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珊珊
摘要:在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课程开发与设置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学校需要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深度挖掘少数民族地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开发出具有持续发展动力的特色课程。陶艺课程覆盖的范围广、连续性、统整性和相关性强,避免了狭隘和乏味,能够很好地解决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瓶颈问题,并且可以逐渐实现市场化运营,减轻学校投入上的负担,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陶艺;课程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了学校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1]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早期,不少学校没有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盲目选择通用技术课程项目,导致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仅仅是一个摆设,与学校其他相关工作的关联性不强,不利于学校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升级,导致课程开设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课程开发不能深入。陶艺课程覆盖的范围广、连续性、统整性和相关性强,避免了狭隘和乏味,能够很好地解决普通高中面临的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瓶颈问题。这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但文化又具有独特性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尤为重要。
第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陶艺课程的开发对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重要意义。党和国家强调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否贯彻落实好这一方针,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陶艺课程的开设能够踏踏实实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能够很好地兼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随着新高考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热度升级,也给家长和孩子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区域差距却很大。据家长帮发布的《2017年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每年在孩子素质教育上投入费用超过1万元的家庭占60%”。[2]这组数据中,东部地区、一线城市的比例最高,少数民族地区显然是薄弱的。此外,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但是,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校园欺凌频发、心理疾病学生比例上升、控辍保学难、学校食品安全隐患大等等这些问题都与是否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关。这需要学校在课程开设上充分考虑,补其不足,陶艺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第二方面,陶艺课程的开设属于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内容之一,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是衡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开足开齐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陶艺课程还可以辐射到学校其他教育工作。比如,美育方面,陶艺课程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其他通用技术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留守儿童和各种特殊家庭的孩子比例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陶艺课程的开设,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释放各种情绪。制陶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理宣泄和释放的过程,而且是一种文明、温和的宣泄方式。学生们可以把他们的喜怒哀乐等等各种情绪都倾注于与泥土的交流过程中。
第三方面,陶艺课程的开设具有丰富的历史基础、民族特色,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3]。但是,很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却找不到很好的载体去呈现。一直以来,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怎么做的问题上往往缺乏工作思路,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也不能纳入常态化的教学活动,不能持之以恒,实效性也比较差。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地泛泛而谈的空洞状况,无法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更无法让学生通过体悟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激发民族情感。中国的陶艺是下一代了解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文字的变迁、祖先文化生活发展的历程、区域文化的融合、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甚至于从文学角度去看都可以发现陶艺所承载的独特价值。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因为地方经济落后,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缺乏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名人故居等等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所以,学校尤其需要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设置课程。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根亲文化”充满了生命力和亲和力,学生生长于斯,浸润其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四方面,陶艺课程的开设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基础,在促进对外交流,整合学校外部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价值。陶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只要善于挖掘、交流和搭建,陶艺课程,还可以成为学校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陶艺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学校可以通过陶艺课程的开设整合校外资源,吸引不同地区甚至是国外的陶艺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交流。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陶艺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到发达地区的文化,甚至是发达国家的文化。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读好书、遇好人的机会并不太多,因此他们的人生也难逢好事。给学生开辟多文化融合交流的空间和条件,是值得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努力去达成的一项目标。
最后,从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经济的角度来看,陶艺课程的开设还有利于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和充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学校资源。先民对泥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中国的乡土文化使中国人对家乡的泥土有着特殊的精神寄托。学校开设陶艺课程,学生制作陶艺作品可以选择家乡的泥土,并在作品上作画、铭文、盖印,每一件作品都具有可观、可感、可收藏和可交流的价值。这对凝聚学校文化、促进学校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另外,陶艺课程的开设在经济基础方面的要求不是太高,在投入上比其他高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投入要小很多,并且能够有产出,有利于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可以逐渐实现市场化运营,减轻学校投入上的负担,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少数民族地区多数是小财政,但是,教育却是大教育。小财政办大教育,尤其需要办学的智慧。要改变地区落后的面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设置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服务,是教育的初心。做有溫度的学校,办有情怀的教育是学校的初心。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陶艺课程开发的价值探究,可以进一步思考在教育的日常中如何去提升学校的温度与教育的情怀。
参考文献:
[1] [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2] 杨娟主编.中国民办教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19
[3]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中国德育,2014(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