两餐,主餐在中午,主要有汤食、荤菜和面包、水果、乳蛋糕和抹面包的黄油;下午4點有一次小点心,主要有面包(或黄油面包)、巧克力、蜂蜜、乳蛋糕等。

“儿童之家”重视体格训练。蒙台梭利认为,3~6岁幼儿必须采取体育锻炼来保护,体操、肌肉训练能促进儿童走路、呼吸等生理运动的发展 [2]124 。“儿童之家”很重视儿童腿部训练。幼儿发育早期,躯干比下肢长得快,腿部较短而无力,因此,学校要为儿童自己的踢和爬提供机会,而且要创造条件,让孩子能够练习走步,但注意不能将全身重量放在腿部,使腿部肌肉过于紧张。为了锻炼下肢、上肢以及其他部位,蒙台梭利专门设计了一些器械和设施,如平行木栅、摇椅、球摆、螺旋梯、绳梯、跳板、攀登架等。以绳梯为例,绳梯是用麻绳做的带有横木棍的梯子,儿童上下攀登,可以完成跪下、站起、前弯后仰等动作,其不仅可以锻炼上下肢,而且可以锻炼手的抓握能力以及身体的平衡感等。为锻炼身体,蒙台梭利还建议采用自由体操和呼吸体操。关于自由体操,她提倡齐步走以及自由游戏。齐步走不仅可以锻炼节奏感,而且可以锻炼平衡感,如果在前进时伴随脚步节奏哼些短曲,可以锻炼肺部功能。自由游戏,有的可以伴有音乐,有的可以提供皮球、铁环、风筝以及充满豆子的小包等玩具;在有树木的地方,孩子们可以玩小猫抢墙角等捉迷藏游戏。呼吸体操目的在于教儿童呼吸的方法以调节呼吸运动。教师应该选择或者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呼吸体操,伴随一些手臂的运动等,例如:

双手叉腰,嘴巴张开,舌头平直;

深深呼吸,迅速提肩,隔膜放低;

慢慢呼气,缓缓放肩,复原姿势。[2]131

“儿童之家”还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预防、诊治心理偏离是其主要任务。心理偏离就是心理非正常化,偏离正常轨道,有以下几种表现[2]191-217:一是心灵神游,即耽于幻想,目标漫游,注意力分散,做事有头无尾;二是心理障碍,即儿童无意识地筑起心理壁垒,拒绝接受和理解来自外面的观念;三是过分依赖,即过分依附成人,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活动,服从他人的意志;四是占有欲过强,即过分依附某种物质,极其渴望占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五是支配欲,即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支配成人满足自己无止境的不合理要求;六是自卑感,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胆怯、迟疑不决、畏缩不前、冷漠沮丧;七是恐惧感,即对任何事情或现象感到害怕;八是说谎,即编造谎言或用幻想来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被动形式 [5]217 。

上述心理偏离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幼儿心理偏离还会导致生理病变。导致心理偏离的原因主要是由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冲突以及不利环境造成的。成人和儿童之间冲突的原因主要是成人自我中心主义作祟,成人没有真正理解儿童,不了解儿童的自然特性,只注意儿童的身体需要而忽视其心理需要,对儿童傲慢暴虐 [11]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总是假以爱与帮助之名,无意识中剥夺了儿童的个性,他们惯常自我为中心地纠改儿童的错误,弥补儿童心理上的缺陷 [3]192,“孩子的一切根源都在于成人自身” [6]91 。她认为,为了使儿童心理正常化,教师应该注意观察、 研究儿童,尊重、理解儿童,以平等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儿童,创设宽松、和平的环境,引导儿童自己去“工作”,并且为此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蒙台梭利强调“环境”和“工作”对于治疗儿童心理偏离的作用。她认为,儿童与成人间距离的缩短能促进他们的成长,舒适的生活环境能使儿童找到发展他自己独特功能的工具;与之相反,如若儿童缺少一个能让他独立的环境,这便不宜于他们的自由成长。她还说,人是通过工作塑造自己的,工作应该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源泉,当一个人处于有利的环境中,工作就会成为内动力,并且自然地表现出工作的激情,工作让他着迷,让他超越自我,他就会拥有非凡的力量,并且能够使他再次体验到表现自我个性的天赋本能。对于儿童来说,工作愿景是生命本能的体现,只有通过工作,他们才能形成独特的个性。工作是儿童保持健康和恢复正常的一个原则,“儿童能通过工作恢复到正常状态”[3]230。

