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瑞 张璐 林芝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有效载体,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那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亲和力问题则非常重要。习总书记在2019年3月举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统一”思想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其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原则的提出,指导我们关注和重视隐性教育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隐性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在现代交际中,亲和力往往表现为一种吸引、亲近的能力,既需要主体对客体的吸引能力,又需要客体对主体对亲近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顾名思义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即“教育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持续优化教育过程,让教育对象对教育活动产生一种和谐感、亲
近感,一种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推动力”[1]。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也是具有相互性的,因此我们在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问题时,不仅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还需要关注其受众即学生群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有效载体,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吸引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是否认可、亲近则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之于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我们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状不容乐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为重于理论、缺乏创新而缺少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群体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了解或不愿了解而缺少亲近感。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如何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呢?
二、隐性教育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作用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显性教育即是通过课堂正面、直接地传递知识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形式,隐性教育就是通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非正面、间接地传递知识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形式。隐性教育重在“隐”,“隐”意味着在“暗中、不明显”,这要求隐性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目的还是教育方法上,都需要具有隐蔽性,使接受教育的主体在无意识之中接受教育,达到教育效果。当前,显性教育是我国采取的绝对主流的一种教育形式。显性教育通过课堂正面、直接地传递知识价值观,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对于一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来说,这种高效的教育形式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显性教育已经具备成熟的体系。可是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显性教育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1、隐性教育可改善大学生逆反心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学理论,他認为受教育者可感知到的教育者对其教育设想越小,那么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效果则越好。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其身上更具有强烈的自主性、怀疑性、批判性等,他们拒绝接受枯燥呆板的理论说教,拒绝接受强制性的思想灌输,即使思想理论是正确的、有益的,在被动的情况下只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洗脑”的行为。在显性教育的形式下,他们是被动的接受者,会产生不平等的感觉,而隐性教育则可以弥补这一些缺憾。隐性教育正是由于它具有的“隐”的特点,完美符合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逆反心理便不存在产生的土壤,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2、隐性教育可以渗透进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显性教育通常采用的是分班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直接的理论教授传递给学生知识、价值观。教育要求、教育目的、教育内容都仅仅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形式呈现,虽然不可否认这样的形式具有成熟、短时、高效的特点,但是形式的固定也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可能性。而隐性教育则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单一模式,它可以融入进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而且存在于社会中,甚至不仅仅局限于活动中,连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是隐性教育的方式之一,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当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等融入到受教育者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大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思考与探索,更具平等性与选择性,一些外在思想理论得倒内化,实现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3、隐性教育具有持久教育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显性教育通常采取课堂教学的模式,每节课有固定的时间。每节课程都具有相应的课时,当这些课时教授完毕,这种任务式的显性教育便中断了。而隐性教育不仅存在于课堂,而且不仅仅存在于课堂。隐性教育从宏观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到更具体的如学校环境、校风班风、教师形象等,贯穿于课堂内外,甚至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隐性教育具有连贯的持久的特点。受教育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越熟悉便越亲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当前隐性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对隐性教育的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还是显性教育,更多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的方法还是从显性教育角度提出的。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应该和普通课程一样,只需要重视传统的传道授业就行了,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相对于欧美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我国在隐性教育的认识与运用上起步较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再加上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隐”有种“背地里、偷偷摸摸”的意味在里面,不是光明正大的教育,所以主观上有种不愿了解与接受的意味在里面。所以教育起步晚,再加上不愿意了解与接受,导致如今隐性教育发育不良的现状。
(二)隐性教育实施难度较大
1、教育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国内很多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的策略还多是从显性教育的层面提出的,比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创新的教育教学设备等。但是其实我们可以跳出显性教育的限定范围,另辟蹊径从隐性教育角度出发来寻找教育教学的突破点。可喜的国内也有一部分学者认识到隐性教育的巨大作用,并尝试从隐性教育角度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提出的隐性教育方法促进了国内隐性教育的发展,不过到现如今隐性教育方法也存在着缺乏创新的现象。比如隐性教育强调校园文化建设,不少学校积极参加实践,可是不少学校认为多宣传一些口号、多张贴一些标语便是隐性教育,做法流于形式。教育方法缺乏创新导致,创新难度大,导致当前隐性教育的缺失。
2、隐性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起步较晚、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国隐性教育发育不良的现状。认识不足也就导致隐性教育可以运用的资源较少,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首先是校园文化建设载体资源发掘不足,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内涵。其次是各种活动载体资源发掘不足,更多的是课堂教授。最后是网络载体资源的发掘不足,网络时代,大学生与网络息息相关,网络平台是隐性教育施展拳脚的绝佳阵地。可是由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缺乏,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导致对网络载体资源的发掘不足。
四、隐性教育视角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措施
(一)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补充
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显性教育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显性教育具有短时、高效、方便评估的优势,而且经过我国长时间以来的教育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显性教育横向纵向深度发展,可以给隐性教育给予指导。在显性教育不足的地方,便可以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隐性教育可以顺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善思想教育逆反心理的状态,并且可以融入到各种形式活动中,具有持久教育的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优势相结合,便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水平。
(二)隱性教育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载体资源的发掘中,可以发挥作用的不仅仅是宣传标语,例如使用人文性的建筑、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学校规章制度等方式,少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多一些人文性的关怀,使隐性教育不流于形式,更具有内涵。除了校园文化建设载体资源,还可以多一些实践活动的载体资源的发掘,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巧妙融入到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相对于传统课堂,学生更乐于接受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培养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
最后需要重视网络载体资源的发掘,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交网络如QQ、微信、微博等领域进行有意识的隐性教育渗透,如打造特色的校园网站,吸引学生浏览;举办网络平台活动,吸引学生参加等。创新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环境的建设,可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李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主要特点及提升路径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4).
[2]唐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其内在逻辑研究[J].学术论坛,2018,41(06):170-175.
[3]辛士红.多些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N].人民日报,2019-03-29(004).
作者简介:
蒋瑞(1998.01-),男,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张璐(1998.03-),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林芝(1998.05-),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第18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C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