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突破

2020-05-26 15:41代洪宝梁菊平李智宝
青年生活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代洪宝 梁菊平 李智宝

摘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天然的“人民性”思想特质。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一直到列宁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始终动态地表征着“人民性”的思想意蕴。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则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突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深刻地总结了文艺工作的外在特点和内在规律。从理论关联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因如此,当我们历史性地回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成及发展,就会深切地体会到其内在的思想意蕴。如果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纵向发展来看,“人民性”可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以贯之的重要理论品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时期的历史性突破。动态、历史地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并且以此为理论坐标和理论参照,我们会更进一步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及其具有的时代价值。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文艺的“人民性”

文艺是社会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其性质来看也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社会治理有着隐性的影响作用,体现为一定的意识形态功用。在此意义上而言,文艺在整个社会中居于重要位置。从历史发展来看,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向性扩张过程中,文艺并非是束之高阁的资本扩张的附加因素和从属因素,文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角色,一定程度上助推资本主义的扩张、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正因如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多维度批判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矛头重点指向资本主义社会文艺作品的资产阶级本性,即资本主义社会的文艺产品体现为鲜明的“非人民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地指出文艺不是凭空的想象和人为的构造。从根本上来说,文艺是产生和发展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并且是对社会一种再现式的反映。本质而言,文艺的发展是受制于社会发展规律。从二者的关系来说,社会经济基础与文艺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作为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自洽逻辑关系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特定的理论内涵。具体而言,有如下内容:文艺的产生和发展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文艺的发展受制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再反映;文艺的服务对象是人民;文艺的意识形态性高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形式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阶级属性,体现为为一定阶级集团而服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即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才是真真正正是历史的创作者,人民是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理论立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特质必然是 “人民性”。

人民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精神活动的主体。物质生产活动中,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而且,从文艺作品的创作来源看,人民群众真切的生活实践是文艺作品的最直接来源。同时,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工作中一员,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直接参与了文艺创造工作,对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的创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说,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我们自然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必然带有“人民性”的结论。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性”问题,究其根本来说,其实就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对于这一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作家从文艺的社会价值及其功能属性出发,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结果的批判中,鲜明地指出文艺的真善美在于服务于人民,换而言之,也就是“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

早在1942年,在對文艺创作活动及其人民性问题,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对资本主义社会新闻出版自由权利的问题进行了抨击。他指出:“自由报刊应该具有人民性,代表人民,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新闻出版的自由是人民应该享有的权利。”[1]马克思在这里指明,以新闻出版为代表的文艺活动的权利不是归属于某个政治团体,而是归属于人民。而且,他也强调了“人民”是评价文艺工作的“价值尺度”的主体。

恩格斯重点对工人阶级在文艺工作中的历史境遇与历史角色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这样写道:“工人阶级对压迫他们的周围环境所进行的叛逆的反抗,他们为自己做人地位所作的令人震撼的努力,不管是半自觉的或是自觉的,都属于历史,因而也应当在现实主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在恩格斯看来,居于历史变动中的工人以及他们各种各样的丰富的实践活动,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文艺创作活动中的“一部分”,是文艺创作活动的重要现实来源,作为文艺创作活动素材的“他们”应该成为文艺工作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主体性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理论中的人民性思想。列宁根据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特点和价值指向,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写作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主张。列宁从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立场出发,他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我们必须把工农放在眼前。我们必须学会为他们打算,为他们管理。即使在艺术和文化的范围内也是如此。”[3]从列宁的论述中,我们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是要扎根于人民生活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仍然延续了这一理论特质。例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直指现实地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去为”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性的思想立场,充分彰显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理论主旨。

三、习近平文艺理论思想中的“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得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们的文艺”的论断,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些论述表明,文艺的人民性就在于:社会主义的文艺的本质就是为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生命力在于坚持正确的方向。文艺工作只有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获得人民的认可,文艺才能在社会上发挥最大的正能量。因此说,习近平文艺理论中的人民性是历史性的理论突破,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维度来看,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一直到习近平总书记都在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并且将其视之为文艺理论的原则性问题。但是,习近平文艺理论思想中的“人民性”更加凸显了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是阶级斗争和阶级对立的特定时代,他们对文艺的人民性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倾向于“政治话语”表达。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则是重点从文艺工作本身存在的規律出发,从人本主义的视角指明了“文艺为人民”的价值所在,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性”提升至一个新高度。据此可以说,对于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而言,“人民性”不是空洞的抽象概括,而是有着丰富的路标意义和价值遵循: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

从实现维度来看,习近平文艺理论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进入了多元化的新的历史时代,世界各国的交往范围日趋扩大、日趋复杂,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各种文艺交流活动愈发密切和多样。文艺交流呈现出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的复杂文化景象。在这种时代情境之下,我们需要在文艺繁荣的表象面前,更加地保持头脑清醒、政治立场坚定。在实践中不能以文艺交流为缘由,有意无意地消解文艺本身具有的意识形态性。相反,还要对此提高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警惕性。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一再强调“文艺不能再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4]这些论述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要有意识形态的思维,认识到文艺工作是有着不可突破的红线和底线,即坚定地弘扬主旋律、捍卫社会主义舆论阵地。因此,我们必须以此作为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才能真正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

总而言之,马克思文艺理论以其内在的思想意蕴,表征了人民的历史主体性,使“人民性”成为自身突出的理论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性”的特质,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因此,在文艺创作的实践中,我们只有深刻地领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为主旋律服务、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中共中央编译局,1995年版,第195-196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中共中央编译局,2009,第570页.

[3]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71页.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从《会饮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