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
摘要:当下,教师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关键在于与之相契合的评价体系。音乐教师可以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定位,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方面来测评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实施教学计划,为学生创设独立演唱歌曲的时间和空间,并规范艺术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音乐素质测评;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当下,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研究关注的焦点。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阐释了当下世界各国对于核心素养关注的内在动因:“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首次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实在教学目标上,落实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中,则需要分解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落地生根。
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位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继承多年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新型课程标准体系,其中核心的变化就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并且第一次在课程标准中呈现了学业质量标准。这样的变化是引导教师要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评的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那么,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怎样定位的,都包含哪些内容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其中,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将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审美感知能力的建构、艺术表现力与综合艺术表演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艺术文化内涵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音乐课程在帮助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开掘创造潜能、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很关键的一环在于与之相契合的评价体系,音乐学科独特的艺术特质决定了评价方式的难度,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评价更是难上加难。全面而公平的评价体系是摆在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前段时间,笔者参与了辽宁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策略研究》的研究,尤其关注了学科核心素养在音乐素质测评中的落地体现。为了检验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在2019年底笔者带领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本县区的部分中小学进行了首次的音乐素质测评。这次测评旨在检测学生的音乐素质现状,检验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并对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反思当前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對性地寻找解决方案。透过音乐素质测评的结果,引发了所有参与测评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深入的思考。
二、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的素质测评分析
此次音乐素质测评选择了4所中学、3所小学进行测评,采样方式为小学抽测五年级、初中抽测八年级,每校选择一个班级进行抽测。
(一)测评内容
测评内容范围是我市中小学生普遍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感知、文化理解所涵盖的内容,加入部分国家听力测试的原题。
小学测试以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主,附以三至四年级内容,试卷以选择题为主,最后一题是以体现综合应用分析能力的简答题。小学试卷内容构成的选择题是从音乐要素(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乐句等)的听辨到歌曲体裁、人声类别、民歌地域、音乐情绪、音乐风格、听辨主题等全面考察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综合应用分析题则是对学生如何运用积累的音乐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音乐风格特点的综合分析,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初中测试以八年级上册教材为主,附以七年级乃至部分小学基础知识内容,试卷包含填空、单项选择、连线、乐器分类听辨及分析应用创编等五种题型。试题难易程度的比例为3:5:2,涵盖教材,有广度、有深度,也有相应的难度,从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目标出发,重点考查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音乐赏析能力。初中试卷内容构成的选择题考查学生对音乐要素(旋律、节拍、音色等)、音乐体裁、演唱形式、人声类别、民歌体裁等方面的听辨;填空题考查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曲名、作者、唱奏形式等方面的掌握;连线题考查学生对音乐主题、作品中的主奏乐器、民歌地域的掌握;分类填空题考查学生对西洋管弦乐器分类的掌握;实际应用题包含了音乐力度变化听辨、听划音乐旋律线、鱼咬尾旋律创作等,考查学生运用所掌握音乐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创编的综合能力。
(二)测评方式
以素质测评笔答试卷的方式进行,试题卷面总分计100分,小学答题时限为30分钟,初中答题时限为40分钟。充分尊重音乐是听觉艺术的原则,以音乐听辨形式进行,这样的测试形式能够比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能力层级。
(三)测评分析
1.小学测评分析
此次测评80分以上为优秀;60~79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三所小学参加测评总人数为103人,80分以上人数为46人;60~79人数为54人;59分以下为3人。从成绩来看,三所小学学生的成绩还不错,说明平时的课堂教学很扎实,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听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在优秀等级中,90分以上有4人,说明了高分段人数较少,也就是说学生的某些能力还需待提高。图1是小学生音乐素质测试成绩的比例图。
这套小学试卷题主要指向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其中两项,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从这个错题统计图中(如图2所示)的数据可以看出,考查学生的审美感知时,学生的主要错题集中在感知节拍、乐句、练耳听音、乐器音色、曲谱等方面,有半数以上的学生答错;考查学生的文化理解时,有半数以上学生对民歌地域的听辨没有掌握和理解,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感知能力有一定的欠缺。另外,最后一道综合能力应用题是聆听音乐片段,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音乐知识(如演奏形式、演奏乐器、节奏、力度、旋律、速度等),分析这段音乐是如何营造出乐曲所特有的情绪的,满分10分,其中5分以下的有85人,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或是没有这样的练习。
2.中学测评分析