2.生活技能训练

生活技能训练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蒙台梭利认为,对于发育迟缓的儿童,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生活技能运动 [2]124 ;第二,有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有利于培养美好的品德,如礼貌、谦虚和活跃等;第四,有利于孩子适應社会生活。

生活技能训练有以下四项内容:

第一是社会生活实践练习,主要内容有清洁、坐姿和会话。每天孩子一到学校,先进行个人卫生检查。教师依次检查孩子的手、指甲、脖子、耳朵、牙齿、头发是否干净,衣服、鞋子、纽扣是否整洁。如果不整洁,就教孩子怎样清洗。个人卫生检查完毕,然后开始检查、整理教室卫生。教师教导孩子如何检查教室设施是否整洁,如何使用扫帚、抹布、刷子等来打扫教室。卫生检查完毕,孩子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教师讲解正确的坐姿:保持安静,两脚搁在地板上,手放在桌子上,头保持端正。再练习举止优雅,如见面和分手的礼仪,拿东西如何轻拿轻放,接受东西时如何保持礼貌等。最后是会话练习。避免孩子谈论家庭私事,只让孩子报告自己的行为、游戏和对父母的态度等合适的、愉快的话题,这对促进孩子语言发展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第二是个人生活自理活动,如穿衣服、脱衣服等练习。这类教具是一些木制框架,每个框架上绷上两块布或皮革,上面有一排排扣眼和纽扣、挂钩和钩眼、带子、带眼或者拉链等。“儿童之家”有10种这样的框架,每一种框架代表一种不同的穿脱衣方法。通过使用这些教具,孩子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穿脱衣服。

第三是手工劳动。手工劳动不仅具有教育学意义,即锻炼双手,增强体质,完善个人,而且具有社会学意义,即生产出对社会有用的产品,增加世界的物质财富。“儿童之家”的手工劳动项目主要为泥塑,其中包括制作陶器和用小砖砌墙,这两项手工具有人类学意义:儿童在幼年时期基本了解了人类实现定居生活所进行的主要劳动,即耕作、建屋、制陶、食用熟食和水果[2]149 。

第四是自然生活教育。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既属于自然也属于社会,反之亦然,因此,儿童是在自然生活和文明生活之间成长的。蒙台梭利强调:“社会生活是人类的专属工作,但它也必须与人的自然活动的表现相符合。但是,在培养人去适应社会生活的时候,我们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他们在生命早期是植物生物这一优势因素。” [2]137“虽然社会生活使人们获取了快乐,特别是集体生活产生了强烈的人类之爱。但是人类终是属于自然的,尤其是在童年时期。我们与自然界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对我们身体发育有显著的影响。例如,曾有科学家利用实验设备将小豚鼠与地磁隔绝,但这些小豚鼠长大后全部都患上了佝偻病。”[2]137因此,“有必要对儿童进行返璞归真的自然教育,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言:‘完美的艺术重返自然。”[2]337

自然教育有两种:其一是沐浴大自然。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沐浴在大自然中,如让孩子在户外或公园里成长,或者让孩子半裸着在海边晒上几个小时的太阳。舒适的短童装、凉鞋、裸露的下肢就是摆脱文明枷锁的方式。其二是从事园艺活动或养殖活动。这有五点好处[2]137-143:(1)指导儿童观察留意生命现象;(2)引导儿童通过自主教育实现预见能力的发展;(3)培养儿童养成有耐心的品格和有信心的美德;(4)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5)指导儿童沿着人类发展的自然道路前进,使个体发育和整个人类的发展协调起来。

