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气质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

2020-05-26 16:21谭惠中
青年生活 2020年13期
关键词:孤独感气质类型性别差异

谭惠中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大学生气质类型与孤独感的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陈会昌气质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研究230名大学生气质类型与孤独感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性别差异和气质类型与孤独感水平呈显著相关(p<0.05)。孤独感水平与年级,城乡所在地无关。气质类型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与孤独感水平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孤独感水平与性别差异有明显相关,女性大学生孤独感比男性强烈;大学生孤独感水平与气质类型明显相关,抑郁质的大学生的孤独感最为强烈,此类型大学生最容易感到孤独。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气质类型;性别差异

据国内外研究表明:孤独是个体对交往的渴望和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国内许多研究都表明:孤独感的影响渗透到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健康、个体社会化的方方面面,是构成人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孤独感还与许多社会问题如酒精、药物滥用、攻击和侵犯行为有联系。加之有研究表明,孤独感与自杀态度有显著关联。所以由孤独感引发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在当代社会,孤独一词经常由人提起,社交网络平台上也时常出现。孤独似乎随处可见。在网络社会中,孤独一词大多数是由处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的年轻人提出的。根据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18到25岁的年轻人,正处于亲密对孤独这一阶段中,也恰好对应了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孤独一词的人群。那么,为什么处于该年龄的人群容易感到孤独?他们是感受到的孤独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特质?如果是一种特质,那么与他们的气质类型有没有联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调查研究。再者,孤独感常与一些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加之是处于个体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期,我们应当积极关注处于该年龄阶段的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发展正常心理机制,建立良好心理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应当积极研究处于这一年龄人群的孤独感。最后,基于以往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老年人和儿童身上,对于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的孤独感研究不是很深入。但是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孤独感研究既可以拓宽孤独感研究年龄范畴,又可以对该年龄段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作用,故选此进行研究。

因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大部分都属于大学生,故我选取2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研究他们的气质类型与孤独感的联系。根据以往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有些研究虽然研究了关于孤独感的性别,城乡等差异,但是对于孤独感是一种状态还是一种人格特质即稳定的气质类型没有仔细加以研究,结论也比较笼统。有些研究注意到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大于城市大學生,有些研究认为孤独感与年级变量无关系,有些研究注意到男性女性之间感受到的孤独感强度有差异,但是结果差异并不是很显著,故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为各类高校大学生230名,采取问卷调查法,其中有效问卷216份,问卷回收率为93.91%。其中男生96名,女生120名。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114名,为农村的102名。年级分布从大一到大四。年龄分布从17到25岁。

(二)、工具

1、孤独量表

采用的是由Russell等编制的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共有20个条目,采用四级计分方式(1=从不,4=一直)。有研究表明,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2,分半信度为0.93,也具有较高的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也有研究表明该量表所测的孤独感主要是一种稳定的,特质性的特点。

2、气质量表

采用的是陈会昌编制的气质类型量表,总共有60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方式(+2=非常符合,-2=完全不符合)来测出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中的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量表信度均在0.6以上,胆汁质稳定性较差,为0.54。

(三)、程序

由主试发放问卷,对各大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被试均匿名,按照统一指导语独立完成。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

在孤独感水平上,男性大学生的孤独感平均值为27.9688,女大学生孤独感平均值为30.6583。可以得出:女性大学生孤独感明显比男性大学生强烈。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得t值为3.140,sig值(双侧)为0.02小于0.05,性别差异显著。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得分均值为29.8070,城市大学生孤独感得分均值为29.0784,sig(双侧)值为0.404,大于0.05,所以被试在孤独感得分上无显著的城乡差异。

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孤独感分数进行F检验,F值为0.584,显著性为0.626大于0.05,差异不显著。在孤独感与年级因素上,孤独感的差异低于显著水平,无统计意义。

在对大学生进行相关分析之后可以得出:性别差异以及气质类型对于孤独感水平有影响、有相关。而且孤独感与气质类型相关关系显著。还得出,在各种气质类型中,抑郁质、粘液质的大学生孤独感相对于其他气质类型而言较强烈。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大学生孤独感较低。在这些气质类型中,又以抑郁质的大学生孤独感最强烈。证明,气质类型与孤独感水平相关关系显著,且气质类型对于孤独感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三、 讨论

可以得出,大学生孤独感易感性在性别变量中表现出一定的不同,女生孤独感明显比男生强烈。相对于男生,女生较容易感受到孤独感,对此,本研究认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有关: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思想方式和一定行为模式。女性较男性来说,情感较为细腻,敏感。且孤独感被定义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异所产生的孤独。女性在社会交往中,容易敏感的察觉一些负性情绪,容易感受到失落,所以女性相对于男性容易感到孤独。由于此结果表明性别因素对于孤独感有影响,故在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需要因人而异的采取辅导方式来减轻她们的孤独感,从而使她们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让她们的心身得到健康发展。

大学生孤独感与城乡差异无显著差异。但是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的孤独感比城市的大学生强烈。所以也应当重视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注重对农村的大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疏导及帮助,来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大一新生孤独感比较少,大四毕业生孤独感较强烈。推测可能由于大一新生刚刚结束高考,进入新环境,对大学的新鲜感冲淡了远离家乡的孤独感,且自己开始独立自由,反而对于孤独感感受不深,所以大一新生孤独感得分偏低。而大四毕业生由于要离开校园,进入复杂的社会,面临的压力很大,且要与相处四年的同学分离,所以容易感受到孤独。虽然结果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也应该引起重视,加强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理辅导。

可以得出,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大学生孤独感比多血质、胆汁质的大学生强烈。抑郁质的大学生孤独感最为强烈。抑郁质的人一般表现为性格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所以不容易融入集体环境,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交往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容易产生孤独。对于此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鼓励他们与他人多交往,采取一定措施帮助他们融入集体环境,让他们减少孤独感。

降低大学生孤独感不仅可以直接提高自尊感,而且也可以扩大抑郁质大学生对积极情绪的正向作用。本研究发现,如果抑郁质大学生强烈的孤独感,其会放大对周遭负面情绪的影响。意味着如果不关注抑郁质孤独感,放任自由,他们将很难信任別人并与他人妥善交流。所以,教师需要关注班级里孤独感较为强烈的学生,班主任或专职心理老师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朋辈支持或者心理咨询,以降低孤独感,从而促进他们自尊的发展。

四、结论和不足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孤独感水平与不同性别变量间有着显著的差异。相对于男性,女性大学生的孤独感更高,女性大学生对孤独感的易感性更高。二、孤独感与年级变量,城乡变量无很大关系,但也应该积极关注在孤独感测量中得分较高的人群,给予积极关注。三、气质类型与孤独感显著相关,对于抑郁质和黏液质的大学生应该重点关注其孤独感量表得分,积极给予心理辅导。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样本来自湖南省份的大学生,没有覆盖到中国其他地区,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应用范围。随后的研究可以通过扩大样本所在的区域和年龄层,增加其他年龄阶段的可代表性。其次,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测量孤独感和气质类型,测量结果可能会受到学生阅读水平和社会期许性效应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父母或教师报告法测量相应的变量。

参考文献:

[1]邓丽芳,徐慊,郑日昌.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2006,(3):53-59

[3]赵静. 研究生孤独人群的箱庭作品特征及个案的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孟恒芳. 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6):82-83.

[5]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7,(7):113

[6]李传银.549名大学生孤独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 9(6):429-435

[7]赵晨. 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气质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9.

猜你喜欢
孤独感气质类型性别差异
提高相对贫困识别质量:性别差异视角下多维动态测度及分解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论篮球运动与气质类型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气质类型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精准把控,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