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
摘 要:初中地理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有效的初中地理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和综合素养。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要求,亟需对课堂教学方法、策略和手段进行改进与革新。对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突出课堂提问环节与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三个维度出发,分析新课程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的推进标志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其中明确指出了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调整课堂教学的结构,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并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所以,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势和要求,广大的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以科学的观念为指引,积极探索适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全面推进地理课堂的转型与升级。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知识、信息不断传递的过程,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知识信息的传递,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重视教学观念的转变,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等落后思想的束缚,实现“以师为本”到“以生为本”的根本性转变,尊重学生并与学生展开平等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真实需求,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自由、民主且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对学习紧张情绪和抵触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和意愿。
例如,在教授《位置和范围》这部分知识时,本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各大洲维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很多时候,教师在课程中都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课堂氛围紧张压抑,所以,为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笔者在课堂中主动与学生们进行互动。首先,笔者在课堂中会设置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笔者会与学生们主动交流,同时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想法阐述出来,然后,笔者再根据学生们的想法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这样,笔者通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突出课堂提问环节,推进教学进程开展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环节,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究,从而助力课堂教学进程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进行。因此,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重视并突出课堂提问,发挥出提问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首先,教师应当对地理教材课本进行深入、细致地研读,以把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确定问题的内容,保证问题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其次,教师需把握特定时机来提出问题,创设充满悬念的教学情境,触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与探究。
例如,在教授《自然灾害》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为了更好的推进教学进程,笔者设置了提问环节。上课后,笔者规划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以问题的形式将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呈现,让学生们围绕问题展开分析,以此促进学生们思维发展。这样,笔者通过突出课堂提问环节,推进了教学进程的开展。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直观感知
信息技术的实践和运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体现,是革新知识呈现方式和拓展课堂教学容量的直接手段。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巧和信息素养,以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将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再以图片、动画、短片或者影像等形式为学生进行展示,使其变得更加立体化、形象化,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多个层面的感官冲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有效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授《地形和地势》这部分知识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根据本节课程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地图,所以,为了增强学生们的直观感知,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开教学。上课后,笔者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本节课程所涉及到的地图,让学生们初步学习观察地图的方法,然后,笔者再通过信息技术对地图各项知识点进行分析,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笔者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
总而言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和深入,各个学科教育教学都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初中地理课堂也并不例外。这就需要作为初中地理教师的我们,能够顺应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科学的观念和先进的思想,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通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突出课堂提问环节与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等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最为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2):136.
[2]金翠翠.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