四所中学参加测评总人数为136人,其中80分以上人数为7人;60~79人数为57人; 9分以下为72人。这个成绩要引发我们的深度思考了,说明我们的教学没有按照教学进度进行,因为在测试音乐作品时,学生在聆听时呈现的是未知状态,而这些测试内容完全出自教材中,表明教师没有講到这个内容。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的深度聆听不够,学生记忆不深刻。图3是中学生音乐素质测试成绩的比例图。
通过这份初中试卷的错题统计图(如图4所示)来看,学生在审美感知中对乐器音色、乐句辨别、旋律线等音乐要素的感知较为弱化;在文化理解这个层面对民歌地域、音乐类别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欠缺。最后一道“鱼咬尾”的音乐创作题,测试的136名学生中有74名学生没有创编出来。
通过试卷分析,反映出音乐教学中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关注也是很弱化的,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体验民歌的地域风格特点,这是很大的欠缺。综合来看,学生的音乐编创能力较弱,综合应用能力稍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很少或是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基本上都是注重了概念的讲解,而没有进行实践应用的训练。教师对音乐知识的讲解一定要在实践活动中完成,而不能只是简单介绍概念即可。
三、艺术表现的素质测评分析
(一)测评内容
歌唱测试内容是从本学期教材中歌唱教学曲目中抽取一首必唱曲目,小学五首选唱曲目,初中三首选唱曲目。学生每人演唱两首歌曲,在必唱歌曲和选唱歌曲中自愿选择一首进行现场演唱,教师从音准、节奏、流畅性、作品完整和表现力诸方面观察学生歌唱技能的实际表现状况,进一步从侧面了解音乐教师唱歌教学的实施水平及完成情况。
(二)测评方式
艺术表现包括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方面。这次测评选择最具普遍性的歌唱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测评方式,通过歌唱技能测试测评学生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表达能力,采用现场演唱必唱歌曲和选唱歌曲各一首。
(三)测评分析
1.小学测评分析
歌唱技能测评采样班级总人数的一半进行测评,小学生测评成绩统计如图5所示。三所小学测评人数50人,其中80分以上18人,优秀率36%;60~79分24人,及格率84%。这个成绩并不理想,问题出现在哪里?观察图6的小学生歌唱测评数值可知,36名学生的音准较好,有14人音准存在问题,这个数据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音准的教学方法需要调整和改进;学生在歌曲演唱中节奏稳定、准确的有31人,19人相对略差,造成节奏不稳定的因素有许多,如歌曲不熟、情绪紧张、节奏没有掌握等,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必唱歌曲和选唱歌曲能够流畅表现的有18人,有32人不能流畅熟练表达,深思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歌曲背唱能力不足,又可能是学生不能单独自信地演唱歌曲;学生能够达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的仅有12人,“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是歌唱教学的目标,我们在“唱好歌”的层面上都难以达成。可见,教师对于歌唱教学这方面真要静下心来,深度思考有效的教学策略。
2.中学测评分析
从数据来看,初中生的歌唱技能测试成绩很不理想,呈现的问题较多。无论是音准、节奏、流畅性还是情感表达,达标人数不足一半,尤其是情感表达较好的学生仅有8人。初中阶段是音乐学习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学生正值变声期,对歌唱会造成一定的障碍,但如果教师采用的方法得当,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青春期情感表达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障碍,加之学生歌唱学习连续性不够,教师又不注重歌唱学习后的目标检测,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歌唱学习的阻碍。如果教师教学得法,注重情感激发,关注学生的情感起点,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规划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图7、图8为初中生的歌唱技能测试成绩的比例图和歌唱技能测试素养统计图。
四、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策略
(一)从政策上落地
教育管理部门应提高对美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将学校美育工作植根于教育为建设强国和民族复兴基础工程的角度进行认识,植根于新时代教育方针“五育并举”的高度进行理解,将美育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认识。教育管理部门应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在“五育并举”的框架下统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学校要重视国家课程的实施,认真规范实施国家课程,不能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代替国家课程,不能以学生喜欢为理由变更国家教材主体内容,教师要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实施教学计划。
(二)在课堂教学中落地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提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明确‘家在何处,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作为教育者,首先要从思想上、理念上深化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从而达成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设定上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音乐学科独特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对音乐实践的突出强调。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科本质特征,在概念与音响间建立有效连接,善于引领学生从音响中获得体验,使其感受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促使学生掌握运用知识并引领其最终形成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听觉审美能力。教师还要注重教学策略的研究设计,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要在音乐实践体验活动中获得,注重音乐学科的情感性特征,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育人目标。
除此之外,教师应严格依照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中规定的必唱必赏曲目实施有效课堂教学。音乐教师应重视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充分利用感受与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和知识有效获得。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音乐作品,关注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音乐赏析能力、音乐编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学期能够背唱一定数量的歌曲,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背唱歌曲的课堂检测,随时为学生创设独立演唱歌曲的时机和空间。
(三)在评价中落地
核心素养落地最难的便是与之契合的评价体系,如果评价依然停留在“知识本位”层面上,那么核心素养在实践中的落地还将步履维艰。所以,教师规范艺术评价体系是未来艺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评价体系应围绕评价标准搭建测评情境、关注学科特点、遵循素养指向、依托审美感知、多维艺术表现、延伸文化理解、鼓励音乐创造等方面,测评的内容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概念的复述再现。教师要创建一个以课标知识体系为依托,以学科素养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因为只有将教、学、评融合为一个整体,学科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孙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