3.感觉训练

“儿童之家”感觉训练的教育目标包括两方面:从生物学方面来看,实现儿童个体自然的成长;从社会学方面来看,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周遭生长生活环境[2]193。

“儿童之家”重点强调感觉训练。蒙台梭利认为:第一,3~7岁儿童正处于感觉形成时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敏感期在此交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儿童开始关注周围世界。因此,不失时机地进行感觉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感官充分发展;第二,感觉训练可以及早发现和改正事先未知的感觉缺陷,比如失聪与近视等;第三,感觉的充分训练可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辨别力,可以为智力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她说,这一时期的儿童,感觉发展总是优先于智力发展。“力的培养”首先在于训练感觉,通过感觉寻找事实,识别颜色、物体形状及其不同特质,并依靠辨别、分类、排序、比较等各类练习,培养他的感官,并且通过各种教具的合理使用,能使器官的感觉、神经的反应和联系更加完美 [2]195 ;第四,感觉训练还可以使个体适应环境。

“儿童之家”的感觉训练主要包含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不同类型的感觉训练各司其职。“儿童之家”十分重视触觉训练,因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常常以触觉代替听觉或者视觉。触觉训练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若干种,如实体觉训练主要使孩子能分辨物体的形状、厚薄、长短、高矮,滑度触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质量觉训练主要帮助孩子分辨物体轻重,温觉训练在于辨别温度的冷热。听觉训练在于使儿童有效分辨、识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异,其中包括微弱声音的辨别。孩子们在听声训练中,初步的鉴赏能力得以培养,而且对噪音表现为反感。视觉训练主要是为帮助孩子辨别度量视知觉,分辨大小、颜色、高低、形状等各不相同的几何体。味觉和嗅觉训练强调儿童的嗅觉和味觉灵敏度的提高,识别各种气味或者味道。总之,通过多种感觉训练可以发展幼儿敏锐的观察力。

为了有目的、有系统地训练感觉能力,“儿童之家”根据各种感官的功能和材料刺激性质设计并制作了一系列训练教具。例如,训练触觉的教具有粗滑板(在长方形木板上各贴一半光滑和粗糙的纸或者交错粘贴光滑和粗糙的纸)、轻重板(用3种比重不同的木料制作成光滑小板,漆上不同的颜色)。训练视觉的教具有圆柱嵌入物、各种几何图形嵌板、64种颜色和色调深浅不同的丝线卷板等。训练听觉的教具有6个分别装着不同东西和摇动时发出不同声响的有盖木盒,以及外形相同但敲打时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小铃铛串等。

这些教具具有如下特点:如按照物体的属性排列成等级序列,每种教具训练一种具体感官,儿童能够直接接触教具并自主使用教具,能够激发儿童重复练习的兴趣,具有控制、纠正错误的功能,蕴涵智力教育的因素等。关于教具的性质与功能,蒙台梭利认为,自主教育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具的设计和使用。教具是实现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现实载体,教师通过教具系统,对儿童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感官训练 [2]151 。

儿童使用教具进行感觉训练遵循以下五个原则:第一是因材施教、及时施教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儿童之家”要求根据每个儿童某种感觉的敏感期,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则组织教具材料。第二是教师指导、独立作业和自由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指导是宏观的,在具体操作上尽量少干涉孩子,让孩子自由选用教具,让儿童依靠教具本身的规则进行联系并自动纠正错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三是感觉隔离原则。感觉训练要一项项地进行,不要互相干扰。例如,训练听觉时,应在安静而黑暗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效果更好。对一般感觉训练,如触觉、温觉、压觉和立体感觉的训练,都应该把孩子的眼睛蒙起来。对瞎摸游戏,儿童倍感兴趣,对此,蒙台梭利兴奋地写道:“对于不用眼睛就能‘看,孩子们倍感骄傲。他们会伸出手来喊,‘这是我的眼睛!‘我可以用我的手来看!” [2]165儿童在官能训练中所表现出的无法预料的进步,让蒙台梭利和教师们总是倍感吃惊。第四是刺激的层次性原则。儿童应该先接受对比鲜明的刺激,然后接受对比不鲜明、不容易感觉到的不同刺激。例如,先呈现红和蓝,最短的和最长的竹竿,最薄的和最厚的,如此递推等。然后再呈现有细微差别的色彩和在长度、尺寸上差别非常小的东西。第五是把感觉训练和语言教育结合起来。这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向孩子出示物品并说出物品名称,将感觉与名称相互联系起来。比如,向孩子展示红、蓝两种色彩。展示红色时,就简单地说:“这是红色的。”展示蓝色时就说:“这是蓝色的。”之后,将这些有色线条一一呈现在儿童面前,方便他们看见;第二阶段是让儿童能认识相应物品的名称。教师对孩子说:“给我红色的。”之后说:“给我蓝色的。”第三阶段是让儿童记忆相应物品名称。给孩子出示一个物品,询问道:“这是什么颜色?”他应该回答说“这是红色”或 “这是蓝色” [2]160 。

