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课堂

2020-05-26 14:15沈春晖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学课直观建构

沈春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深度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可以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有趣,化浅表为深度,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充满乐趣。

1.化静态为动态

动态的画面更易吸引人的眼球。小学生神经系统活动的内抑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糅合信息技术,把静态的事物变为动态,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立体感的画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激活他们的灵感,使他们的科学学习变成兴致勃勃的探索之旅。

如执教《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在探究让电荷流动起來时,教师可以出示缆车在缆绳上转动的影像,直观说明“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在同时流动”,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执教《太阳系》一课时,学生可能会限于生活经验,难以精准地把握“太阳系”的“家族成员”和大小。借助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系家族”设计一个立体的动画。各大行星的大小、与太阳的距离等,生动自然地刻画进学生的脑海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2.化枯燥为有趣

充满趣味的课堂更具生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在科学课教学中融入图形、影像、动画等直观画面,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各个学习环节充满趣味。如执教《花、果实和种子》一课时,在“给花传粉”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播放蜜蜂、蝴蝶等昆虫在花朵上停驻,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影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其间,传粉的过程变得清晰而真实,学生知识的建构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3.化浅表为深刻

证据在科学探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很多实验现象稍纵即逝,难以捕捉,学生实验后只能记住或观察到最后的结果,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画面和证据难以记录和呈现,他们汇报时也很难描述实验中证据出现的情况。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就能直观、形象地将这些实验现象拍摄下来,使证据可以重复呈现,从而使证据更真实、完整,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化难为易,化浅为深。

如执教《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时,“加热白糖”的过程出现了很多现象,白糖的形状、颜色、状态等都发生了改变,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观察到。这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白糖变成炭的过程拍摄下来,在比较白糖前后变化时,再次呈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清楚地看到白糖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而加深实验体验。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使证据更加可靠完整,而且提高了学生探究的趣味性与参与性,使他们的探究活动更有深度,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的深度学习状态。

应用信息技术突破学习时空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有时会遇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苦恼。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科学世界,满足他们持续探究的需求与兴趣。

1.缩短探究时间

探究周期长的科学活动,一般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打破时间和课堂空间的限制,通过一体机的放大镜、蒙尘等功能展示课件,给学生直观地呈现一个完整的演变过程,清晰地揭示实验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让长时探究在短时间内完整呈现。如执教《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时,在学生长时探究的基础上,笔者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了解蚕“卵中孵化—生长变化成蛾—产出卵—死亡”的生长变化历程,使单元知识的梳理由分散变得紧凑、连贯。

2.打破空间限制

教师演示实验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掌握规范的操作要领,发展独立实验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演示实验时,坐在后排的学生往往会因看不清教师的演示过程而一窝蜂地往前挤,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因此,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放大演示实验现象,通过实物投影把教师演示的过程立体地展现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实验过程与现象,这样就能打破空间限制,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3.实施动态辅学

科学课教学中,由于许多科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把握这些科学概念的本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融入信息技术,进行动态辅学,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和难懂的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快速把握科学本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信息技术多渠道、全方位地传递信息,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刺激他们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在主动建构知识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如执教《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时,教师发现,学生虽然每天都在吃不同的食物,但对自己的消化器官不是很了解,吃进去的食物到哪儿去了呢?学生无法用语言描述。如果教师仅仅用语言叙述食物消化的过程,学生会觉得抽象而枯燥,提不起探究的欲望。运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现食物消化的过程,可以形象、直观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他们了解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有效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清晰地了解科学的本质。

应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课教学中充分整合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化复杂为简单

科学课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在重点突破中树立信心,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规律,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学力发展特点。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课件、投影、视频等,使复杂的探究问题简单化,往往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助力他们的科学探究。

2.变抽象为具体

把课本中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的PPT课件或视频演示出来,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走出理解的困境。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其本质是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架,使他们实现新旧知识的碰撞、延伸和建构。如执教《日食和月食》一课时,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许多内容不可能通过实验直观形象地展示。笔者利用课件、视频等信息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直观的形象,展现“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阴影投射关系。可视化信息技术的加入,让“为什么不是每个月初一、十五都有月食和日食”等困扰学生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3.使讲解更具象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材料、时间和空间等限制,很多科学现象不能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观察,很多时候,教师只能采取讲解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教学的需求,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科学现象,可以用直观的视频来演示,变讲解为具象,放大科学知识的节点,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深入认识科学现象,把握科学实质,使教学事半功倍。如生命科学领域中许多宏观、微观和不能亲自实践探究的知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现;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将各大星球的位置想象出来,而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立体地将各大行星运行的位置变化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就会有效理解和建构天体及其运行概念。

猜你喜欢
科学课直观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核心素养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难忘的科学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以数解形精入微以形助数达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建构游戏玩不够
浅谈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