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乐与“尚悲”审美的碰撞

2020-05-26 14:12潘梦洁
锋绘 2020年2期
关键词:审美

潘梦洁

摘 要:“尚悲”情结,体现了中国人以悲为美的一种音乐审美心理。古筝作为中国民族五声乐器,以其特有的音色以及表现力,奠定了部分筝乐的悲情基调,诠释了筝乐中独特的悲情之美。本文从“尚悲”审美,古筝的艺术特色以及筝乐赏析等方面进行剖析,论述筝乐与“尚悲”音乐审美的碰撞。

关键词:筝乐;尚悲;审美

“以悲为美”是中国人一种独特的音乐审美心理。《淮南子·齐俗训》言到:“徒弦则不能悲,故弦,悲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悲也。”此处“悲”为“美”之代词。筝乐中“尚悲”的音乐审美心理,更是得以表现的淋漓尽致。

1 民族器乐古筝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筝乐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一些筝曲的创作中,突破了传统五声调式的局限,创造了全新的调式色彩。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音程的变化,为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这在“尚悲”曲目的创作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所以在筝乐创作中,“尚悲”音乐审美心理得到满足,大量的悲情筝曲得以问世。

2 “尚悲”音乐审美下的筝乐

古筝音色刚柔并济,柔美婉转,使得筝乐在“尚悲”音乐审美的作品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以下例举三种不同“尚悲”审美情怀下的筝曲。

(1)闷愁楚苦,报国无门之悲。

筝曲《倚秋》为作曲家徐晓林根据《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有感而作。乐曲的定弦跟传统的民族调式音阶排列有很大的区别,出现了宫音到变徵音的増四度音程,影响了主音的稳定性,渲染愁苦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的痛苦之情。

乐曲引子采用细密的双摇指法和上下滑音,由弱渐强,衔接勾托指法的八度音程,由慢漸快再渐慢,刻画秋风的形象,孤寂萧瑟之感油然而生,把难以排遣的忧郁悲凉情感,营造的真实可感。

乐曲中的叠句运用,使得主题出现三次,第一次强调附点的节奏,突出音乐的不稳定性,第二次出现在同样的音区,但旋律稍加改变,并且节奏的运用也不相同,采用十六分音符,韵律上更为紧凑,第三次出现在低音区,与前两次相比,更加强化了,使得音乐的情感自由流露,闷愁苦楚,体现出一次又一次的叹息,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与悲叹。

尾声的起始旋律是主题的音调再现,与引子相互呼应,清冷落寞,颤音的使用富有弹性,“微降7”“微升4”进一步渲染了“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心境。

在“尚悲”的音乐审美下,《倚秋》乐曲情绪比较低沉,多次出现滑音,也着重强调左手颤音,使得曲调深沉忧郁,幽怨地倾诉出词中辛弃疾受尽排挤,闷愁楚苦报国无门之悲。

(2)缠绵哀婉,凄美爱情之悲。

《云裳诉》是周煜国以《长恨歌》为素材创作而成的一首古筝协奏曲。曲名取自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运用了陕西音调中的“碗碗腔”,特色鲜明的音乐风格,巧妙的与诗词意境结合在一体,描写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

乐曲中其变音的游移性,使得“4”音高偏高,“7”音高偏低,使得微“升4”,微“降7”,听起来如怨如诉,如泣如慕。引子以古筝特有的刮奏技法展开,气势恢宏磅礴。由于左手加以颤音,所以引子的音乐风格在磅礴之中又带有悲伤婉转之情。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峨眉马前死”。乐曲第二段,节奏快、重音多的旋律表现出了“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遭到威胁。尖锐的三十二分高音区音符的出现和小节的反复,使得此时的乐句更加激烈,节奏更加紧张。仿佛感受到了马嵬坡下,君王不得不缢杀杨玉环的无可奈何的悲痛。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曲的最后一段是慢板,用缓慢哀婉的旋律再现主题。以颤音,按滑音为主要技法,在“4”“降7”的基础上又加以按滑音,道出了君王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云裳诉》特别运用的哭腔调,在音高准确的前提下,又添加了一定装饰性的揉弦,发挥了古筝的按滑音和快速颤音等演奏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唐玄宗与杨贵妃两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体现出“尚悲”这一音乐审美倾向。

(3)英雄蒙冤,壮志未酬之悲。

《临安遗恨》由何占豪先生由乐曲《满江红》为音乐素材,改编成古筝协奏曲。乐曲讲述了岳飞被奸臣陷害,临刑前的复杂心情。

引子在钢琴悲壮的前奏之后进入,一方面,古筝的和弦与宽范围的刮奏相结合,不断渲染英勇的岳飞在狱中时内心的悲愤。另一方面,忽明忽暗的长摇,由慢渐快的节奏表现出岳飞心里的挣扎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恨。

协奏曲的华彩部分慷慨激昂,重现当时岳飞征战沙场的英勇时刻,但紧接着,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音符,将岳飞的回忆拉回现实,深切地刻画了岳飞受奸人所害身陷狱中时无奈又悲愤的心境。

尾声前的一段连接,在紧张的乐曲旋律中,右手采用急促的摇指和快速地和弦连接,左手加以扫弦配合,重复小节层层递进,力度层层加重,节奏激烈紧张,在渲染悲剧的情感中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震撼又具有悲情色彩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刻画了岳飞对奸臣当道的痛心愤恨和对自己精忠报国却无门可投的无奈哀叹,表达了后人对英雄的追念和对历史的思考,也体现了“尚悲”音乐审美的倾向。

筝乐与“尚悲”审美心理的结合,触发作曲者与听众的心灵融合。而对以悲为美的思想的思考,实质是对人生本质问题的答复,它已经超越了对个体命运的关心留恋而升华为一种社会的民族的悲剧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美学·艺术·灵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浅析中国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的尚悲偏向[J].黄河之声,2018,(12).

猜你喜欢
审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析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
论紫砂壶创作中的审美价值
探索材料延伸出的审美方式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