4.智力教育

蒙台梭利是十分重视儿童智力问题及智力教育的,她认为,儿童智力的发育是揭示他们成长秘密的关键,是发掘他们内心世界的途径。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智力发育的内容有四方面:第一是观察能力;第二是充满个性的分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这种能力能有效分辨和抽象物体的独特表征,而这也恰恰是智力发展并建立自我内在结构的重要基础;第三是选择能力。健全的大脑总是能去芜存菁,将个性的、明了的、重要的东西保存下来,特别是留存能够激发创造性的东西;第四是想象力,想象力可以创造奇迹。

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智力呢?蒙台梭利指出:第一,前面所述的环境建设、生活教育、感觉训练都具有智育功能;第二要让儿童参与实验和观察;第三要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稳定的注意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是良好智力的重要保证。蒙台梭利着重论述了想象力的培养。她认为,对儿童实施科学的教养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每个儿童都应亲自参与自然观察、科学实验,从而将自己与现实紧密相联。只有这样,“他们想象力的翅膀就可以从更高的基点起飞,他们的智力也能被更自然地引向创造之路。”[6]179蒙台梭利强调,能让儿童在成为事物主人的环境中生活是培养想象力的第一步。只有用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经验、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他们才有可能展示其想象力 [6]187 。

智力的发展依赖于读、写、算等思维工具,而这些工具的学习和使用需要教师一定的讲解。教师的讲解有三点原则:简约、明了和客观。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活动性、主观性和照顾个性差异的原则。其中,书写教学在阅读之前。书写教学由描摹几何图形过渡到描画字母再过渡到书写字母。在字、词、句的教学时,蒙台梭利制作了简单的字母教具,让儿童将视觉、触觉、听觉和发音结合起来,先识记字母形状,再进行辨别语音和拼音练习,然后进行组词练习、阅读句子和短文练习。在语言教学时,口头语言是基础,书面语言是对口头语言的完善,而将两者相互联系进行练习,将会相得益彰。她认为:“如果没有专门去完善口头语言,那么一种美学概念上的教育就是不可想象的。”[2]275在进行算术教学时,先让幼儿利用日常熟悉的物体(如钮扣、木棒)和活动(如找零钱)帮助练习记数,再过渡到用符号呈现数字来进行记数练习,最后通过卡片等进行1到20的加减乘除教学。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蒙台梭利自豪地说道,在“儿童之家”,这些孩子发音清晰,写字流利,动作优雅。他们在美感中长大,有最真挚的人性,他们还是周围环境当中最富有智慧和最有耐心的观察者,能够自由地进行理性的思考 [2]243 。

借鉴与启发

我国现在正处于扶贫攻坚阶段,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恶性循環,教育扶贫必须跟上,尤其幼儿教育扶贫要能够跟上。乡村振兴计划必须包括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城镇规划、小区改造及建设规划等。发展规划必须优先考虑学校规划,必须优先妥善解决贫困儿童的教育问题,这样整个社会才会真正觉得有希望、有奔头。

