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丽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加快,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五大素养的发展道路逐渐明确,教师围绕五大素养知识和内容对历史教学进行了优化和设计,取得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成果。本文以家国情怀为例,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育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新考纲特别注重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将“家国情怀”作为其基本价值观。所谓“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新时代背景下家国情怀的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传承人类优秀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效途径。鉴于其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大力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体现家国情怀教育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家国情怀教育与德育教育目标相一致,家国情怀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家国情怀教育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我国历来崇尚以德治国,古人提出了“修身、齐家、平天下”,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也对个人的品行提出了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可见家国情怀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注重二者的结合,让学生深入到实际过程中,去思考如何进行社会践行。
比如在全球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下,白衣天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逆行而上,有多少人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教师就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一位医生、护士能否也勇敢驰援武汉,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而付出自己的一切。当前的高中生生活非常幸福,经历的挫折较少,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总是想要放弃,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明辨是非。因此,教师就让学生假设自己处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然后去想自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会如何表现,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就会审视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要对国家对人民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国家安全个人才能幸福的家国情怀。
二、家国情怀教育与德育教育目标相一致
目前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的,而在德育教育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让学生在面对大是大非的事情的时候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帮助学生长成一个有志向的青年。
比如在學习“西周宗法制”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先对课本上的内容分析,了解宗法制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了解宗法制对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产生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家”和“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西方会有孩子直呼自己父亲名字的情况,而在中国却很少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就会了解这正是受到了西周宗法制的影响,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一直有着认祖归宗、孝敬长辈的道德规范,这是这种独特的家国关系,就产生了中国独特的“家国同构”关系。在学习了西周宗法制以后,学生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避免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父母所造成的伤害,消除彼此的隔阂。
三、家国情怀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让历史课堂为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奠定基础
以育人为根本,实现从“历史教学”到“历史教育”的转型“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感知家国情怀,如果历史课堂教学仅仅是乏味的照本宣科,那么其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接受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注重创造情境,并采用互动教育方法,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建立历史对话的桥梁。感受历史脉搏,激发隐性教育的价值,增强情感教育。
(二)以历史类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要求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手法,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春节看年戏、猜谜、唱民歌、吃年饭、拜年”等活动,了解传统文化及民俗特征,追根溯源,更加多维度地了解“年”对中国人为何是如此重要。这类主题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以言传身教熏陶学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人格的教育功能是隐含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民族归属感。言传身教是教育的最佳方式,教师应具备责任感,在隐性教育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总而言之,重视在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长久魅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与现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2]徐文秀.多一些“家国情怀”[N].人民日报,2012-01-20.
[3]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