而蒙台梭利创办的“儿童之家”教育实验,以贫民幼儿为对象,以尊重儿童、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教育理念,建立严格科学的时空管理制度以及基于自由和工作的自觉纪律;建设具有母性之美的生活环境,开展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迈出了家庭教育社会化的第一步,使学龄前儿童在竞争激烈的工业社会中有了良好的成长,也为我国深化教育扶贫提供了借鉴意义:

第一,具有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专家型幼儿教师是实现贫民幼儿教育的“压舱石”。蒙台梭利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有理学、工学、医学、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知识背景,善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她所创办的“儿童之家”获得圆满成功,前来学校访问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1909年,蒙台梭利在罗马举办了一期国际教师讲习班,介绍“儿童之家”的经验,据此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翻译成英文时书名简化为《蒙台梭利方法》)。蒙台梭利曾经多年在印度、尼泊尔等国从事贫民幼儿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实验和研究过程中,蒙台梭利陆续撰写了大量的幼儿教育著作,不断丰富自己的幼儿教育理论。她的著作被翻译成37种语言文字,在世界各国流行。她的“儿童之家”经验和幼儿教育理论成为世界教育宝库中的一颗珍珠,至今光泽闪亮。由此可见,我们幼儿教师的培养也要从蒙台梭利成长之路得到启发,培养具有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专家型幼儿教师。

除此之外,要注重选用像蒙台梭利这样的好校长、好老师,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学校办成“儿童之家”。当然,像蒙台梭利这样的好校长、好老师是要培育培养的,要信任栽培的,这就需要我们社会要有一个尊师重教的好风气、好制度。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家长—教师、城镇化—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教育振兴、当前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多种关系才能步入良性循环。

第二,家庭的支持和参与是实现幼儿贫民教育的“突破口”。蒙台梭利十分强调家庭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因此,她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主要在于“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大多来自贫民家庭,他们的父母大多是文盲,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和教育儿童。同时,在教养方式上,总是习惯以成人自我中心主义训斥和管控儿童,一旦孩子出现不符合他们期望的言行,就立刻打断或纠正,蒙台梭利认为这是在扼杀儿童天性和生命力。基于此,在“儿童之家”的介入下,通过教师的密切沟通和学校管理制度的限制,家长有序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例如,父母若在将孩子送进“儿童之家”时,不曾梳洗,衣着不整洁,“儿童之家”就会对孩子除名。

第三,社区力量的有效介入是实现贫民幼儿教育的“助推器”。 从前文可知,罗马圣洛伦佐区本是“脏乱差”的贫民窟,无论是建筑环境还是居民的道德风尚、精神面貌都十分落后。1906年,罗马住宅改善协会将小区所有硬件改造好后,邀请蒙台梭利来创办幼儿学校,以此为切入点打造文化与教育的软环境。蒙台梭利将贫民住宅区视为影响儿童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格外注重与社区、邻居之间的联系,并开展定期走访,以便及时了解儿童的生活行为和方式,在此过程中,蒙氏的教育理念也在社区居民的心中扎根。“儿童之家”取得成功后,贫民窟家长从孩子的身上看到希望,自尊、自信、自强之心自觉恢复。整个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与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并且能够自发地为儿童成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关注自身的行为举止,改掉不良习惯和嗜好,越发注重个人、家庭和社区卫生。这是振兴教育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极好案例。

第四,教育扶贫政策是实现贫民幼儿教育的“催化剂”。当时罗马政府推行贫富隔离政策,大量贫民被迫转移到市郊贫民窟中,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贫民幼儿接受教育的难度,这为我们提供了反面教材。而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中,自由、理想、生命力是被视为实现教育的基础,这与“教育扶志”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现阶段教育扶贫工作中,要创新举措,接地气,更加注重“志智双扶”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的方法[M].江雪,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祝东平,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金晶,孔伟,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7.

[5]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高潮,薛杰,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6]蒙台梭利.发现孩子[M].胡纯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7]W.F.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张法琨,方能达,李乐天,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91.

[8]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249.

[9]唐淑,何晓夏.学前教育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17-518.

[10]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1]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444.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意大利幼儿教育
意大利 Disse 幽默与荒诞的漫画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意大利
前人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